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的人说:“我的童年在大院里”。
70后的人说:“我的童年在胡同里”。
80后的人说:“我的童年在书本里”。
90后的人说:“我的童年在电视机里”。
00后的人说:“我的童年在电脑里,在手机里,在网游里……”。
生于六十年代末,我玩耍的童年是在兴化南门舒家巷冷家大院度过的。那时兴化南大街支路舒家巷是城内为数不多又宽又长的一条大巷子。巷子中间是青砖黛瓦砌筑的坐北朝南3间大平房,据说,此户人家是兴化籍民国人物、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冷欣先生留给内侄居住的。平房的南侧是一座占地近100平方开阔的大院子,那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好战场。
我们小的时候家家孩子多,家长们上班忙。巷子里邻居家的孩子们下了学都是在这个大院子里玩,爸妈做好饭在巷口喊两嗓子,孩子就回家了。那时候,孩子们都喜欢打乒乓球,“银球传友谊,友谊遍全球”是流行语。那时在大院子里打乒乓球,其实也是非常简陋的游戏。
记得那时我们三三俩俩地将家里的洗衣板,或是临时搁床用的铺板,拿来用骨牌凳搁起,便是乒乓桌了;中间也不用什么球网,而是两块瓦砖架上一根短竹竿,再于竹竿上放上一根红领巾而已;最简陋时,也会以一根拖把或扫帚柄代之,最后左右分两伙就开始“战斗”。要照今天少年孩子的眼光看,那是很滑稽的情景了,但那时大家确实就是这样,很正常。而且,就是这样简陋的乒乓设备,玩的孩子还挺多呐,其中热闹和快乐却丝毫不减。惟一的遗憾就是粥少僧多,为玩不上而烦恼。
虽然我的乒乓水平很初级,根本不入流,但这却不妨碍我对乒乓的崇敬和痴迷。在我眼里,擅打乒乓球者都是英雄,一些叱咤世界赛场的乒乓国手如庄则栋、李富荣等顶级英雄就不用说了,几乎成了我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神化般人物。然而,即便是身旁的技高一筹者,也让我很是羡慕。这说到底,都是儿时在大院里玩乒乓的情结,因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街小巷里乒乓很红火,也很时髦,而那时的我还是个小学生,邻居家孩子们高手玩球时轮不到我,我只有对他们肃然起敬的份;而好不容易轮到我们小朋友玩,那快活的劲赛过吃肉,所以记忆特别深刻。
那时我们打的乒乓球,最经济实惠的是一毛钱一只的雄鸡牌,还有就是光荣牌、盾牌和连环牌,大概都在一角到两角几分,那时最贵的要数红双喜牌,五角几分一只,被称为“极品”,一般人玩不起。不过那时店里常有一种印着“等外品”字样的乒乓球,也卖一毛钱,据说就是专业队训练试用过的球,价钱便宜但质量反而要好,所以可说是我们玩乒乓的首选用球。如果乒乓球一不小心被踩扁,只要没破,我们也都舍不得丢弃,将其放在开水里一泡,热胀冷缩的原理又使它恢复原形。虽表面仍有点坑坑洼洼,但对我们要求不高的乒乓比赛基本可忽略不计。
对于那时我们连每学期二元钱的学费都交不全,更何谈从嘴里省下来的少得可怜的零花钱,乒乓球由于价格低廉还好办,而当时将近两元一块的乒乓球拍就难倒了我们这些孩子们。所以那时我们中间谁有一副乒乓球拍是很让人美慕的,也是开展乒乓活动的首选对象。
记得,我曾经以铅笔盒、写字板来替代,但那打球的水平也可想而知。还有的邻居家长巧手当家,为孩子用木板锯成一块乒乓板,握起来手感好多了,只是找不着一块相应的海绵或橡胶面贴上,光板子上阵,打起球来“咙咣“”地直响,没有缓冲和弧旋,也时常遭到玩伴的嘲笑。
当时,我因为刚接触打乒乓球,就觉得非常好玩,当时简直是上了瘾似的,每天一放学就和一帮小伙伴围着球台打,中午就算是饿了也不回家吃饭,就一直在那打,直到老妈亲自来叫我回去吃饭才舍得回去。当时就是有这么喜欢乒乓球,现在想想也觉得自己当时的热爱真是不可思议。
因为那时巷子里邻居的孩子多,虽然设施简陋,但大家打球的兴致很高,很多时候都是一圈人围着球台抢着要玩。于是就打淘汰赛,谁输了就下,按秩序换别人上。一台乓桌架起,往往左邻右舍的小同学都会聚过来,如是三五人玩,一般采取的是车轮战的淘汰制。最初有11分制,就像现在国际比赛所采用的一样(不过当时的国际比赛则为21分制)。这时,乒乓球技略高一着的人就很合算了,他们玩的机会总是要多于别人,因为谁输谁下台,连嬴的人则可占据在桌上趾高气扬地号称“摆大王”。只有等他玩累了,他才肯让你一局,坐一边休息,喝杯冷开水什么的,俨然像个英雄。我们有时为了能获得他的“眷顾”,还在一旁为他擦汗煽风呐!
不过,那时以11分制玩球还是孩子们比较“奢侈”的行为,一般都是因参与的人多,用6分制。如果人再多时,就用3分淘汰制,那样周转得快一点,而技术因素也少了多,时常出现弱者打败了强者的偶然性。有时一球过去,恰好落在对方洗衣板上的一颗钉子上,球突然变向而使对手接不上了,但这也算,属“天灾”而不是“人祸”,大家都会笑着认可而接受。
当然,最令人刺激,最紧张的,也是最有趣的,那就是1球定胜负,那是因玩的人实在太多,大家都排起了长队,所以只得车轮转着玩了。说有趣其实也是无趣,因为这已经不是在玩乒乓球,而是在玩这一游戏的过程了。有的人拿上球拍还没站稳,对方一个转球开过来,便“吃转”而败,更有甚者,就像前面所说的,对方一个球凑巧打在并不平整桌面的凹凸处而变了线,这里的同学握着板连球皮也没碰着,便在伙伴们一阵哈哈的哄笑中,下台了。
至今还记得,我们邻居姓孙的兄弟俩,打球很厉害,总是蹲下再跳起来发球,发球刁钻,打起来也是狠辣,一般的孩子打不过他,兄弟俩总是常胜“将军”,总也不败下阵来,只是对手来回换,时间长了大家就研究他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呢?后来大家发现兄弟俩的球拍是自己做的,木头板上边用胶粘个把儿也没有胶皮,打起球来啪啪响!大家就觉得这自己做的球拍是孙家兄弟俩的常胜“利器”!就有同学央求孙家兄弟帮忙做球拍,交换条件是给他们乒乓球,也有同学用买的球拍跟孙家兄弟换他做的球拍。可不管怎么“折腾”,拿什么“利器”他们还是打不过孙家兄弟俩!
我上完小学四年级的那一年,不知什么原因,大院子周边砌成了围墙,进院子要从房子的堂屋穿过,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大院子玩耍了,更谈不上搭台打乒乓球了。除了在学校里有球台打乒乓外,放学回家后,没有了场地,没有球台,当时我们挺难过的,但是,即使没有球台,也挡不住我们对乒乓球的热爱,没有球台,我们就在地面上打。用粉笔画一个长方形,再在中间排一排砖头,蹲着或坐在地面上打,即使这样子,但也打得津津乐道。
记忆中的大院子里打乒乓球的快乐时光,现在想想,小时候,想要开心真的太容易了,因为我们很容易满足。现在的我们如果也拥有小时候的心境,那每天不是也可以过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