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

《静静的顿河》学生经典读书笔记

作者:马绍   发表于:
浏览:12次    字数:873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静静的顿河》学生经典读书笔记五篇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分享了《静静的顿河》学生经典读书笔记五篇,希望能帮到你。

《静静的顿河》学生经典读书笔记篇1

毋庸置疑,《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好作品,是经得起时代的验的文学经典。然则值得注意的是,这部长篇小说是苏联主流文学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文学现象。这部作品居然被苏联官方接受和认可,并且还竟然一度被官方视为主潮文学中的一部“红色经典”,显然是有一定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背景。关于这部作品问世过程中的蹊跷已有许多考证文章进行了论证。

让人惊讶的是,该小说无论从哪种角度去看,都是对斯大林时期苏联主流文学中的乌托邦情愫的颠覆,其反乌托邦情感是异常明显的。将这部史诗性巨著当做“红色经典”去阅读着实是许多年来苏联和中国读者的“荒谬逻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肖洛霍夫在中国“反修防修”运动中“不幸”沦为“最反动的作家”,他的《静静的顿河》也随之成为最大的“毒草”时,中国人才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地看出了这部作品对苏联30年代主潮思想的颠覆。

这部史诗般的巨著真实地表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他们的心酸、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对土地的眷恋、蛮性与善良相交织的质朴的本性,均在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娅、娜达莉娅身上体现出来。他们的痛苦与悲哀,欢乐与幸福均来自他们真实的人性。而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在红军与白军之间的犹豫选择和最后的迷茫,隐含着社会的悲剧和历史的荒诞性。小说一方面出色地描绘了哥萨克人本真的生活。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沃土上,劳动、恋爱、繁衍,纯朴而焕发着生命的激情。葛利高里与他的情妇阿克西妮娅之间的情爱,正体现了他们生命力的旺盛与冲动。另一方面,小说刻画了布尔什维克们的残酷与冷漠。小说中对布尔什维克党员彭楚克和柯谢沃依的描写,突显了他们身上的残酷无情。他们在作家笔下成了革命的机器,成了政治原则的化身,他们的自觉性与葛利高里的本真性成了鲜明的对照。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将革命风暴带到了宁静的顿河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哥萨克农民们被迫迎来了历史的变动。葛利高里在这场残酷的动荡中必须做出人生的选择。

他选择的标准其实很朴素: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只要谁能使他自由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想吃什么就种什么,想爱哪个姑娘就去追求,无拘无束地过日子,那么他就跟谁。葛利高里是个自由纯朴的哥萨克,他在红军与白军之间的徘徊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简单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此简单的要求,在那个残酷的年代里,也无法实现。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都无法满足葛利高里这一最基本的生活愿望。最后,他也只能抱着冤死的阿克西妮娅的尸体,缓缓走向没有出路的未来。

革命究竟给普通的哥萨克农民带来了什么?从小说悲剧性的结尾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某种暗示。小说对苏联国家乌托邦主义的颠覆是相当明显的。也正因为这部小说所具有的鲜明的反乌托邦性,使得它在苏联斯大林时期的主流文学中显得十分特殊。然而,应该说,这部身份可疑的主流文学作品,在客观上为斯大林时期并不景气的苏联主流文学写下了最精彩的一笔。

小说对哥萨克人生活的真实到位的描写,对他们情感世界的准确深入的展示,对历史悲剧性的深刻把握,均显示出作者第一流的笔法。这对于年仅20多岁的作者来说,更显得难能可贵。而肖洛霍夫在他以后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再也没有了如此出色的艺术概括才能。的确,将60年代那个颐指气使的挥舞意识形态大棒的文坛政客肖洛霍夫与《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联系在一起,着实也容易引起人们的疑惑。这也许成了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这部巨著的作者权产生争论的重要诱因吧。

《静静的顿河》学生经典读书笔记篇2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全书共四部,长达一百五十万字。比《战争与和平》还要长。我个人觉得是最长的一部名著了。而且这部小说以记叙为主,没有多少议论。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古典小说。情节紧凑,人物众多。这样复杂的小说,是特别难写的。既耗费人的精力,又很难构思。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以作者的生命来写的。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步小说,读得特别仔细。小说的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与震撼。

