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肥起飞,两个多小时的穿云破雾,如同梦幻一般地降落在云南了。接着,在昆明歇了个脚,改乘大巴,一路向西,经普洱,最终抵达了我久久向往的神奇之地——西双版纳。
一、昆明,博物馆里的云南
昆明,号称春城。合肥与昆明相距近2000公里,温度的差异自不必说了。我们是穿着绒衣厚裤登机的,心里盘算着,一路飞一路脱,脱到昆明,可能就剩背心与裤衩了。岂料,今年的春三月,昆明与合肥的温度没有多大的区别。上飞机时穿的衣服,下飞机时一件都没脱,着实有些意外。
出昆明机场,向市区进发,差不多一个小时,便到了下榻的宾馆。一路上,对于我这个第一次来云南的人来说,真的是惊喜不断哟!
放眼望去,春光明媚,高楼大厦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尽头。绿肥红瘦的各种植物,纵横在交错的大街小巷之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再看大街上,车如长龙,人似波涛,繁华的氛围,无以言表。
在众多的建筑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紫红色的大厦,整体呈方形,顶面有几处凹口,像是散落在架上的几本书,自由中透着灵气,洒脱中浸润着文化,非常有韵味。我脱口叫道:“那是什么?”
导游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眼中闪过一道光,答道:“噢!云南博物馆呢。”
还未等我反应过来,她又不无自豪地说道:“这座建筑在全国独一无二,云南的历史发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来云南,不看看博物馆,就等于白来了!”
巧了,我们下榻的宾馆就在官渡区的云秀路上,距离博物馆不过一箭之地。
导游说:“考虑到大家旅途的疲劳,今天下午不安排其他项目,自由活动。”
我和老伴相视一笑。我说:“我们什么事都不做了,就去参观博物馆。”
从云秀路向右,跨过一座桥,就到了博物馆的南门。进得门去,迎面是云南文学艺术馆,右边是云南大剧院,左边就是云南博物馆。三座建筑,三种形态,蕴藏着各自的内涵,特别有意思。
博物馆的迎宾大厅,空间应是三层楼的高度,平整的大理石地面,线条流畅的墙板,顶上有序排列着几盏大吊灯,高耸、气派,置身其中,让人觉得自我非常渺小。
踏着自动云挮上到二楼,从右边的大门进入。走大厅,过小厅,不知跨过多少厅,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瞬间便融汇于云南的古今与往昔之中了。
云南,古称滇、云,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便是迄今为止亚洲发现最早的人类。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秦朝以前,出现了古滇王国。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了郡县制。西晋,云南为宁州,是全国的十九州之一。唐宋时期,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元朝,云南设立行中书省,正式成为省级的行政名称。明清两代,均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1950年2月24日,云南获得全面解放,成为新中国少数民族最多最亮丽的省份之一。
云南的历史悠久而又漫长,云南的民族众多而又华丽。博物馆里展示的,是一条连绵不绝的主线,是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生活画卷。
展览采用了高科技的手段,既有文字、图片,又有雕塑、影像、动漫、特技等,将万千年的时光,浓缩在参观者的眼前。时间有限,我只能沿着展馆划定的流程,匆匆地走过。很多地方只是瞥了一眼,更多的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到。
170万年前就生活在云南的元谋人,可谓古老哟!正如一句老话说的: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他们的身上没有丝丝缕缕,就连一块遮羞的叶片都不见。大大的脑壳,长长的毛发,粗壮的身体……有的居住在山洞里,而大多数人就待在旷野之上。他们已经很聪明了,以木头、石头当工具,还会生火烧烤食物。一群群,一簇簇,浸润着漫长的岁月,岂不就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吗!
