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

浙江实力最强的二本大学2023

作者:艺洁   发表于:
浏览:19次    字数:810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浙江实力最强的二本大学2023最新

浙江实力强的二本院校有: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等,下面给大家分享浙江实力最强的二本大学2023最新,欢迎阅读!

浙江实力最强的二本大学2023

浙江什么二本大学实力强值得上

浙江厉害的二本:浙大城市学院

浙大城市学院简称为浙大城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举办、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公办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

浙江实力强的二本: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浙江省教育厅和温州市共建的浙江省重点高校,于1933年创建,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经历了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变迁。

高考志愿填报:高考选大学到底选什么?

今天为大家送上如何了解大学,如何根据自己的分数科学并精准地定位报考大学的内容。由表及里,从外到内,为你揭示理性选择大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何报考大学,选择什么样的大学,一直是困扰考生和家长的一大难题。每一位经历高考的学子都希望进入一所自己喜欢的心仪大学,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如愿,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我们对大学的选择,有的考生在意大学的名气和社会评价,有的考生在意大学的优势和专业特色,有的考生希望能够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读大学,有的考生希望自己的高考成绩分尽其用……无论受哪种因素的影响,考生都需要做到客观认识大学、理性选择大学。

认识大学,为科学选择大学做足“功课”

(一)了解大学的种类

对考生来说,每一个分数段对应的院校不止一所,如果你不了解高校分类,你就很难决断该去哪所学校。我国高校,按学科范围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院校。

1、综合类大学

这类大学的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偏文的学科和偏理的学科实力均衡。具有代表性的11所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在这样的大学读书,学校的各种学术讲座丰富多彩,群体活动也多姿多样,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报考文科类和理学类专业的考生,建议优先选择综合性大学,这类院校学习氛围好,人脉资源广。因为上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提升综合素质,建立人脉关系。家长报考这类学校时,要注意:此类学校的专业非常多,假如你的孩子以低分冲进去,有可能会被调剂到孩子不喜欢的专业。

2、理工类大学

这类学校的优势学科是工科类和理科类,当然也有文科专业,但不是它的优势。代表院校有:清华、国科大、上交大、浙大、中科大、西交大、同济、哈工大。学工科的理科生可以报考此类学校,这类学校中有些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报考文科专业的考生,尽量不要报考此类学校。

3、师范类大学

像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华南师大、南京师大、湖南师大。师范大学类似于综合大学,文理渗透,办学水平较高,遗憾的是有个“师”字,很多人不爱报考,所以性价比高。建议学文科类、理学类和心理学的考生积极填报。

4、专业类大学

有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院校。专业类大学,多数具有很深的行业历史背景,某一类专业很有特色,在本行业内有很高的认同度。这类大学除财经和医学类院校目前比较热而录取分数高外,其他专业院校一般录取分数不是很高。

对大学进行分类,从报考角度讲,主要是让考生一定要走对门,千万别走错门。因为不同类别大学的学科特色差别较大,校园文化氛围截然不同。

(二)了解大学的录取层次

我国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的高校有两千多所,去年在陕西招生的院校就有1540所。从高校的录取层次上分:有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高职(专科)院校等,高考录取时,省招办是按照录取批次顺序进行的。

从院校综合实力和国家扶持力度上分:有“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全国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院校、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其中“985工程”高校全国共39所,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国际化水平都很高;“211工程”高校全国共有77所,同样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支持。这些学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都比较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一本院校每年高考招生时,在有些省(市)放在一本批次招生,而在其余省(市)放在二本批次招生,有的学校也会在多个批次都有招生计划,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搞清楚。

(三)了解院校的历史延革和归属

1、了解大学的历史沿革

中国大学基本上是在6个阶段诞生的,洋务运动时期,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等;民国时期即解放前,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等;解放初期〔50-60年〕主要是一些专业类大学,如农、林、水、地、矿、油、财等,如华南理工大学等,以及没有大学的省份新建的大学,如内蒙古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等;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兴办师范类专科学校,西藏、海南也有了综合大学;全民办教育的产业化时期,如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等。一般讲,建校时间越长,学校实力越强,专业特色越明显,录取批次越靠前。在了解历史沿革时,不能忽视各个大学在不同时期接纳、合并其他院校的情况。解放后,我国曾于1952年开始对各大学院系进行调整,2000年对全国大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合并重组。学校称谓前后不一,专业存续时有变化。合并重组的大学,往往拥有几个互不相连的校区,新校区基本都建在郊区。不同的专业实际上分布在不同的校区。如吉林大学是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解放军军需大学6校合并组建而成。这就要求考生按照自己报考科类甄别拟报大学。一般来讲,一个学校的传统专业好于新开设专业,也好于合并专业,校名中能体现的专业好于其他专业。

