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作者:梦荧   发表于:
浏览:27次    字数:594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总结

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关于高一语文知识点应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2单元一知识点

《荷塘月色》

一、重点词语

蓊蓊郁郁弥望袅娜羞涩渺茫

霎时宛然脉脉酣眠参差斑驳

峭楞楞倩影梵婀玲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棹纤腰敛裾嬉游

消受独处琐屑踱步

二、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常见误区提醒

《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

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故都的秋》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3、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同步练习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凋谢()混混沌沌()椽子()馍馍()廿()

平仄()疏疏落落()点缀()嘶叫()柘()

颓废()落蕊()着着()

答案:diāohùndùnchuanmóniànzèshūluòzhuìsīzhètuíruǐ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深混钝落寞平仄

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提示:B项,“混钝”的“钝”应为“沌”;C项,“训鸽”的“训”应为“驯”;D项,“蟋摔”的“摔”应为“蟀”。

答案:A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提示:D项,“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有误。

答案:D

《囚绿记》

1.字词解释:

孔隙:窟窿眼;缝。

纤细:非常细。纤,细小。

囚系:关押,拘禁。系,打结。

注音:

涸(hé)辙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lì)

猗(yī)郁:茂盛的样子。

蕈(xùn)菌:蘑菇。

2.背景

1940年发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3.内容疏导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择绿”“近绿”“囚绿”“释绿”和“怀绿”。

A.择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B.恋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C.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D.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C.念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练习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倩(qiān)影 媛(yuàn)女 鹢(yì)首 袅娜(nuó)

B.羞涩(sè) 蟋蟀(shuai) 啼(tí)唱 婆娑(shuō)

C.陪衬(chèn) 瞥(piē)见 肋(lèi )骨 澄(dēng)清

D.宛(wǎn)然 颤(zhàn)栗 氛(fēn)围 创(chuāng)伤

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于是我尽可能地轻轻静静,泛舟湖上,而船尾击起的微弱水波还一直延伸到我的视野之外,湖上的倒影也就曲折不已了。

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可是突然间水涡全部没有了,原来这都是鲈鱼搅出来的,我的桨声终于把它们吓退到深水中去;我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地消隐!

B.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水!

C.几年的时间,张明不但成为博士生,而且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

D.老师这几年对同学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大家都很感动。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D.“行啊,”小王停了一会儿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5.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 D.幽静 赏玩 软弱

6.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B.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颜色和竹子一样,体形完全像一根树枝。

C.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潜台词啊!

D.对于能不能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

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一位朋友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朋友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遏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赴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因此,古代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梳理自己对废墟的复杂情感,冲淡了“诅咒”,深化了对废墟文化的理解。

B.“我”的朋友喜欢趁着残月的微光行吟于废墟间,以对晨曦的期待驱谴文人的矫揉。

C.“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中的“层累”,指历代遗留的见证着失败与屈辱的废墟。

D.“以古代今”与“以今灭古”殊途同归,既亵渎了历史,又阻碍现实社会的前进。

E.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文明发端于古代废墟;存留废墟,则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8.“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请你说说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空

(1)作者以“________”喻指废墟的价值,它告诫后人切莫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本题填写的文字,必须从原文中摘录。)

(2)如果为废墟而羞愧,则往往会________的真面目,这正如在给真正的悲剧________。(本题填写的文字,不得出现“废墟”一词。)

10.结合《废墟》一文,谈谈你对古代废墟价值和存留废墟的主要看法。(谈看法,可分条陈述,有三条即可;你可以赞同作者的观点,但不必拘泥作者的观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1.D(A“倩”应读“qiàn”;B“娑”应读“suō”;“蟀”不是轻声,应为“shuài”;C“澄”应读“dèng”,作动词用,作形容词用时读作“chéng”)

2.B(A“翻”应为“番”;C“度”应为“渡”;D“击”应为“激”)

3.C(“侧目而视”形容心中畏惧,不敢正视。用在句中不当,应改为“刮目相看”)

4.C(A句“冷静”后用分号;B句“何尝有别”后用逗号;D句“一会儿说”后用逗号)

5.C(“幽僻”指幽静偏僻,用在①句中更贴切;②句用“赏玩”才能和前面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相照应;“软弱”的对象常常指人,所以③句用“柔弱”更贴切。故选C)

6.B(“竹节虫”“竹子”和下文的“像一根树枝”不一致)

7.BC(B项,将文中“我”的两位朋友对废墟的不同的审美方式统一为一种描述,违背原文意思。C项,从第一部分的第2段推知,“层累”是指对废墟意义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沿传既久不断积淀)

8.要点:作者意在表明这样的观点--历史遗迹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因此“新的废墟”的出现和“旧的废墟”的漫灭都是历史的必然。

9.(1)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

(2)掩盖历史;附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10.作答说明: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作者对古代废墟价值的认识是作答的重要依据。作者认为:

(1)废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2)废墟是历史片段的记录,具有研究价值。

(3)废墟可驱谴人们联想史实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具有教育价值。为此,作者提倡保全废墟的原貌,树立正确的废墟文化观念,使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61.157.144.133)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高中学习

    查看更多高中学习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