元谋人的发现,有力地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更主要的是,云南为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做出了不一般的贡献。
佛国大理。有一个展厅,讲的就是大理国的故事。我们很多人都看过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都熟悉丰神俊朗的段誉,风流多情的段正淳,五绝之一的一灯大师段智兴等,皆是大理国皇家的段氏一族。
大理国来源于唐朝时期的南诏遗脉,是建立在祖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政权。
大唐天宝之战中,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
南诏尊圣二年(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国。其弟杨诏说段思平有帝王之相,被杨干贞下令追杀。段思平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的舅父族中。
南诏兴圣元年(930年),杨干贞被杨诏所篡。随即,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以董迦罗为军师,进攻南诏,所向皆克,再攻大理。杨诏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段思平在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大惑不解,军师董迦罗说是吉兆。“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女,指引渡河地点。便说:“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段思平成功渡河,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被段军擒获,大义宁国灭亡。
段思平即位,改国号“大理”,建元文德,仍定都羊苴咩城。段思平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大理国。
大理国经历了22位皇帝,前后达316年,不可谓不久。最有意思的是,22位皇帝中竟有9位出家做了和尚。他们出家的原因各有不同,却大多与佛教信仰相关。也因此,给千百年后的金庸先生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这才有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也为大理国增添了一抹迷人的色彩。
二、普洱,茶马古道留有遗迹
很早就听说茶马古道,到了普洱,不去看一眼,岂不遗憾?
为什么被定义为茶马古道呢?史料记载,茶马古道源于汉代,兴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是汉、藏之间以茶马进行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是与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海上之路、西域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唐蕃“麝香——丝绸之路”相并列的第五条国际通道,被学术界称之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普洱,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大巴到达古道的入口处,一座高大的碑楼横亘在眼前,仿佛那从古至今的故事,是需要慢慢打开的。由此转乘游览车,从碑楼的左侧上山,绕过不知道多少个弯,这才爬升到古道的起点之地。
这是建立在山坳里的一座山寨,两层呈L形的小楼,黑黝黝的表面,看不清是什么结构,第一感觉是沧桑幽远,仿佛穿越过了万千年的风雨阳光。
据说,这就是当年马帮的集结地,也是踏上古道之前的生活居所。踏着木质的楼梯上到二楼,第一个房间,也是一个过厅,便是马锅头与管事们议事的地方。迎面的墙上,挂着一只牛头,下面是一把高靠背的木椅子。两边的墙角下,各有几把掎子,形状都差不多,却比牛头下的椅子小了些。牛头下的那把椅子,就是马锅头的“宝座”,只有马锅头能坐,别人要是坐上了,就是“僭越”。
踏在古道上的人,牵着马,驮着货物,行进在水盘山绕之间。这支队伍,便是马帮。马帮的领头人,就叫马锅头,既是领头人,又是导航人,掌管着整个马帮,是无可辩驳的最高领导。
转过马锅头的议事厅,便走进了另一个展厅。这里有文字、图片,还有很多实物,从不同的侧面叙说了古道与马帮的当年。
一匹头马的塑像,是用马皮缝制的,体型比真的马要大得多,显得极其威武。讲解员说,这是匹母马。还说,只有母马才可以当头马。公马力大,善跑,却脾气暴躁,不能当作头马使用。
一张很大的炕,是马帮睡觉的地方。炕虽大,每个人能占用的地方只有二三十厘米。也就是说,睡觉的人只能互相紧挨着,想要翻身得和左右打招呼,不然……
炕的一面墙上,挂着很多东西,有马灯,有蓑衣,有羊皮水袋,有刀,还有枪,等等。这些物件,都很陈旧,甚至破损了,却是无声的历史。
古道在大山里盘旋,有的在山涧里,有的在山梁上,弯弯曲曲,高高低低,陡峭难走。山与山之间,还有河流。这些河流,或宽或窄,无一不是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河上没有桥,怎么过?
有一座沙盘,在所有的呈现物中,最显眼的是两座桥。一座是木头加藤条编织成的,像一张网似的横跨在大河之上。这样的桥,走人都很勉强,马也能走吗?另一座桥,说是桥,实质就是一根铁索。难道人、货、马,都能溜过去?
