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乡村蛇的生活拾记〔散文〕

作者:沁香一瓣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498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451篇,  月稿:560
一提到乡村里的蛇,总会想到孩提时代在乡村的日子,在那些年月中,我和同村的伙伴们常常走在乡间的田埂和路上,一起上学和放学。那时乡村蛇较多,走在路上常会听到草丛里发出“嗦嗦悉悉”的声音,停下脚步向发声音的地方望去,就会看到大小不一的蛇在草丛中闪开道窜逃,我们也会吓得逃跑。

  对于乡间的蛇,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在那些年月中,我们常听家人和村里老秀才讲乡村地区一些预防蛇的知识,还知道了蛇的一些生活方式,知道了乡间各种蛇的寿命。比如体型较小的蛇的寿命在二到五年左右;中型蛇类寿命五到十二年左右;大型的蟒蛇隐蔽得好,寿命可以达到十五年以上,甚至也有超过二十年以上的。

  每年三月入春后,随着惊蛰至清明之间的气温回升,随着春雷一声震天响,乡村问的蛇就会从冬眠中醒来。如果遇到天气晴朗和气温较高的日子,蛇们就开始昼夜活跃起来了。到了夏季和初秋季节,是乡间蛇最为活跃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蛇会四处出游,常常会到水边饮水和洗澡。特别是当盛夏的气温超过40度时,蛇还会到河畔大树下面的树根上、草丛等阴凉处躺着避暑,乡人把蛇的这种生活习性称为蛇在纳阴凉。蛇纳凉的天气一般都会下阵雨或雷雨。而一旦大雨倾盆,蛇们就会躲在附近的石缝或者草堆中,直到雨停天晴后趁机会捕捉昆虫和小动物。

  随着入秋后气温的日渐降低,蛇会转移到地势较低的比较干燥的乡间的坟地或一些老树洞中,它们开始准备进入冬眠。通常是雌蛇最先进入冬眠,随后是雄蛇和幼蛇开始跟进,虽然它们不是一家子,但可以在冬眠时住在一起。当然也有单身的蛇独个进入乡村的破墙洞中冬眠的。蛇类在冬眠期间,它们主要靠体内积累的脂肪和营养消耗体能,不吃不喝使得蛇的新陈代谢降至最低的状态。有时乡村在请一些拖拉机手开机进行冬季平整土地的时候,常常会看到犁刀划开的一些高低不平泥土的地方,会露出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冬眠的蛇,也有数十条群居在一起的,而且无毒蛇和有毒蛇竟然会相居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常常被乡间捕蛇者拾得满载而归。

  在乡间,蛇在冬眠状态下还有随时会被鼠吃掉的可能。听起来就像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就是如此。那么老鼠为什么敢欺负蛇呢?原来夏季是蛇最活跃的时期,老鼠见到蛇就只能逃跑,否则就会被蛇无情地吞吃入腹。然到了冬季,局势就完全反转了,蛇由于自己不能挖洞,大多数的蛇是通过偷袭老鼠洞,把老鼠吃掉后成为自己的家并进入冬眠的。但不少老鼠也是很聪明的,它们在挖洞时做了预防不测的准备,在洞后边上会挖一个后出洞,平时用树叶片什么的挡着,一旦看到蛇进洞时,它们也会动着脑筋逃跑。但逃跑的老鼠始终会记着自己的家,那就是它们辛辛苦苦挖成的地洞。这些聪明的老鼠就会有报复心理。等到冬天一到,蛇在洞里冬眠了。凡冬眠的蛇打它也不会游动,这就成为了老鼠报复蛇抢占和伤害它们的时候了。它们会熟门熟路地钻进洞里,对着蛇的心脏部位就咬。蛇在冬眠中简直成为了僵尸,没有回咬之力,只能任鼠宰割,被老鼠作为过冬的营养食物吃掉。而这些镜头也常常成为乡人聊天的话题。