小说描写的是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开始写顿河两岸的哥萨克的生活。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哥萨克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表现非常突出。不久,苏联国内战争爆发。红军与白军的战争中,哥萨克由于受旧势力的欺骗,而加入了白军。哥萨克曾三、四次动乱,小说很好的描写了苏联国内战争的情景。

小说人物众多,主要描写的是葛利高里一家人。父亲、哥哥,都是哥萨克中的英雄。小说以这三个人为主要线索,描写了鞑靼村的哥萨克,描写了地主阶级、无产阶级的一些人物。小说还写了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亚、娜塔莉亚的爱情。下面我想写一写这部小说的几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小说描写顿河两岸的生活特别出色。顿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生活质朴,勤劳勇敢。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写的是淋漓尽致。中国的善于写农村生活,但是与《静静的顿河》比都要稍逊一筹。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农村的生活写“尽”了。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村的房屋、田地,农村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写了出来。小说开头二百页都是描写顿河两岸的农村的生活的。可以说这二百页是全书最精彩的二百页。

第二个优点是描写战争。全书除了开头二百页描写平和的农村生活,其余全部是描写战争的。这在世界名著里是少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哥萨克的三、四次动乱。小说虽然长,而且都是描写单一的战争,但是小说不枯燥。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小说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还描写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小说有点像《红楼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现的舞台。这样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骑兵作战、小队人马相遇战、对待战俘等等,写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第三个优点是,描写哥萨克。描写哥萨克的作品很多,托尔斯泰的《哥萨克》、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美术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哥萨克的作品。《静静的顿河》是描写最成功的一部。哥萨克人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形象、性格都描写出来了。哥萨克生活中憨实、豪迈,战争中勇敢。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哥萨克太过实在,被白军欺骗了。我读了这部书,对哥萨克人产生了好感,觉得他们实在、勇敢。

这部书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点。我读完这部书,感觉像是读了哥萨克乃至俄罗斯的历史。因为这部书包括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小说的每一个情节都可以让人津津乐道几个世纪,这是难能可贵的。

《静静的顿河》学生经典读书笔记篇3

趁着这几天休息,我读了《静静的顿河》的梗概。因为时间关系,也因为这本书实在太厚了,也只能读一下梗概。

这是真正的史诗,真实地描写了每个生命的悲剧、痛苦和创伤,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有别与社会主义或所谓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气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萨克的生活,哥萨克浪漫不羁的性格,他们对春种秋收的眷恋,他们对生与死的豁达无畏,他们对正教虔诚的信仰。我非常喜欢文字里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写,这些文字让人安静,让人暂时忘却了残酷生活里的死亡:黑夜里星星流着悲哀的眼泪,冬日的月亮,像战争和火灾的血红光亮一样,烟雾朦胧地在村庄的上空照耀着;初春的早晨,顿河边的树林、草地、湖泊和光秃秃的田野,都庄严地和静静地被粉红色霞光的火堆阳照得通红;像母亲的膨胀的乳房一样的满潮的小河里流淌着清凉的,像孩子的眼泪一样纯净的泉水;像缎子一样光滑的,绿油油的冬小麦,全身凝结着眼泪一样的露珠,像怕冷一样紧紧贴在松脆的黑土地上,吸着黑土地的黑色鲜血;野麻丛里,连续不断地发出了鹌鹑斗的咕咕叫声,金花鼠吱吱叫着,野蜂嗡嗡叫,被风吹动的青草沙沙响,云雀在流动的蜃气当中歌唱,远处的干枯的山沟里,有一挺机枪顽强地、凶狠地和沙哑地嗒嗒嗒响着,表示着人类确实是万物之灵。

在这些美丽的背后是什么呢:在一个明媚的春天,红军李哈乔夫被俘并押送上路,树枝上那褐色的芽儿已经灌足了三月的甜汁;那种淡淡的、隐隐约约的香气预示着春天的繁荣,预示着太阳转回后生命又要开始。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最无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强的冲击力。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冷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淡淡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葛利高里内心的伤痛和珍爱;那宁静的庄严的顿河,那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这一切读来令人心里不由得隐隐发颤和作痛;为相互残杀的哥萨克男人,为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哥萨克女人,也为那永远静静地流淌,流向历史深处的顿河。

对人类的痛惜心情!当我们看到天灾人祸、暴富与贫穷时,当我们读到矿难和瞬间被埋于地层深处的矿工,当我们想起地震中的孩子,当我们看到在街头要饭的老人、残疾的儿童,我们的反应的是什么?是厌恶,是可怜,是统计数字,还是经济损失,我们是否也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对生命的痛惜?