2、了解大学的隶属

大学都是有归属的。调整后的院校基本分部属和省属两大部分。部属院校又有教育部与其他部委之分。教育部直属的75所院校多是综合类大学、一流名牌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主要集中在这里。其他部委院校多是特色鲜明的行业、专业类大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隶属工信部〕、大连海事大学〔隶属交通部〕。

3、了解院校的特色

院校名称中凡冠以定语的院校多为专业类特色鲜明的大学,如,科学、科技、理工、工业、电子、交通、矿业、石油、农业、林业、海洋、医学、外语等。目前在一本和二本批次招生的院校中,有368所院校原来具有国家部委的隶属关系,这些院校原有的隶属关系就是其现在的行业背景。由于具有特殊的行业历史背景,它们的毕业生就业时常常受到国家部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及民营企业的青睐和重视。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能依据院校行业背景挑大学、选专业或许能为孩子的未来就业前景打开另一条新通道!

了解院校的历史沿革和归属,家长就可以辩明学校的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例如,我们每年打开全国高校在陕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汇编》,里面会有很多叫某某理工大学的,这里除了教育部所属的像华南理工、大连理工、华东理工、武汉理工之外,还有属于工信部的北京理工、南京理工,剩下每个省(市)都有理工院校,有的省有好几所,如我省就有西安理工、陕西理工,这些理工院校的历史背景和特色专业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理工院校前身有的是工学院,有的是化工学院,有的是地质学院,有的是冶金学院,也有的是师范学院,历史渊源和办学特色都不一样,归属也不同。

(四)了解院校的办学实力

打开每所高校的官方网站,在学校简介栏中都对本校的办学情况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信息量较大,家长往往分不清主次。从报考的角度讲,家长可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去了解大学的实力:

1、师资力量

主要看院士数、博导数、长江学者数、“________”入选数等,这是大学实力的集中体现;

2、学科实力

主要看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等。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其中有无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同一重点学科的排名是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一所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能直接反映这个学校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及培养人才的质量。教育部2012年的学科评估结果是目前公认的权威参考依据,家长在给孩子圈定了专业方向后,可查看自己所选报学科(专业)在哪些学校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哪些学校属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同学校的同一国家重点学科再根据排名来确定,往往能得到较高的性价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科评估主要是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进行,对应到本科招生专业时在名称上不一定完全对应,考生需要搞清楚相应的学科对应的招生专业名称是什么。由于大学专业繁多,各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不尽相同,建议考生结合高考分数,圈定目标大学范围后再具体了解专业情况。

举个例子,2015年陕西汉中中学一理科生高考成绩579分,擅长物理学科,个人规划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报考方案为专业优先兼顾学校,地域次之,首选专业是“自动化”。目标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东北大学。初步分析2所学校录取没有悬念,但进一步分析可知,自动化专业属于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两校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都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但东北大学排名第2,仅次于清华,而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排第3名,哈工大(威海)学科实力比不上校本部,自动化专业实力与东北大学相比有差距。虽然每年哈工大(威海)录取分数比东北大学高出6分左右,但论自动化专业实力,决定选择东北大学,放在A志愿。结果该生被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顺利录取。如果与哈工大校本部相比,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东北大学要低60分左右,但专业实力比前者强,可见性价比相当高!如果当初把哈工大(威海)放在A志愿,虽然专业实力不及东北大学,但自动化专业还录取不上。因此,建议家长和考生在决定采取专业优先的报考方案、做好专业定位后,要以学科实力和强势特色专业为目标筛选大学。

另外,作为理科生,还要了解大学的实验室。

大学实验室是一所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志。它有国家级的、省部级的。一般来讲,国家级实验室比省部级的实验室档次要高,设施要全。作为文科生,要了解大学的图书馆:一是了解图书馆的建馆时间,知道古旧书籍的历史价值;二是了解图书馆的图书藏量,清楚知识面的扩大;三是了解图书馆的现代化阅读方式,懂得节约时间。