  对于乡间的蛇,还有一个特别的话题,那就是它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脱皮。那时,凡到了春夏秋时节时,在乡间河畔、树丛、坟地和草丛等地方,经常会看到蛇脱下的皮。蛇脱皮是蛇长大的需要,只有在蛇通过经历了蜕皮后,才能长出新的皮和鳞片,才会一次比一次长大。所以乡间的老人们常会说:蛇的每一次脱皮就是新生命的开始,假如蛇蜕不掉身上的皮就会死亡。所以我们知道:蛇的脱皮和它们的寿命是紧紧相连的。

  看过乡间蛇的传说故事的人都知道,蛇的生长和每年要进行蜕皮是有着重要关系的,蛇的脱皮不仅和它们的生命是连在一起的,同时也象征着蛇的神奇和神秘生长的规律‌。至于蛇是怎么脱皮的?一直成为我和伙伴们向大人请教介绍的话题。后来,乡间来了一位有经验的捕蛇者,他告诉我们:蛇每年至少要经历3到4次的全身蜕皮。整个过程包括停止饮食、就连眼睛也常常会受到脱皮的影响而看不见静止的方向,加上皮肤和蜕皮分离的痛苦,使得蛇在生命过程中经受一次又一次考验。蛇脱皮可以帮助它们去除磨损的旧皮肤,换上新的健康的皮肤,就像是人穿旧了衣服要换一套新衣服似的,既漂亮又有生机活力。蛇在每一次蜕皮后体型就会增大增长,食物摄入量也会增加。因此我们知道了蛇的蜕皮是蛇保持活力和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还知道:蛇的脱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们的脱皮是从嘴巴的唇开始的,慢慢地把皮徐徐撑开,然后通过不断与粗糙的地表或石头、树根皮等进行摩擦后身子往外钻,直到把整个身上的旧蛇皮从头到尾一次性脱掉。蜕下来的旧蛇皮是一种中药材,可以治疗小儿惊风、抽搐、痉挛、喉痹、皮肤瘙痒等疾病。凡被乡人拾得,就可以卖给中药收购站。蛇皮除了当药材,还可以用于制作高档皮具和工艺品。如手袋、手链、项链、饰品等,具有一定的装饰价值。蜕下皮的蛇很神奇,已经长出了新皮,看上去变得更加亮丽。当蛇蜕了皮后,它们就会恢复正常的活动并且开始进食,进入它们所向往的生活区域进行捕食生活。

  到了读中学时,在动植物课老师的介绍下我们又知道:随着蛇在年岁中脱皮长大,它们像其它动物一样需要经历爱情和生儿育女的过程。到了春暖花开时候,凡性成熟的蛇在冬眠初醒第一次蜕皮后,蛇就开始进入发情期。蛇们就开始谈恋爱了,各种方式也是因蛇的种类而决定的。这时的雄蛇会主动寻觅雌蛇,由于雌蛇从皮肤和尾部会释放出雌性激素,雄蛇就通过舌头进行跟踪寻觅,一旦雌、雄蛇相遇,它们就会昂头并行,假如雄蚁求偶成功,就会伏在雌蛇的背上,两蛇的身体后半身就会缠在一起交配,时间的长短既有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的。如球蟒蛇的交配过程需要长达8个小时,响尾蛇交配时间达23小时15分钟,有的甚至长达24小时。所以响尾蛇是陆地上性交最长的动物之一。

  在乡间,一旦看到蛇在河滩边或林间等处交配的时候,人见了必须避开,因为这时候的蛇怕外力拆散它们的姻缘,会比平常更有攻击性,即使是无毒蛇也会猛烈地对人发动进攻。一般来说,雄蛇与雌蛇交配后,还会与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雌蛇交配,而雌蛇一生中最多只交配4次。在乡间,雄蛇的生殖器官叫蛇鞭,上面长有肉刺,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料,在中医理论中,蛇鞭具有“以脏补脏、同气相求”的作用,能够补肾壮阳,是用于治疗阳痿、肾虚、耳鸣、慢性睾丸炎、妇女宫冷不孕等症状的上好药材。一副完整的蛇鞭所含的补肾物质要比鹿鞭高出10%,比海狗肾、狗肾要高出30%以上。也是乡村蛇郎中们特有的药料。