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传奇、风采、历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赖以表达的字符,在他的这些字符里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最擅长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他不是从世界文学的潮流中,不是从书架上的字纸堆里,而是从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长葡萄的平原或积雪的高山之间获取灵感,获取文字的力量和决心,只有对土地的眷恋和心有所属,他的文字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和富有个性。

人生不求面面完美、事事顺心,只要不昧着良心就行。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而不是眼巴巴的可怜他们,要从内心对生命涌现出爱,我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只有和平才能让世间有爱。

《静静的顿河》学生经典读书笔记篇4

那时候的我一周至少一次去厂里图书室借书。借书的时候,坐在图书室的阅览大厅里,看一些杂志,也看一些报纸。那时的厂里,图书室的规模,比武冈图书馆的阅览室大得多。订阅的书报比武冈的图书馆多得多。光是全国各地的报纸,就是四五个报架。订了几十种报纸,上百种杂志,还有新出版的图书,只要新华书店有货,书店就会打包寄到我们厂里,很快就编码让人借阅了。我在图书室看报刊的时候,随身带着纸笔,觉得有些句子精彩,我还没有学会的词语,我就会将它们抄在纸上。回家后,再将零散的纸片,归录到我的毛边纸本子上。等于是抄写了两遍。真是好记性胜不过烂笔头。这样抄写,毕竟对是我好处的。写起东西来,这些新的词语,就会奔涌而来,很快就用上它们了。特别怀念那些静静阅读的时光。图书室设在大会场的后面,这是很少有人来的僻静角落,只有来借书的人们,才会弯到这边来。那时借书的人也不是很多。常来看书的人,也只有几个熟人。我是常客,借书的管理员会跟我打一下招呼,因为太熟悉了。后来,我去了厂工会,这些管理员与我同在厂工会后,他们对我更亲热啦。图书管理员有金阳、刘思众、谭更生、刘绍平、陈端阳等人。金阳五十来岁就满头白发,一个瘦瘦精精的小老头,退休后没几年就去世了。金阳的儿子金艰,跟我是电大同学,一个班上的。如今金艰也像他的父亲那样,霜雪满头,白得像大雪覆盖整个头颅一样,在阳光下分外刺眼。真担心金艰也像父亲那样走得太早。人的遗传基因作用于身体也太明显了。人逃不过生命的自然规律的,上帝规定了你有多少寿命,你就有多少阳寿,难以抗违。后来,谭退休了,经常上班的只有刘思众和刘绍平。陈端阳是新宁人,她来图书室上班的时间比较少,是因为她兼职厂内有线电视的工作吧。她与放电影的刘麻子汉林在一起上班,与刘汉林一同在有线电视室上班的,还一个脸寡白寡的年轻女子,她叫刘微波。她只有在工会开职工会议的时候,才走到我们职工食堂的三楼厂工会里来,倚着楼廊的栏杆,双手向后撑碰上,将本来很小的胸部,撑得有点微微的波浪在起伏着。这名字起得太有水平了,将胸波的起伏程度都写进去了。要是叫刘大波,就不太好听啦。因为与她的实际情况相比,刘大波的名字,太不相符了。

有时候我也来图书室来看一下报纸。偌大的阅览室,只有寥寥几个人在看书报。室内一片寂静,只有轻微的咳嗽声和翻动书报的沙沙声响,像偶尔翻起来的波浪闪动一下,又沉寂下去了。不像武冈图书馆内的阅读室那么逼仄。武冈的阅览室管理人员与来看书报的人,同在一室,管理人员的说话声,直接吵到了看书报的人。我们单位的阅读室管理人员与阅读人员是分开的,管理人员被关进隔开的屋里,有油漆一新的栅栏,从栅栏的空隙处,可以看得到他们。图书室的元老谭更生,戴一副老黄色框架的眼镜,坐在那里,眯缝着眼睛看着书。偶尔与坐在另一边的刘思众说一两句话。说话的声音,那么低,显然是为了不影响阅读的人们,而故意放低的。刘思众也是因为残疾,才从车间申请到厂工会的图书室里上班的。他的一只眼睛看不见的,沉重的眼睑永远打不开来,看不到他的睛珠子。他也喜欢戴着眼镜,用一只好眼,坐在栅栏后面的办公桌前,很入神地看着书。有时将眼瞟瞟窗外,观察看书的人们。厂里总有一些撕书拿走的人,很有可能是技工学校的学生。他们喜欢将钉在桌上的杂志,一本本地拆开拿走。有的喜欢将他认为好看的几页,从杂志里撕走。不过这种现象发生得极少极少。管理人员平时还是很注意的。一般的常客不会做这种没良心的蠢事。

