传奇故事

儿童神话故事最新汇总

作者:惠怡   发表于:
浏览:21次    字数:1238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神话故事最早产生于洪荒,经过不断地口耳相传,中国神话故事仍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许多神话故事在民间代代薪火相传,有的还成为了典故和熟语,例如神笔马良、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儿童神话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儿童神话故事1

  杭州西湖妙庭观附近有一座望仙桥。宋代绍兴年间有位道士董元行在附近上层中挖到过一块奇妙的铜牌,上面残留着隐隐约约的文字:“我有蟋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

  董双成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蟠桃仙子,望仙桥就是她丹成得道,自吹玉笙,驾鹤仙去的地方。

  董双成本是西同时代钱塘江畔的一位绝色美女,混身上下洋溢着一份灵秀的气韵。她的先祖是商朝的史官,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在朝廷中也偶尔鉴往知来,抒谋献策。商朝亡后定居钱塘江畔,在飞来峰下种桃成林,结庐而居。每当初春桃花盛开时,嫣红一片,簇拥草庐,生活在其中不啻是神仙生活。

  这种生活环境从小就陶冶着董双成,体似弱柳的董双成酷爱桃花,如痴如醉。看看董双成日渐长大,秀面明眸堪与繁花竟艳。有一天,忽然异想天开,采撷桃花,配以山中的芝草炼制丹药。初时仅能清痰化气,日久生巧,屡加研究,逐渐在火候及配方上有了大幅度的改进。所提炼的丹药,竟然能够治疗多种内科病症,远远近近,前来飞来峰下董家讨药的人络绎不绝。

  从采集原料到守炉炼丹,董双成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偶有闲暇,便吹笙自娱,兴致来时还会高歌一曲“丹小凤”。据说当她吹笙时,会引来百鸟在空中翱翔,而当她唱歌时,更有仙鹤飞来聆听。

  待至黄者之说兴起,倡言神仙导引之术,大大符合了贵胄后裔的胃口,于是选择了风景绝佳的地方,筑庐结庵,兴寄烟霞,吸取日月精华,提炼百卉的汁髓,以期在碌碌尘世中,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进而白昼飞升,得道成仙。董双成随同家人,在杭州西湖飞来峰下结庐炼丹,不能算是女道士,当时尚无道教之名,真正道家演变成一种宗教,设立道观,传授弟子,吸收信徒,是东汉未年的事,道家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道教是一种宗教,道教是挪用了道家的一些观点,更借用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来做自己的始祖。

  东汉张道陵以符咒之法行世,北魏寇谦之,奉老子为教祖,张道陵为大宗,设立道观,宣扬教义,始成为一种正式的宗教,董双成生在西周,时间上已相去十万八千里,只能算是一种自发式的修行,还谈不上是女道士的身份。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董双成炼成了一炉“百花丹”,异香扑鼻,传播数里之外,自食数粒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取笙吹奏,百鸟群集,盘旋飞舞,董双成精神越来越清爽,越来越旺劲,忍不住高歌一曲,声彻云霄,引来仙鹤翩然而降,匍匐阶下,心有灵犀,董双成一步跨上鹤背,仙鹤驮着她冉冉飞升,惊倒附近的民众,都只知痴痴地傻看。

  在西边昆仑山上的瑶池畔住着赫赫有名的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究竟是什么人呢?各种记载的说法颇有出入,有的说她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女王,蓬发虎齿,面目狰狞,仰天长啸一声,每使群兽惊荒而逃;有的说她姓杨名婉玲,住昆仑山上,得道成仙,代替玉帝执行天宫的任务,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半老徐娘。