(五)了解大学的社会声誉。

包括文化底蕴、文化传承、育人理念、校园氛围等。每一所大学都有她独特的气质和风格,不同大学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理念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大学学风自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比较少,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汲取知识;有的大学学风严谨,学校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很难在学校介绍的资料上看出来,如果有机会,家长和考生可以利用高校开放日、高考咨询日走进大学校园,亲身感受大学文化、触摸大学历史。切身感受大学校园的氛围怎么样,图书馆里自习的学哥学姐们都在做什么,实习教室里大家都在做些什么神奇的发明创造。也可以随机询问学哥学姐他们在大学的感受,能给你什么好的建议。看看大学能否给你独立思考的机会,能否提供动手锻炼的平台,能否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科学理性地选择大学

在做好对大学的有关了解和基础数据搜集工作以后,考生和家长如何从成百上千所大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哪几所也并非易事。在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每位考生都要选择4--6所学校,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学科,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也为考生增加了选择学校的难度。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做到“人校匹配”

考生家长在志愿填报时,不论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都应立足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目前大部分家庭在孩子学业成绩水平既定的情况下,都希望尽可能地上各类大学排名中人们口口相传的“好大学”,而不去考虑这所大学是否真的适合孩子。所谓“人校匹配”的核心就是实现考生与大学之间的合理匹配,最终选择一所真正适合或相对适合自己的大学就读。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人校匹配”呢?

首先,全面分析学生个人及家庭的特征和需求。就学生个人而言,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科偏好,课堂学习及活动经历,个人对未来求学的地域偏好、职业兴趣、毕业期望等都会影响到他对大学的认知和选择。就家庭而言,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否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学历期望和就业期望(包括工作地点、行业、职业、薪资等)也会左右考生及家庭对大学的判断和选择。

其次,了解目标高校及目标专业。在做好专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可从以上认识大学的5个方面有选择地去对目标院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感知。除了了解大学的类型和层次外,还要重点了解大学的真实办学水平、大学之间的差异,学生在校四年专业学习的过程与收获以及毕业后在职场中的实际表现。这些在志愿填报中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除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信息检索外,有条件的还可深入目标院校实地考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校园氛围,同时,通过走访在校生、毕业生,分享他们对母校的印象和评价。

第三,在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备选院校中选择几所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在这一匹配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当考生的自我兴趣类型与所在大学、所学专业相匹配时,考生在读期间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一样,不同类型的大学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和校园风格。一个善于用脑独立思考,喜欢理学类专业的考生,可优先选择综合类或师范类大学;一个动手能力强,喜欢与事物打交道的学生,适宜学习工科类操作性强的专业,可优先选择理工类或专业类大学;一个善于与人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优先选择语言类或综合类大学;一个做事认真细心、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强,喜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优先选择财经类或综合类大学。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核心是帮助考生了解自己、了解学校和专业,实现人与学校之间的合理匹配。没有所谓绝对意义上的“好”大学,而只有适合你的大学,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走出“有什么分数上什么大学”的盲信、盲选误区。

(二)根据个人规划和分数,精确定位大学

对考生来说,大学是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大学期间,希望获得哪些知识和能力,希望得到怎样的发展,这与考生的个人定位和规划有着重要的关系。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选择学校就可以偏向实用型专业较多的大学;有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后继续读研就应该选择有自己喜欢专业的研究型大学,尽可能报考保研率较高且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有出国留学考虑的考生就应该选择一些国外大学认可度高的院校以及一些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

在选择大学时,高考分数和位次是考生选择大学的主要因素。选择什么样的大学,考生应首先根据自己所处的分数段找到相对应的大学,然后从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院校,再根据院校所处的地域,逐步缩小搜索范围。我省从2010年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是在知分、知位、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每个考生可在自己的分数、位次附近选择院校,但是这个可选范围还是太大,考生还是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因此,还要参考相应档次大学3-5年的录取分数和位次。在平行志愿模式下,各高校的录取分数呈现明显的扁平化,每所大学的录取分数都集中在某个小分数段内,考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从而进一步缩小了目标大学范围,对陕西考生来说,本科院校一般不要超过10所。

