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之地,山水形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于渝州黄桷坪正街,有一茶馆,名曰交通。此馆虽无琼楼玉宇之丽,亦乏雕梁画栋之华,然其存旧韵、凝文脉,别具一格,堪称巴渝市井文化之瑰宝也。
交通茶馆肇始于公元1987年,初隶交通局,故得此名。其为渝州仅存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貌茶馆,历经数十载风雨沧桑,犹存旧制,实属难能可贵。茶馆建筑,悉遵古制,以木为架,梁柱参差,砖瓦灰黑,墙体斑驳。岁月侵蚀,烟熏火燎,顶棚焦痕历历,砖瓦苔痕点点,尽显古朴苍劲之态,恍若一幅尘封之历史画卷,徐徐铺展于世人眼前,诉说往昔岁月之故事。
步入茶馆,但见门悬一匾,黑底白字,简约古朴。推门而入,一股岁月之气息扑面而来。长条独凳,四方木桌,历经无数茶客摩挲,包浆厚重,温润如玉。青花盖碗,古朴典雅,虽有缺损,却更显岁月韵味。绿红热水瓶,晃晃悠悠之四页老式风扇,皆为旧时之物,承载着几代人之记忆。屋内光影斑驳,昏黄灯光与玻璃亮瓦透入之自然光交织,映照于墙面,明暗交错,更添几分神秘氛围。
茶馆之运营,亦循旧制,颇具古风。茶客至,可自烧沸水,烹煮香茗,尽显随性自在之态。青花盖碗,乃品茶之器,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蕴含天地人和之妙理。茶客注水入碗,茶叶翻滚,茶香四溢,轻啜一口,唇齿留香,身心俱畅。此等情景,恰似古人之雅集,令人心驰神往。
交通茶馆能存世至今,川美教授陈安健之功不可没。往昔,茶馆濒临绝境,几欲改为网吧,幸得陈君心怀文化保护之热忱,不忍见此市井瑰宝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遂与运输公司商议,出资资助,承包茶馆。陈君更名其为“交通茶馆”,并尽心力,最大程度保留其原貌。自此,茶馆得以存续,老茶客亦得有栖身之所,市井生态与艺术氛围亦得以延续。
陈君不仅守护茶馆,更以茶馆为创作源泉,在此潜心创作二十余载。其以茶馆为场景,绘就系列油画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现茶客之众生相。或谈笑风生,或凝神思索,或对弈博弈,或静享茶香,世间百态,尽现于画布之上。
陈君之画作,以独特之地方性与巴渝人特有之幽默,赋予茶馆新之艺术生命,使茶馆声名远扬,跻身艺术殿堂,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之重要现场。艺术家陈德洪赞曰:“陈安健之茶馆及其系列创作,乃艺术社会学之典型案例,突破生活与艺术之传统界限,以艺术介入生活,于日常生活之差异化中孕育艺术之意义,拓展绘画之当代性。”诚哉斯言!
交通茶馆之闻名,非仅因艺术赋能,亦得益于影视传播与网红效应。电影《疯狂的石头》、综艺《极限挑战》先后于此取景拍摄,茶馆之独特风貌与浓厚市井气息,吸引无数观众目光,知名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加之其地处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旁,毗邻四川美术学院,天然汇聚艺术气息,吸引众多艺术家、学生、摄影师慕名而来。茶馆消费低廉,茶水仅十元一杯,与陈旧之环境形成强烈视觉反差,遂成社交媒体热门打卡之地,年轻游客纷至沓来,欲一探“复古时尚”之究竟。
于茶馆之中,老茶客与游客、剧组人员、摄影师等不同群体和谐共处,相映成趣。老茶客悠然自得,每日清晨,自烧第一壶茶,数十年如一日,沉浸于自己之世界,对周遭之喧闹仿若不闻。而游客、摄影师等,则穿梭其间,或拍照留念,或写生创作,或静静观赏,感受巴渝市井文化之魅力。新旧文化于此交融,传统与现代于此碰撞,形成独特之人文景观。
余尝至交通茶馆,时维上午,阳光透过玻璃亮瓦,洒落屋内。落座观价目表,沱茶、冰糖菊花、竹叶青、铁观音、老荫茶,皆十元一杯,价格亲民,仿若时光于此停滞。点一盏冰糖菊花,热气腾腾,花香四溢。静坐其间,静观往来之人,老老少少,形形色色。有老者围坐,下棋打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有年轻人拍照打卡,追逐时尚,活力四射;有学生写生创作,专注凝神,笔下生花。众人或谈天说地,或独自沉思,皆沉浸于茶馆独特之氛围中。茶馆仿若一位历经沧桑之老者,包容万物,见证世间百态,守护着一方文化净土。
今之交通茶馆,声名远播,游人如织。然余心忧之,恐其为喧闹所扰,失却本真。惟愿茶馆能于岁月长河中,坚守初心,岁月静好。传承巴渝文化之精髓,记录民间生活之记忆,实现文化价值与精神世界之自我造血,永续长存。
夫茶馆者,非仅为饮茶之所,实乃一方文化之沃土也。交通茶馆,集历史记忆、艺术魅力、市井风情于一体,恰似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巴渝大地之上,散发着独特而迷人之光芒,照亮吾辈探寻传统文化之路径,亦为后世留下宝贵之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