  周穆王十六年西征途中,路过昆仑山,传说曾经受到过西王母的款待,并在瑶池上饮酒赋诗,盘桓多日,回来的路上想再度造访,但见山深林密,云雾缭绕,已经渺无踪迹可寻了。

  神仙的事难以究诘,尤其是在神权时代,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大都受到神仙的约束与支配,抬头三尺有神明,使得芸芸众生有所戒俱,不敢肆意妄为,未尝不是人类社会保持安定的一项巨大力量。西王母娘是否代表玉帝执行天宫任务,事属玄虚,不得而知,但她居住在昆仑山上瑶池之畔,不但有迹可寻,而且历史上也多有记载。

  那一只仙鹤载着董双成愈飞愈远,来到了昆仑山,董双成做了王母娘娘的“传达呣”,很像今天的机要秘书,王母娘娘有什么授意,均由董双成负责与众仙联系并沟通,在实质上算是王母娘娘的侍从人员,说得更具体一点,似属西王母娘娘的贴身侍女之流。

  西王母一共有四名贴身侍女,董双成之外,还有王子登、郭蜜香、纪维容三人,董双成的地位,在四位侍女之中,大约是居于领班的身份,之从历次西王母出现的态势可以得到印证。此外,从董双成受命看守蟠桃一事,更可概见她在仙宫受到的信任和重视。蟠桃是一种枝桠蟠曲的异种桃树,三千年才结果一次是仙宫中的极品珍果,从平时的培养与保护,到果品的采摘和分配,均由董双成负全责,每值瑶池盛会,西王母赐给群仙的蟠桃,都是经由董双成伪纤纤玉手而来。

  凡间吃过蟋桃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周穆王外,再有一位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内传》记载。”元封六年四月戍晨,武帝迎西王母承华殿前,但见西王母在群仙女簇拥中冉冉从空中下降,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缓,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华髫,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橘凤文之鞋,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神人也。”

  西王母由一位云鬓花颜的仙女搀扶登上承华殿,这个仙女就是董双成。西王母与汉武帝相谈移时,抽出袖中的五岳真形图送给武帝,并命董双成送给武帝四个蟠桃,汉武帝吃后只觉通体舒泰,齿根生香,于是小心翼翼地将桃核收起,准备栽种,西王母笑道:“此桃三千年一结果,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汉武帝吃过一次蟠桃之后,对于这种难得一见的仙果念念不忘,它的美味,尤其是食后在体内所产生的奇异效果,使得汉武帝为之垂涎不已。

  当时有一位著名人物叫东方朔,为人特别滑稽,他是以文章求仕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讲求谦虚的国家里,他居然极力表彰自己,文中写道:“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见,怔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如今二十有二,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是以冒死再拜以闻。”

  当时汉武帝就认为他文辞不逊,高自夸饰,初仅令他待诏公车而已,但不久他竟然获得汉武帝的青睐,不次擢升,官至大中大夫。做官后东方朔劣性不改,时常捉弄朝中大臣,更有甚者,他酒醉之后,居然在殿柱上撒尿,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荒.唐行为,然而汉武帝竟然一笑了之,何以汉武帝对东方朔如此宽容呢?一般朝臣均不明就里,其实是因为东方朔曾经长途跋涉,登上昆仑山,为汉武帝偷过三次蟠桃的缘故。

  东方朔能偷到蟠桃就与董双成有关。董双成是以二八年华成仙的,神仙永远不老,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也就仍然是二八年华。大家都认为神仙是很幸福的,事实上神仙也有说不出的苦,何况董双成充其量就是王母娘娘的侍婢,一切行动都不能自主,天天就见那几个人,做那几件事,对着偌大一个蟠桃园,真是说不出的寂寞与空虚。突然有一位英俊高大的男子前来跟她聊天,自然是芳心大慰,更何况这人说话又是如此风趣,董双成表面上也时常显得十分严肃,她内心里最爱听的还是东方朔那些越轨的、毫无顾忌的话,听得她脸上时红时白,东方朔也就顺手牵羊把蟠桃弄到手,所以有时一个人胆小就办不成事,东方朔敢于在皇帝面前放肆,敢于在神仙面前放肆,他就活得很潇洒。