在目标大学范围缩小到10所以内时,各大学的录取分数和各专业的录取分数交叉很多,这也是考生最难以抉择的地方。这种情况下,考生就可以考虑学校的档次问题,不少单位在招聘时会考虑毕业生的本科出身,考研时与是如此,即便是名校的研究生或博士,依然会考虑其本科是否名校毕业,因此本科学校的层次也非常重要。还有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单位,招聘时只面向本行业中排名前几的大学的学生,因此选择大学的优势专业也很重要。

在定位大学时,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我国,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分差法(院校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控制分数线之差),二是位次法,三是比值法(院校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控制分数线的比值)。这里要注意,考生的分数(位次)是当年的,院校的录取分数是往年的,且至少是连续3年的。至于具体运用哪种方法,可根据考生的分数层次来决定。对于高考分数在一批重点线50分以上的考生,参考各大学历年的录取位次更有价值。而对于高考分数在一本线到二本线附近的考生,参考各大学历年的录取分数差更可靠。这是因为高考分数水涨船高,录取人数才是决定分数高低的根本,录取分数只是在大学录取满额后的最后一个考生的成绩。录取分数在一本线50分以上的大学基本是“985”、“211”和1978年前的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的都是较高分数的考生,普遍处于考生总人数的前10%以内,位于高考成绩金字塔的上端。因此这些学校历年录取的位次参考价值更高,可使用位次法。而一本线到二本线附近的考生,由于已经接近高考成绩金字塔的中部,人数比较庞大,可变因素也更多,因此录取分数差更便于参考,可使用分差法。对于一本线上40分以内的院校,大多都是近几年才进入一批本科招生的普通院校,这些学校实力相差不大,招生人数又多,因此在定位时可把位次法和线差法结合起来考虑。比值法对于定位所有本科院校都适用,现在常在选择专业时运用。

(三)选择大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1、应理性看待社会机构的大学排名。

社会上的大学排名很多,由于指标体系不同,排名结果也各不相同。无论哪种排名,对于排名前后相邻的大学来说,水平上没有太大的本质差别。社会排名虽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建议考生不要只看社会排名的结果,而应该参考其中的部分重要因素,比如本科教学质量、学科实力、升学情况、师生比、毕业生就业比例、图书馆藏书种类和数量等,这些因素是与考生进入大学后与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而学校面积、在校生数量、发表的论文数等则与考生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2、在选择大学时考生和家长不应该将地域作为选择大学的限制因素,只能作为选择大学时的一个参考因素。

不少考生喜欢就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建设也比较好,考生耳濡目染,对成长肯定有帮助,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家长和考生都抱有类似的心思,这也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录取分数较高,相反一些非“热门”地区层次相当的高校因为受地域限制,录取分数并不高,性价比也就比较高。

3、利用好不同地区录取分数差,适当提高院校档次。

同档次院校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相差较大,一般要相差20--30分。考生家长应尽可能利用不同地区分数差,将分数用到极值,要在保证同类专业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院校档次,不宜执意将志愿锁定某一地区而降低院校档次;或保住同档次院校而降低专业要求。若在异地上了较好的院校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可通过考研再到理想地区院校深造,同样可以实现去大城市的目的。

4、录取分数相同的院校,在选择时可比较学科、专业实力,优先选择学科实力强的院校。

5、考生在确定目标大学后,一定要认真阅读《招生章程》,还应该和目标高校的招办老师联系,询问尚不清楚的问题,获得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了解学校招生的最新政策,做到填报志愿心中有数。

从近20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实践来看,在每年的志愿填报中,考生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个性完全对应的学校和专业(完全对应只是理想状态),事实上能达到完全匹配的情形是很少也没有必要,因为影响考生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个人的兴趣、个性和分数外,还有就业、地域、家庭等因素。所以,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在考生与学校及专业难以达到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相邻、相近的学校和专业,这样的“人校匹配”往往是一个匹配组合,按照匹配程度由高到低,形成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最优选择。遵循“人校匹配”原则,学会接受和适应最终录取的学校和专业,这是考生志愿填报中的理性行为。

总之,了解大学是知晓,辨别大学是洞悉,选择大学是权衡。了解只知道个大概,辨别则需按条比较,综合权衡,选择更需趋利避害,逐条考究,确保选即为报、报则必录。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教育热点

    查看更多教育热点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