在阅览室里,一本本当月的杂志,搁在桌子上,你拿不走它,因为它是钉在桌子上的木条上,在新杂志没有收到之前,它一直钉在那里。新的来了就取下旧的杂志,再把新杂志钉在木条上。我喜欢看的杂志有很多,像《八小时以外》《啄木鸟》《南风窗》《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散文》《长篇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散文诗》《文学评论》《知识与生活》《章回小说》《当代》《十月》《收获》《莽原》《芙蓉》《花城》等杂志,都是我每月必看,几乎把每一本的内容都看完了。阅读的时光好像是静止的,是另外一个时区,一坐到那里,人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所有红尘的喧嚣都离我而去,我的世界里,面对的只有作品中的人与物。

刘绍平是后来去厂图书室上班的。他原来是在基建,从长沙县铜官镇招来的普工,进厂时分到厂基建科做泥水工。说一口乡里乡气的长沙话,与正宗长沙城里人的口音,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上电大的时候,他还在基建科,我毕业后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做泥水工时,在基建施工时,弄伤了一条腿,歇了大半年的时间。他就以工伤为由,向厂部打报告,要求调动工作,到图书室去上班。厂里同意了他的请求。我电大毕业后的第二年,就到了厂工会,与刘绍平是一个部门了。我在厂工会的办公室,刘绍平来工会三楼开会时,我主动打他的招呼,还在散会时,悄悄地叫他来办公室,给他一本一页可以写三百个字的方格纸,或者一两支圆珠笔。他女儿正在上小学,需要这些东西。我去借书的时候,他很热情地接待我。站在玻璃柜台的后面,与我说着闲话。我要借哪本书,只要没有借出去,他就会给我拿哪本。一些书我打算私吞不还了,他也不问我要。像《静静的顿河》这套书,我就是从刘绍平的手上借到的,可惜只有第二、三、四卷,第一卷图书室没有,说有人借走了,一直没有还来。这三本书,我也学人家没有还,至今搁在我邵阳老家的书柜里。后来,厂子倒了,图书室四五万本书,被工会主席倒卖了,用大卡车装了好几车,从后门拉走了。卖书的钱,全部装进了私人的口袋里,财务科都不知情呢。败家子们没有东西可以捞一把了,连几本破书,也要拿去卖钱。现在后悔当初要是从刘绍平那里多弄些书回来就好了。早先要是知道这些宝贵的图书,被这个欠下巨债的工会头头拿去卖钱,真的会想办法截留一些书的。像很多初版的史书,二十四史,图书室好像都有的。不过,这些书弄回来也是个负担,没有地方搁下它们。家里的书,已经一个书柜和一个阳台上的一柜壁柜塞得满满当当的,没有余地装书了。一些旧书我认为不太重要,就处理到一楼的杂屋里,过几天去看,这些书被人撬锁拿走了。

我离开单位去外地打工后,听妻说,刘绍平得病死了。他的老婆一直打着单身。女儿在外地打工。我去年在邵阳时,还见到过刘绍平的妻子。她跟我住在汽制一村,几年不见,显得更加苍老,背都有些驼了。