  汉武帝把吃过的桃核,一个个谨慎地收藏起来,一直传到明代。据《宛委余编》记载:“洪武时,出元代内库所藏蟠桃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上刻‘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于承华殿’十四字。”既然核长五寸,想来蟠桃的体积必然硕大无比,想想今天的水蜜桃,想想当年的蟠桃,该不会流口水吧。

  明代以后,已经没有西王母与蟠桃仙子的任何记载。然而西王母是一位法力无边,雍容华贵的美妇人,蟠桃仙子更是一位绝世的美艳少女,已经深植人心。虽然历史中不再出现她们的事迹,然而舞台上及绘画中,却大量扮演及描摩她们的形象,杭州城里的望仙桥和昆仑山上的瑶池,总给人无限暇思。

  儿童神话故事2

  相传在很久以前,通甸坝子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常有一群仙女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就会来到这里洗浴,她们在黎明之前到达这里,然后化身为一群美丽的白天鹅。从日出到日落,群结队在湖中游泳嘻戏、梳洗,一直到太阳落山晚霞映照时离开湖泊。

  湖泊周围居住着世代耕作的白族先祖,他们在湖边劳作放牧,却很少有人知道湖里的天鹅是仙女的化身。直到有一天,村里的放牛人落到湖里又被救起,人们才他那里听到是一群仙女。

  我奶奶说,那是很多年前的正月十五,一个叫阿琰放牧人在傍晚时分到湖边找丢失的牛,突然他隐隐约约听见女孩子的声音从湖中传来,起初他还以为是村里的女子在那儿,心想也许可以从她们那里打听到一点牛的消息就寻声而去,谁知那声音却越来越向湖中心移动,阿琰始终没有看见人影,只见一些可爱的天鹅在泛着金色波浪的湖面上随波荡漾。这时太阳快落山了,阿琰正要离开这里,不想脚下的泥土被踩崩了,阿琰惊叫一声掉进了水中,他拼命挣扎、呼喊。他的脚却深深嵌进淤泥里就象被什么东西拽着,水渐渐地淹没了他的头。

  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他感觉有十多个有着甜美声音和漂亮身影的女孩从水中冒了出来,她们在阿琰快要失去知觉的时候拥着他并把他托上了湖边的草地。当阿琰从昏迷中悠悠醒来,已经是黄昏时分,他清晰地记得自己落水获救的情形,而且他坚信他听到的声音和救自己的少女的声音一样甜美,他仔细地在周围的草地上寻找可能留下踪迹,以表明自己却确实遇到了天鹅仙子,但是除了空气中弥漫的芳香外什么也没有。

  阿琰奇迹般的获救后逢人就说自己被仙女救过,但是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笑他疯癫。因为阿琰身高不足五尺,一张瘦瓜脸上长着的五官就象是给人胡乱捏上的泥巴,年近三十没意嫁他。姑娘见他从不正眼相看,她们生气的时候就故意用手打他的头部欺负矮小;男孩子常常骂他是缩瓜、丑八怪。所以他一说自己被仙子救过,大家认为是痴人说梦话。

  阿琰气不过,天天把牛儿赶到湖边,日复一日地盼望能再看见那群仙子,有时候他就冲湖里其他天鹅说话,希望它们当中能有一只是救过自己的,但是他的举动更加令村里的人厌恶,不敢接近他。然而阿琰就是一个执着的人,他相信自己没有说谎,也不是做梦。依然每天在湖边放牛,不停地寻找着认识他的白天鹅。