  雌蛇在受精后,往往会经过两个月左右时间就会生育。根据蛇的种类通过产卵自然孵出小蛇和直接生出小蛇两种方式。蛇所产的卵像小鸡蛋大小,许多乡人都把蛇卵叫蛇蛋。而直接产出小蛇的,人们把它们叫做卵胎生,它们的孵化过程主要是在母蛇体内完成,小蛇出生时已经完全成形,而且在没有母蛇的陪伴下就会游动,并自然学会捕捉昆虫并开始它们的生活。这是乡村蛇的生育特色,挺有神奇感的。

  所谓卵生‌,就是雌蛇将成熟的卵排出体外,其卵在自然环境中经过日晒和光照孵化出小蛇。蛇的卵都为椭圆形,颜色像是由白带灰色的有壳蛋,有的长圆形,有的较短。蛇的卵富于弹性,不易破碎。记得当年在野生动物园的蛇馆采风时,我看到刚产出的蛇的灰白色的卵像蛋壳,外面还有点粘液,由二至三个卵粘连在一起。从卵孵出小蛇的过程,需要一至两个月,时间最长的据说需要半年多。所以雌蛇为让早日让产下的卵孵化出小蛇,它们就会在产卵之前寻找好安全隐蔽的地方。一旦产卵完毕,就会离开产卵地去其它地方休养,让小蛇们在出壳后就开始自行独立生活。所以小蛇出生后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谁?

  那年,我在野生动物园采风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乡间的金环蛇每次产卵6—14枚;银环蛇每次产卵3~12枚;赤链蛇每次产卵的数量范围是7-15枚。乌梢蛇每次产卵7~30枚;青蛇每次产卵6到12枚;玉米锦蛇雌蛇每次产卵3至40枚卵、大蟒蛇一次每次产卵多达100枚;王锦蛇每次产卵29-50枚;产卵最少的是盲蛇,每次只能产2枚。许多蛇都爱食卵,但大多数的蛇是不去吃自己产的卵。

  在乡间,王锦蛇和腹蛇还被乡人叫做食蛋蛇。也被称为“偷蛋蛇”。这种蛇有独特的偷蛋技能,能够准确地找到树丛中鸟巢中产的蛋,并且常年以捕食鸟蛋为生。特别是王锦蛇喜欢栖息在河边的灌木丛、田野的沟壑的石板下等地,观察到鸟类筑巢做窝,会趁鸟不在巢中时,灵活地攀爬到树木上观察,甚至夜间都会出来捕食。王锦蛇除了钻进鸟巢偷吃鸟蛋外,还会钻进农家的鸡窝中偷吃母鸡生的蛋,有时看到母鸡孵出的小鸡也会张口偷吃。如果在食物缺乏时,有些同类的蛇卵和自己产下的卵也会去吞噬。王锦蛇还能地捕杀体型较小的毒蛇,令很多毒蛇也怕它。所以乡间有俗语:“一里有菜花,十里无毒蛇”。说明菜花蛇尽管是一种食蛋蛇,由于它们能食毒蛇,所以受到乡人们的保护。

  在乡下的喜鹊窝里,有时也会发现蛇卵。那么蛇怎么会选择在鸟窝去产卵?原来乡间的喜鹊窝一般都做在较为隐蔽的大树的树杈上。然而食蛋蛇是比较精明的,它们常常趁母鸟和公鸟在外出觅食时悄悄爬上树,除了偷吃鸟巢里的鸟蛋外,有时还会把自己的卵产在鸟窝里,特别是一些用干柴和树枝筑成的喜鹊巢中常有这种事发生。

