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大地的伤痕(散文)

作者:风土人情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13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451篇,  月稿:560
与人一样,大地也是有伤痕的.

  那隆起的山峦不正是大地运动时错折叠累而成的於结、那弯曲的河流不正是洪水在大地上撕出的裂痕。历史上有数不清的自然或是人为的灾害,它们给大地带来的伤痕更多的是随着时光被雨打风吹去,或与尘泥融合在一起化成了新的尘泥,让你再难辨出旧有的痕迹来。大地在修复伤痕时,许多真相也同时被掩没了。

  几年前,当我爬上燕子埠的寨山时,便被山上的石刻惊住了。寨山是苏鲁交界处的一座无名小山,山上压鹊寨里和奶奶庙的石屋早已塌成了敞口向天的框架,倒塌的石块胡乱地在框架内堆积着。山上没有任何高大的植物,在裸露的山石间和石窝子里顽强生长着的野草让人觉得这里还有残存的生气。然而就是在这里的石崖上,竟然刻写着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的实情,刻写者是住在山上的栗姓道士。一位潜心修行的道家掌门重又开始过问起世事,足见那场地震对他的冲击。从他“压死人民不可胜数”的描述中,也不难看出他对众多生命逝去的惋惜。为了救助灾民,他献出了他收藏的粮食和值钱的物品。一个三百年前的出家人,与疫情期间趁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的商人相比,其思想境界竟让我们现代人汗颜。三百多年来,贪婪者依旧贪婪,无私者依旧无私,人类的进化是何其缓慢、艰难。

  站在山上向东遥望,这里离郯城震中麦坡遗址有五十余里。距离虽远,却依然没有躲过地震的冲击。无独有偶,那晚在临淄城内与表兄一起喝酒的蒲松龄也亲历了那场地震。晚上八点多,他听到隆隆的雷声响自东南而来向西北而去,大地上冒起了冲天的白烟或是滚滚的黑烟,房屋来回晃动几下后便倒塌了。蒲松龄写道“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在震后弥漫的烟尘里,幸存者们相拥在一起,庆幸活了下来,许多人竟忘了自己是光着身子的。地震发生后,郯城及周边的州县接着又被暴雨肆虐,郯城淹没,漫野皆水;相邻的莒县也是水深三尺,房舍百里无存;我家乡的下邳古城也沉没于水中。随震而来的洪水就像是地震的孪生帮凶,让那些躲过地震的幸存者又一次陷入了绝望。儿时,村里的老人们每谈及此事,都会感叹震后的洪水比地震更可怕,它如同落开下石的小人,不给幸运者留下半点活着的机会。

  人类的发展从没有平顺的时候,因为对地震的好奇,先前每经过郯城时,我都会不眨眼地看向大路两旁,还想从那一块块田地里,从那些河沟里,甚至是在田间的小道上,再看到大震留下的裂痕或是陷坑,三百余年后的郯城依旧让人牵挂。今年的春节期间,我幸运地来到了麦坡地震遗址。麦坡遗址在郯城东南方向一座小山的山脚下,此山也是马陵山脉的一部分。山的南面是成片的松林,林木遮天,虬枝苍劲,林下幽森。松林漫延到北坡而止,而山的北坡也正是麦坡断裂带所在地,在那里还能看到地震时地层的沉陷断裂。

  远远望去,一道道红色的山梁把遗址隔成了条条沟壑,陡峭的梁壁上没有半棵草,梁顶倒有荒草在随风摇动,一片赭红的景象就像西北黄土高坡那样的苍凉。人们行走在遗址中间的栈道上,可以近距离地观赏那些如脊似兽的山梁、惊叹大自然创下的奇迹。我没有忙着走进遗址,打小养成的习惯,我总把好的东西留在最后慢慢地去细品。在读书上也是如此,每逢遇到好的章节常不忍翻到下一页,惟恐囫囵吞枣,还没有领会到藏在书里的精妙就把书翻完了。

  路口一块赤红色巨石上刻写着“麦城地震遗址”几个大字。根据路旁的指示,沿着巨石旁的山道向东走去,遗址的东侧有地震观测馆,还有挖出恐龙蛋化石的地方。地震观测馆建在一个院子里,里面除了能对地震进行监测,还陈列着大震留下的实物与文字资料。可惜的是因为是春节期间,地震馆没有开放。在地震馆的南面有两个长方形的池塘,塘内清水沉静,塘边的荒草及腰。无端出现的池塘让我疑惑起来,难道这里是鱼塘。是谁想的馊主意在山上挖塘养鱼,不知山上经常缺水吗。细看那些池壁,红黑黄白不同颜色的土壤层次分明、毫不错乱地叠加在一起。原来这是地震造成的独特土质结构,震时由于复杂的地质运动,地层上升的上升,平移的平移,最终将岩浆层,白垩纪层与地表层近距离地叠加于一起。不同地层在时间上跨越了有亿年之久,而距离上却仅有一步,流行在这里的“一步跨亿年”便由此而来。这两个池塘是便于人们观察地层的活动与叠加而特意挖出的,差点让我闹了个大笑话。继续向东走去,松树又多了起来,幽暗的林中不时可见插着纸花的坟墓,让人心生惧意,我们便拐回地震馆旁的小道,来到了馆后面的山脚下。