  有一天,阿琰同往常一样在湖边放牛,突然那熟悉的声音响起来了,尽管不是很大,但阿琰听得异常清楚。他朝湖中望去,呀!一群白色的天鹅在湖中央自由自在嘻戏,甜美的笑声就是从那儿飘来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阿琰疯狂了,他挥着手纵情呼喊着。天鹅被这突然发出的呼喊惊吓得都朝他这个方向张望,她们的笑声嘎然而止。任凭阿琰怎样呼喊,天鹅们即不飞走,也不理采。湖边的农人不禁哈哈大笑,都以为阿琰这次是真的疯了。可怜阿琰就这么喊着,围湖蹦跑。一直到了傍晚,农人们都已归去,田野显得空旷寂寞。正在这时阿琰看见一只天鹅离开鹅群朝他游来,只见天鹅游到跟前,当她轻盈地登上湖岸时,站在阿琰面前的已是身着白色衣裳的美丽姑娘。她的脸儿象早晨的桃花,眼睛闪着迷人光芒,笑容象旋转的旋涡把阿琰、草木、空气和一切都吸了进去。只听那姑娘微笑着对自己说,她和姐妹们都是观音菩萨身边的伺女,每年都要下凡给菩萨的净瓶里盛水,因为这里的湖光山色实在太美,所以迟迟玩耍,舍不得离去。仙界中人本有禁令不许与世人相见的,只因前次不忍看阿琰落水淹死,才与姐妹一起将他送上岸边。

  今日相见,只因为姐妹被阿琰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但又怕被人发现泄漏天机,所以等到现在偷偷相见。阿琰仿佛已沉睡在梦中,呆呆地着这一切生,心里已是异常兴奋,嗓子却发不了声。这时湖心的白天鹅们也从湖中冉冉升起离开水中,她们一离水就现出了原先美丽的身影,白色的纱衣长裙在风中飘扬。活泼得象一蝴蝶,很快就飞到离湖岸很近的地方,一边嘻笑一边喊她们的妹妹一起回去。她们个个容貌俊俏,明眸皓齿,体态轻盈。太阳已经西沉,天空的最后一抹云霞也变得暗淡,阿琰只听身边的女子轻柔地说了声道别的话,然后轻盈地从身边飞起,跟别的仙子一起很快消失在天空中。这一次阿琰知道了仙子的来历,更加高兴。回村就跟几个平时最看不起他的少年人夸自己再次遇见仙子,还说了她们明年正月十五一定会来湖上取净水。

  又到了来年正月十五,阿琰早早来到了湖边。天快亮的时候,一群白天鹅从天空中落到湖里。突然一支支箭从芦苇丛中射向它们,天鹅们被射中,发出凄惨的哀鸣,在水中扑腾一阵后,白色的躯体飘泊在淡蓝的水中。阿琰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眼睛,看这一切突然生。原来是村里的少年听了阿琰的奇遇,但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什么仙子,所以早就准备了弓箭埋伏在湖边的芦苇中猎杀天鹅,还兴高采烈地嘲笑阿琰想美人想疯了,编故事骗人。

  因为阿琰的无知泄露了仙女的行踪,让人类杀死了天鹅仙子。他经受着内心痛苦煎熬,在湖边徘徊了整整一天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听说有人看见他在当天跳进湖里淹死了,人们只当世上少了个疯子,他的疯话从此没人提起。

  说来也怪,那一年天一滴雨都没下,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很多人在这场饥荒中死去。不久湖水干涸了,原来流过这里的澜沧江从此改道,原本向南流的通甸河也从此倒流向北。湖水干涸之后,在里留下一座孤零零的石山,它跟周围的砂石山截然不同,于是人确信这是阿琰变成的石山,干旱是上天对人惩罚。尽管人类受到了严重的惩罚,但人们总是不愿轻易承认自己的残忍与自私,把阿琰的死说成是“癞蛤蟆吃天鹅肉,海枯石烂不悔改”,从此便把这座山叫做蛤蟆山。

  儿童神话故事3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正名反而鲜为人知,当时是一座石桥,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伫立雪霁西湖,举目四望,但见断桥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动人心魄。

  断桥为何不断

  其名由来,众说纷纭,一说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 也有人说冬日雪霁,古石桥上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依仍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似断非断,得名“ 断桥残雪”。宋代,断桥又叫宝佑桥。元代因桥畔住着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故又称为段家桥,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现在的断桥为1914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东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儿童神话故事4

  听老人们讲,古代有凤凰鸟,那是既美丽又聪明的鸟,可有谁见过呢?