  那时的乡村,人们都会把蛇的卵叫做蛇蛋,又后来,在一位乡村江湖郎中的介绍下知道:乡间的蛇蛋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D和钙、铁等矿物质。此外,吃了蛇蛋对人具有保健作用。所以在乡村,后来有人看到蛇蛋后不再敲碎后扔进粪坑了,而是把它们放在灯光下面照一下,看到蛋内没有阴影的,就知道蛇蛋内还没有孕育小蛇,就把它们煮熟了分享,其鲜味独特。特别是一些来自广东等地的捕蛇者,他们把蛇蛋视为上佳美食,经常骑着摩托车走乡穿村,还愿出高价在村民中收购。在买时他们会用酒浸的棉花在蛇蛋上擦一下,确保蛇蛋的安全可靠,经处理后把蛇蛋带回家去食用。但我们看到都不敢吃。

  还记得有一年初秋,我有一个后村的好伙伴看到自家屋后的一棵老榆树上,一对花喜鹊用了近一周时间在树杈上筑了一个喜鹊大窝,在窝落成后的日子里它们一直进进出出,在热热闹闹中歌唱。半个月后却只有一只喜鹊在飞进飞出,后来便再也没有听到喜鹊声了。这事被我的好伙伴看到了,他觉得有点奇怪,就趁父母不在的时候,扛了家中的长竹梯爬上了大树,看到了喜鹊窝内躺着十余个灰白色的蛋,他以为是喜鹊生的蛋,便兴致勃勃地把蛋装进头上戴着的布帽里,小心翼翼地从树上拿回了家,放进了家中的一个小木箱筐里,然后盖上了一条棉毯,想用土办法孵出他心中喜欢的小喜鹊来。

  大约又过了一周余时间,一对喜鹊又突然飞回来了,在窝上的树杈上转来转去的,似乎是丢失了什么似的。我的伙伴看到了这情景,就去看看木筐里的蛋。当他打开木筐的瞬间,天呀,他发现筐子里那些蛋不见了,待之而见到的是十余条身体黑中带黄的小蛇伏在一起。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我的伙伴错把蛇的蛋误认为喜鹊蛋,其实母喜鹊生在窝中的蛋都被蛇吃光了,而是把蛇蛋生到了喜鹊窝中。所以伙伴拿到家里的蛋都是蛇蛋……

  目睹筐中这一切,我的伙伴吓得大哭大叫,直到其父母进屋看到那筐子中身上全是黄黑花纹交叠一起的小蛇时,才认定这是菜花蛇〔王锦蛇〕蛋孵出的小蛇,其父就把那十多条小蛇连同木筐一起抬到了河滩头的草丛边放走了。因为这些王锦小蛇不是毒蛇,它们长大了会吃掉周围的毒蛇。也是从那时候起,伙伴们不敢随便去掏鸟蛋了。

  二是卵胎生。卵胎生是蛇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了幼体后所生出的小蛇,它们一旦到了时间节点后,便会直接从母体中生出小蛇来,这种繁殖方式就是卵胎生。所以在蛇类中,卵胎生的蛇类的胚胎是在母体内发育的,使卵停留在母体的输卵管里,直到发育成了小蛇才会自动产出。如短尾蝮一次能产2~20条小蛇、竹叶青蛇产3~15条,红点锦蛇10条左右、山蝰在20至40条间、蝰蛇产30~63条、眼镜蛇6~19条,响尾蛇每次6到8条小蛇。等等。它们是卵胎生蛇的典型代表。

  蛇生育出的小蛇很奇特,不管是卵生的和卵胎生的,每当在它们出生后,就不需要母蛇看护和喂养。雌蛇们在产卵或生下它们的时候,都会在附近寻找地方隐蔽起来休息和捕食,有时为了补充营养,还会吃掉部分出生的小蛇。而雄蛇的角色则是交配,一旦交配完成,它们通常不会参与后续的小蛇孵化或抚育过程。所以小蛇的生命力是极强的,出生后的小蛇和成年蛇一样会自己去草丛中找虫子、小动物等吃,这是基因传承和生长环境促使它们生存的缘故。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