距离山寨的不远处,有一个小型的广场,一棵大榕树挺立在中央。据说,这棵榕树有上千年的生命历程了,根部很粗很粗,要三五个人合围才能围得过来,枝繁叶茂,绿意葱茏。但凡能够得着的枝条上,都被人系上了红布条,像一尊神似的接受着善男信女们的膜拜。
当年,马帮要出发了,母亲送儿子远行,妻子与丈夫辞别……这里的每一处,都留下了许多难舍难分的景象;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至今还能嗅到眼泪的味儿。
山寨的背后,就是古道的起点,一块石碑上,刻着“茶马古道”四个隶书体的大字。一块很大的石头上,雕刻着古道的路线图,像一张网似的向五个方向扩展而去。西去缅甸,西北去西藏,南去老挝,东去越南,东北则是去北京,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
从起点向西北,便是走在去西藏的古道上了。可惜,有道而非古道,是经过修整的道。就在人们叹息无古道可走之际,导游说道:“别急,前面保留了一段古道。当然,也只是清朝到民国时的古道了。”
几分钟后,到达保留的那段古道了。圆圆的石头镶嵌在泥土之中,露在外面的石头大多破损不堪,还被一层绿苔包裹着,感觉不像是路,倒像是山坳里的一片泥巴地。
我站在道边看着,别人都走了,脚步还没有挪动。思绪远飞了,很难想象,在这样的道上行走,该有多困难哟!
三、西双版纳,傣家人的风情依旧
西双版纳,是祖国的边陲,也是我的天边。我好奇,这西双版纳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原住民是傣家人,在他们的语境里,“西双”为十二,“版纳”则是一千亩之意。也就是说,一个版纳系一个征收赋役的单位。西双版纳,即十二个版纳: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捧、易武。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殊,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地区。与老挝、缅甸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经缅、老、泰、柬、越5国,汇入太平洋,世人称之为“东方多瑙河”。
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是各种野生动物理想的生活场所。更主要的是,温度偏高,景色优美,是不折不扣的旅游胜地。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傣家人的生活景象。我们没在景洪市区多耽搁,沿着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去了一座叫曼柳的傣家古寨。
大巴停在寨子的中央,一位傣家女士已经站在车门边,双手合十,笑盈盈地迎接我们了。按照导游事先的介绍,我们也双手合十,口中说一声:“哨多哩!”
“哨多哩!”即为美女。哨,在这里不读shao,而读sao。这样的一说,也就入乡随俗了。
放眼四望,广场外围全是一座座木楼。这些木楼都是两层的,底层由柱子支撑起来,空着没有围墙。楼顶是典型的斜坡面,清一色的小黑瓦。楼与楼之间的间隔很小,几乎就是连在一起的。整个寨子,像是一座堡垒。
广场上有两棵很大的榕树,且相距不远。树的根部很粗,树枝直直地伸向蓝天,枝叶又很茂密,抬起头来也看不到顶在哪里。
“哨多哩”很是热情,一边说:“欢迎来我们傣家做客!”一边引导我们来到一棵大树下。说:“知道这是什么树吗?”人们大多摇头,表示不知道。
她说道:“这是夫妻树。”伸手一指右边的树,说:“这一棵是夫。”又一指左边的树,说:“那一棵是妻!”
人们的眼睛都望着她,等待着这“夫妻树”的下文。
她脸含微笑,说:“夫树是‘猫多哩’种的,妻树是‘哨多哩’种的。”
看大家有些不解,又说:“‘猫多哩’就是帅哥呀!”
我们都笑了,她继续说道:“我们傣家人可是‘哨多哩’当家哟!我家的当家人就是我外婆,都93岁了耶!”她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这夫妻树哟,就是我们的神!”她又隆重地补充了一句。
她又说道:“今天,我值班做接待。我想邀请你们去我家做客。愿意吗?”
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
我们跟着她,向大榕树的左侧走去,拐过一个弯道便到她的家了。这是一座两户人家的木楼,一层的空间处有两副楼梯,一副去她邻居家,一副是去她家的。一层很空旷,除了几根支撑木楼的柱子,几乎一无所有。支撑木楼的柱子都是方形的,木柱子底部又是石头柱子。看我们好奇,她说道:“底下用石头,是为了防潮。我们这里蛇多,用方形的柱子,蛇就爬不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