  还真的有人见过,而且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史书记载。《前汉书、昭帝纪): “三年……冬十月,凤凰集东海,遣使者祀其处。”。这是说,昭帝始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年的冬天十月里,有许多凤凰聚集在东海岸边的山上,皇帝认为这是了不起的祥瑞征兆,专门派使臣到海边祭祀。

  传说凤凰老家就在东海岸边连云港云台山脉的凰窝山上。而有史以来,这里的地名、山名就叫做凰窝、凰窝山,民间还—直流传着许许多多龙凤呈样的爱情故事,亦真亦幻,神奇曼妙,动人心弦。这更加印证了连云港凰窝山就是凤凰栖息的地方。

  凤凰自古就是人们的图腾崇拜物,后来传说其幻化成神鸟不胫而走。凤凰从品性到形状,高度地综合了鸟类的特征,是鸟类之王。鸟类像人们对自己的兄长那样,尊敬、拥护,爱戴、敬畏凤凰。人们还赋于她聪颖的智慧、崇高的思想和优良的品质。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集德、义、礼、仁、信于一体的圣物的角色,承载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寄托,是天下太平、百姓幸福的标志,是纯洁爱情、美满姻缘的像征,是世间美好的吉祥物。连云港人为有凰窝而自豪,为有凤凰而骄傲。连云港也因凰窝而传扬四海,也因凤凰而闻名遐迩。

  我久闻凰窝山之名,读了民初张学瀚,“凰窝仿佛桃源境,赏月看花且诵经。”的诗句后,常神往到凰窝山—游,领略它的山海风貌,特别是那一个个美丽动人的龙凤传说,更添了寻秘探幽的情趣。今年“端午节”,我应邀参加中国华文作家协会古典文学创作研讨会,和海内外作家齐聚高公岛风景游览区采风。

  游凰窝山不是作家们的初衷,他们最有兴致的是要寻觅龙凤传说,更想—睹凤凰仙女蔚云的娇容。我们登上108级“拜风梯”,在气喘吁吁中终于看到了“栖凤亭”,是传说中凤凰栖息的地方。在此不远处立有一尊青铜凤凰像,这就是人们仰慕的凤凰仙女蔚云。这地方叫“丹凤朝阳台”,是凤凰仙女蔚云眺望情郎妙臣的地方。相传玉龙太子妙臣回到大海后,蔚云思君心切, 飞来这里,面对大海,望眼欲穿,日出也等,星夜也等,希望有一天,希望下一个雨季能与心上人欢聚。

  研究古典文学的作家们为了探究龙凤的爱情故事,还特别绕有情趣地游览了凰窝山之胜景“三潭飞雪”,龙凤的爱情故事就是由此而来。它在龙潭涧中游,是传说中玉龙太子妙臣顺着龙潭洞从东海来到凰窝山与凤凰仙女蔚云相会的地方。相传东海龙王敖广的儿子妙臣气宇轩昂,智慧超群,他在—次海边游玩时,恰巧看到山崖上姿容温雅的凤凰仙女蔚云,那天然的风韵和美貌深深吸引了他,她也脉脉含情地凝视。然而天上海中无法相聚,蔚云执着地飞遍千山万水衔来树枝草木,在高高的山谷中筑起一道大坝,蓄水积流。有志者事竟成。在又—个雨季来临时,天水浩荡,冲出的水流在山谷中形成一条弯弯的

