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冬的一个午后,我千里迢迢,慕名来到梁家河。
在陕北这块古老而厚重的黄土地上,在千年古镇文安驿的身旁,梁家河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儿女。过去,梁家河是个小山村;现在,梁家河是个合并了邻村的不算小的山村。它属于陕北延安延川县文安驿镇,是一个让人把心留住的地方。
途经古镇文安驿,向东南方沿着黄土高原荒疏的山路走了约5公里,梁家河村便如世外桃源般展现在我眼前。这里的游客中心门楣上打上了"美丽乡村梁家河欢迎您!"的醒目字幕,熙熙攘攘的来访者络绎不绝,是对一种精神的向往吧。
进了村子,眼前豁然开朗,依山的宽阔柏油路上人流如梭,一改黄土高原上灰蒙蒙的气色,恍如进入世外桃源。向前走,一条几经干涸的河流在山间延伸,梁家河村就在山谷中亘古至今。因为进入冬季,山上的树木不再青枝绿叶,在黄土高原的映衬下显得灰黑色,隐隐的有几排窑洞在山体上显现。
可是谁知道,这里曾经的生存状态让人畏葸。"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多年前听过这首歌,觉得黄土高坡的苍凉、西北风的瑟瑟吼叫不过是一种凄美,直到走进梁家河,我才领会到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尽管离文安驿古镇不算太远,但多年以前,梁家河就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与生俱来的符号,既不通公路,也不通电,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荒草丛生的山路勉强通向山外,小山村就在闭塞的山梁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风刮过,黄土坡上的几排破窑洞历经沧桑、守望着家园。1969年1月,一群北京知青穿越黄土高原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来到延川。梁家河大队的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他们斗志昂扬,充满青春的激情,和乡亲们一起耕田种地,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吃"团子",梁家河的山山洼洼留下了他们劳动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贫穷落后的梁家河村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队岁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陕北小村庄,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北京插队知青,今天走出了我们新一代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作"知青院".进入知青院里的窑洞,我看到坑上还摆放着小方桌和煤油灯,那是当年习近平夜里看书学习的地方,简陋的环境未能磨灭他追求理想的意志。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北京知青在贫困落后的现实面前没有退缩,他们用青春和血汗实践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自己的人生。当年习近平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实践生活让他完成了人生中的巨大历练,由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奠定了其坚毅的品格。身上闪耀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跨越时空,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69年初到梁家河,1975年离开梁家河,这7年,与梁家河结下深厚的情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是习近平真实的写照。习近平虽在千里之外,但还是多次协助乡亲通电、修桥、建学校等。1993年,在百忙中第一次回梁家河探望乡亲。并且遵守和村民的约定,于2015年2月13日携夫人第二次回梁家河看望乡亲。40多年以来,习近平无论走在哪里,心中始终有个思念的地方和一群想念的人们。多次回信鼓励乡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近平如是说。
如今的梁家河,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窑洞整洁、生态宜居的面貌,新农村新气象扑面而来。当年的铁业社红红火火,一位老人在彤红的炉火前打铁,锻打的农具在铺面上一字排开。时隔40多年,知青井为梁家河村民的生产生活依然发挥着作用。整洁、舒适的窑洞宾馆、梁家大院等民居正敞开心扉迎迓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个挨着一个的陕北土特产门市,向游人出售小米、枣子、苹果、粮食酒、辣椒酱、布鞋等。今胜于昔,梁家河已是一个繁荣美丽的山村。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黄土坡下的知青窑洞前留个影,感受一下当年北京知青的满怀豪情和战天斗地的凌云壮志。新时代、新征程依然需要催人奋进的梁家河精神,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