  馆后便是与西侧麦坡遗址相连接的断裂带,沉陷到的地方是深沟,没有沉陷的地方便成了山梁。小心地跨过一道狭窄起伏的山梁,避开那些扎人的野枣刺,我们来到了断裂带中的一块空地上,在这块空地上有红黄黑白各色的石子,有的石子晶莹剔透,里面没有纤毫的杂质。我不由地想到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这里曾有人在田间劳作时捡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与这里相邻的东海县还盛产水晶石,被人们誉为水晶之乡。金刚石与水晶石难道也是那场地震所赐。既如此,我倒希望这里没有那些意味着灾难的金刚石和水晶。手中的几块石子被我抛向了沟壑,想在这里捡到金刚石的念头也被我生生掐断。

  兜兜转转,日光已开始西斜,该去细品那片麦坡遗址了。在去往遗址的路上,一位热心的老人与我们攀谈起来,他就是山下麦坡村的,原先这片山地连同麦坡遗址全是他们村的。山林和遗址被改建成公园后,他心里还是放不下这里,便常到遗址里转悠着。怕我不信他的话,他伸脚踢着路边残留的草根说道:怕引发火灾,年前我们还到山上来帮着收割过野草呢。山上是石头,山脚下是保不住水份的沙土,这片土地种什么都不愿生长,现在成了地质公园,他倒希望公园能火起来。看得出来,这里虽是不产粮食的贫瘠之地,与他的感情倒是难以割舍。

  老人喜欢收集地震时留下的故事,他接着向我们讲道,地震时曾有一对夫妻被压在房梁下,女的姓杨,男的姓朱。他们不知挣扎了几天几夜,还是无法脱身,也没有人来救他们。杨女感到自己快撑不下去了,就劝男人无论如何也要撑下去。她死后去托梦给她的娘家人,让他们来救男人。女子说罢便利用房梁扼死了自己。她爹爹杨老汉果然梦到了女儿女婿压在房梁下,梦里的情景跟真的一样。此时沭河已被地震断开,分成了多个支流。杨老汉就在身上绑了葫芦渡过了那些支流,救出了奄奄一息的女婿。稍顿他又讲道,地震时也有母子被困的,面对饿得嗷嗷叫的孩子,母亲咬破指头任婴儿吸吮着。老人最后感叹道,俺们沂蒙人实在啊,为了亲人什么事都能做。看着眼前这位地震幸存者的后人,我一时无语,不知如何来安慰他。地震不仅毁坏了这一方土地,也在幸存者及其后人心里留下了让他们世代难忘的阴影。

  裸露的岩土把整个麦城遗址映衬成红色的世界,如果不是道道沟壑底的绿色小麦,我甚至怀疑自己已处于一片洪荒世界里。既便有那些意味着生机的绿色小麦,仍能让人感到那种来自远古的苍凉。为了能有更深切的感受,我甚至沿着一个斜坡滑到沟底,在沟底的乱草中行走着,亲手去抚摸着那些红色的崖壁。我甚至在一处断壁前找到了一棵小树,斑白的鸟屎正挂在小树后的崖壁上,红与白是那么刺目。眼前的这片土地曾经波浪似地升降起伏着,曾经左右摇晃着,曾经错位挪移着,那是多么大的力量才能打破这里原有的地层秩序并撕裂融化了这里,最终留下了这触目惊心的一切。在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遗址内据传共有七十二道山梁,七十二道沟。从正面看过去,那道道山梁形态各异,有的如牛似象、也如驼马般地向山下奔涌。也有的稳如盘石、碉楼般地立在那里,有的在低头沉思着……

  返程的路上,一道宽阔的河流横在眼前,在昔阳的映照下河面上波光粼粼,呈现出一派山河宁静的秀美与祥和。这是沭河被截后分出的一条支流。我们没有时间去找沭河被截的地方,想必那里同样是令人伤感。大地的那些伤痕总是伤在大地,却痛在了人心里。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