  河流汇人大海。妙臣望着澎湃的涧水,万分激动,顺流而上。 初次上山的妙臣在大涧的第一潭“蛤蟆塘”急切地想见蔚云.可怎么也见不着。身后只传来几声蛙鸣,正所谓“鸟飞林愈静.蝉呜山更幽”。妙臣赶紧来到第二潭“小花鞋”.他看到一少女在哭泣,听说洗衣不小心冲走了“小花鞋”,就游到海边为她找回了“小花鞋”。姑娘深表爱意,可妙臣想着蔚云,毅然回绝。就在这时,姑娘变成了蔚云,妙臣欣喜若狂。原来姑娘在考验妙臣哩。后来这地方就叫“小花鞋”了。在此喜结良缘的妙臣与蔚云幸福欢乐,便携手相拥上了第三潭“玉龙潭”。这里飞花溅雪,薄雾浸衣,景色尤佳,成为龙凤经常嬉戏游乐的地方。“三潭飞雪”是一处胜景。山石奇状异形.涧水奔流湍涌,激溅的浪花如漱玉喷珠飞雪漫天。民初乡土诗人在此留下了摩崖石刻,张学瀚诗云:“山势崔巍列画屏,龙潭飞雪遍珑玲……”张恩沛诗云:“为爱仙源水—方,龙潭幽曲午风凉……泉声遥接潮声壮,添助波澜稳助航。”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凰窝山是凤凰栖息过的地方,是龙凤呈样的乐园。清代诗人王士任诗云:“应是蓬莱原不远,探幽何必到三峰。”我觉得揽胜蓬莱,只能使人望洋兴叹,而凰窝山那迷人的仙境,神奇的传说,以至于静穆、幽雅和秀美,真正地堪比蓬莱、方丈和瀛州三神山。

  书生张珍与金宰相的女儿牡丹小姐幼年订婚。张珍因父母去世,只得到金府投亲。谁知金家见他贫穷,便冷眼相待,并以“金家三代不招白衣婿”为由,命张珍独居后花园碧波潭畔草庐读书,以等待时机退婚。张珍独居客乡,遭受冷落,万般愁肠,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碧波潭自叹心事。

  碧波潭里鲤鱼精,见张珍淳朴多情,一表人才,便变做牡丹小姐的模样,去书房与张珍约会,两人情投意合,形影难分,遂约定每日二更在后花园相会。新春佳节,牡丹姐游园赏梅,正遇张珍。牡丹惊呼,金宰相闻讯赶来,极为震怒,以伤风败俗为由,将张珍逐出府门。

  鲤鱼精见张珍受到冤屈,急忙出府找到张珍,巧言释去张珍之疑,表白了自己愿随张珍回乡度日。两人在街上欣赏花灯,被金宰相看见,金以为女儿与张珍私奔,将他们两人双双抓回府。

  真假牡丹相逢引起纷争,宰相府里的人无法识别,金宰相决定请包公来判断。鲤鱼精见事不妙,急忙回到水府,邀请水族兄妹前来帮忙。真假包公带着真假张龙、赵虎,一起来审真假牡丹。假包公暗示真包公,假牡丹情深义重,真牡丹嫌贫爱富,真包公因不愿拆散这对姻缘,便推辞不问。

  金宰相又请来张天师调动天兵天将捉拿张珍和鲤鱼精。张珍、鲤鱼精逃到荒郊,天兵紧紧追来,鲤鱼精见形势紧急,就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张珍。张珍爱之更深。天兵天将凶猛追杀,鲤鱼精虽然发起洪水阻拦,但始终不能突出包围。

  危急之际,观音菩萨前来相救,要度千年鲤鱼精到南海修炼成仙。鲤鱼精忠贞于自己的爱情,忍痛让观音菩萨拔掉了自己身上的三片金鳞,转为凡人。从此,她与张珍同甘共苦,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儿童神话故事5

  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的“乞巧”节,妇女们这晚在庭院中摆下酒脯瓜果,虔诚地向夜空膜拜,以盼望织女星赐予技巧。由于诗人的吟咏,画家的描绘,文人的铺排,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于是流传人间,缠绵绯恻,委婉动人,这便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诗经》的《小雅》中有一首诗:

  “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佩璲,不认其长。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

  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史记天宫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到了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项记载准确他讲是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其中的一首描写《七夕双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携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儿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此外,晋代于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甫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

  宋代秦少游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总之,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戏曲,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据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们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渐渐长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欢他,于是他牵着一条老黄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结茅而居。一面垦荒,一面哭泣,泪珠点点滴滴落地上,不久后就生出一朵朵艳丽的牵牛花来。继而,有粉蝶双双在上面飞舞,小鸟在枝头碉啾和呜,叫个不停,田地里也长出了茂盛的庄稼。

  老黄牛的来历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而被谪降人间受苦受难,有感于小主人牛郎对它的饲养和爱护,除了感恩图报辛勤耕作外,还挖空心思想要为牛郎撮合一段美满的良缘。

  终于,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时常结伴到人间来溜达,甚至在东边山谷中的明镜湖里沐浴。于是便在夜间托梦给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时到湖畔,趁仙女们戏水时,取走一件仙女挂在树上的衣衫,头也不回地跑回家来,便会获得一位美丽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将信将疑地翻山越岭,在晓雾弥漫中,果然瞥见七个绝色美女在湖中嬉戏,粉装玉饰,云鬓花颜,不觉为之心神荡漾;旋即抱起矮树上一件粉红衣衫,飞奔而回。

  这个被抢走衣衫而无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织女,当天夜里,她趁着夜幕的掩护,赤身露体地轻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灯影里,一个是诚实憨厚,壮硕俊朗的少年农夫,一个是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见钟情,于是在静褴的春夜里,两情相悦,同赴巫山云雨。

  幸福的生活过得总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时光荏苒,眨眼三年,织女已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黄牛已死,留下的一对牛角挂在墙上,牛郎舍不得老黄牛,天天对着牛角发楞。织女私自偷下凡间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将把她拘回宫里,牛郎此时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对小儿女也天天哭着要妈妈,牛郎肝肠寸断,想着曾给过他无限帮助和关怀的老黄牛,抱着牛角痛哭。谁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迹发生了,两只牛角竟然变成两只箩筐,牛郎把两个孩子放入箩筐中,准备一肩挑起,寻找娇妻,一阵清风吹过,两只箩筐像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蓦然平地飞升,腾云驾雾,风驰电掣般地飘飞在霄汉之中,眼看娇妻就在前面,牛郎奋力追求,眼看赶上了,却被王母娘娘察觉,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划,立刻出现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色河川,从此一个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

  鹊鸟非常同情牛郎与织女的情真意挚,每年夏秋之间,趁银河风平浪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致如此,后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鹊桥会》等平话或戏曲都大同小异;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凡人也可以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也洋溢着农牧社会的生活面貌与伦理道德色彩。

  杜牧的《秋夕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甫《银河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波生?”

  这些都为世人传诵,还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

  这诗传说是一个六岁的儿童,唐代的林杰写的,可见一般人对七夕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连六岁小儿也能执笔成诗,朗朗上口。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为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谓“七夕节”,禁中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际,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以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

  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中以丝线连穿七个针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双巧手,还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着,翌晨观看如果网丝圆正,叫“得巧”,另有“丢针”,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实上这就是物理学上的表面张力,只要小心翼翼,大概不难办到。

  还有两首描写七夕的诗,字丽句清,可堪一读。一首是:

  “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

  邻家少女都相学,斗取金盆卜他生。”

  一首是: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寻看。”

  这两首诗对七夕夜晚妇女们的活动和心态形容得入木三分。

  时至今日,少男少女们的情感已了无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银河无法隔绝,就连实质的尊长约束,社会道德法律,也已发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温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则可对少年男女的情爱,产生了一种虚幻而浪漫的憧憬,从而唤起更加珍惜的意念,则认七夕为“情人节”,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儿童神话故事最新汇总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传奇故事

    查看更多传奇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