好时光总是留在记忆之中,过去的国企才能具备的好处,多得数不清,其中能让人静静读书的福利,现在恐怕在一些私企里,是找不到,甚至在一起国企里,也难寻觅踪影。六月份我去邵阳日报,特地上到三楼,看看那里还有没有图书室,想在图书室里翻翻报纸,我来到原来是图书室的房间,发现这里不是阅览室,而是一个财务室了。我在三楼走来走去,也没有发现阅览室的存在。心想,原来的阅览室,现在被拆掉了吧。那个脸上长有雀班的女子,到哪里去了?一定是退休了吧。她一退休,图书室也就没了。邵阳日报原来的图书室很小,当不得我们单位图书室的一只角,窄窄的一间房子,里面没有什么藏书,订购的报刊也少得可怜。可就这么一间小小的图书室,报社也不让它生存。可能是报纸的销量正在走下坡路,被互联网冲击得难以支撑下去,削砍开支,压缩经费,图书室就这样被裁减了。如今的报社编辑室,看不到一张稿纸,不像先前,编辑的案上,总是堆满了老高一摞的稿纸,有的还是好几摞呢,稿件将编辑完全包围了。人就一头扎在稿件的围墙之中,埋头编稿。现在呢,编辑室里除了人之外,就是人手一台液晶屏台式电脑,桌上除了电脑之外,别无长物,你找不到一张稿纸和一支笔。你完全看不出这是编辑室,以为误闯游戏室呢。笑泉还在邵阳日报做副刊编辑的时候,他就说,报社早就不收纸质稿件了。你寄来的纸质稿件也不会看,更不会发稿的。因为报社裁掉了打字员,没有人将你的纸质稿件输进电脑的。你如果用纸质稿件寄到报社,还指望发表,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是不可能的事。倒是一些大报有良心的编辑,会收一些纸质稿件。像邵阳的散文家刘志坚,还是坚持用笔写稿,投寄到羊城报去。晚报的编辑会将他的稿件输进电脑,发了出来。大报也没有打字员了。

不会很遥远了,人工智能会取代编辑,取代记者,取代律师,取代翻译,取代操盘手,取代操作工,取代驾驶员。现在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很多是由一个叫小明的机器人写的。小明已经写了五千多份新闻报道了。体育记者需要十几小时采访和写作发表的新闻,小明只要零点几秒就完成了。就在八月底,国家发布了关于优先发展人工智能,抢占未来高科技前沿阵地的文件,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即日起就要实施从中小学到大学,设置人工智能课程,开发和培育人工智能人才。马云开设全国第一家无人商店之后,又首开第一家刷脸商店,手机正式下岗。今后你什么也不要带在身上,就带着你的一张老脸闯天下,凭着你的这张搬不走的脸,就可以刷脸一路绿灯,吃住玩行,通行天下。昨天,华为的麒麟970芯片,在德国的柏林发布。新发布的手机芯片只有指甲盖那么一点大,可里面装入55亿晶体管。高通的骁龙835最新的手机芯片才31亿个晶体管,苹果的最新处理器才35亿晶体管呢。华为新发布的处理器,竟然比这两家大牌手机商多出快一半的晶体管。据说970芯片中嵌入了人工神经网络,手机有这种芯片,就可以进行深度学习,机器像人一样可以学习之后,掌握一些技能。

《静静的顿河》学生经典读书笔记篇5

《静静的顿河》一部宏篇巨著。这本书再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人沉痛的生活。看完我在想,这部电影到底在向人们诠释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感情。感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为此他们两次私奔。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的弹击中了。血从她的嘴里无情的流出来,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枕在心爱的人头底下,赶忙查看她的伤口,然后把自己的内衣撕下一块,塞进还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头悲痛欲绝的喊:“你倒是说句话啊!”曾不顾一切和他私奔,虽不是妻子却爱他胜过妻子的心爱的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撇下一生的挚爱撒手人寰。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几点,他用双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爱人。虽是畸恋却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才会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战争。战争也好像是人类不变的主题。只要有人存在,就不免要强取豪夺。有些人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让许多无辜的人们卷入这场死亡游戏。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不需要战争的,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死亡、恐惧、饥饿、穷困,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而是颠沛流离;夫妻不能长相厮守,而是聚少离多,或是从此阴阳两隔。每次政权的更跌,都是血泪交流,横尸遍野。人民只想过个安生日子,却是如此的难。想想家人的团聚,温馨的饭桌,自由的来去,安逸的睡眠,该是多么的舒服满足。珍惜和平和安宁,才不会轻易陷入战争的漩涡。

三、亲情。丈夫去打仗,妻子的不舍;儿子战死沙场,母亲肝肠寸断;新婚妻子瞬间变成寡妇,不忍抛弃的公婆……

静静的顿河,却是如此的不平静。那里曾演绎了爱的欢歌,那里以前历了弥漫的硝烟,那里曾撒下了数不清的血泪,那里曾有一批人日落而息日出而做,那里曾有铁骑踏过的一条静静流淌的顿河。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培训心得

    查看更多培训心得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