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乡那,管向日葵叫转日莲,管葵花籽叫瓜籽。在读小学之前,我不知道向日葵这个名字,直到上了小学,学到了一篇课文《向日葵笑了》,才知道,高大魁梧的转日莲,原来学名叫向日葵。细想起来,两个名字,殊途同归,大同小异,都是说明这种植物,最热爱太阳,最亲近太阳,每天追着太阳生长。但我,更喜欢转日莲这个名字,你看,一个“转”字,是何等形象逼真地描述出这种植物追逐太阳的神态,太阳无时不刻在旋转,它呢,就如同脖子上安装了轴承一样,无时无刻地跟着旋转。转日莲,也一定是我们的老祖宗,根据它的生长特点,给它起的这个名字。长辈这么叫,我们也这么叫,叫熟了,听惯了,叫着亲切,听得入耳。因此,我就不愿意改口。
转日莲,陪伴着我的童年和少年,是我那时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我小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都种转日莲。转日莲,都是种在各家的院子里,从来不占成片的土地。房前屋后,墙边地角,好像哪里不能种蔬菜粮食,哪里不影响别的作物生长,哪里才是转日莲的地盘。比如在我们家,两边院墙的墙角,南北门口寨子(篱笆)旁边,北院水井的四周,房子后边菜畦的两端,每年都是转日莲的领地。
转日莲,不用育苗,不用插秧,而是用种子直接播种。五六岁开始,我就和父母、哥哥们参与转日莲的种植。八九岁之后,种转日莲的活,好像就由我承包了。从上一年所种的转日莲之中,选择一个长得最高,花盘最大、瓜子最饱满的转日莲的籽为种子,晒干保管下来。翌年的四五月份,就开始播种转日莲了。刨穴,砸碎土块,浇水,往穴里撒两至三颗籽粒,埋好土,适当踩实,这棵转日莲就算种上了。照着这个程序,半米远左右一个土穴,两三天的时间,就把院子里可以种的地方都种上了,足有五六十棵。如果不下雨,四五天之后再浇下水。不出十天,土穴中间,就神奇地钻出几个小芽,每个小芽头上都顶着一个瓜子皮,如同戴着一顶三角形的小黑帽子。再过两天,帽子脱落,两片嫩绿的小芽,就沐浴在春风里,享受阳光的爱抚。两个拳头高的时候,一个土穴里留一棵苗,拔掉多余的,就完成了转日莲的全部种植任务。
转日莲,极易成活。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不发芽、不出土,而后夭折的记录,而且,它耐旱耐涝,它一经长出地面,不管下不下雨,雨大雨小,它都昂首挺胸,拔高生长。直到长得超过寨子、超过院墙、超过草房的房檐。
我钟爱转日莲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它的叶子,是喂羊的上好饲料。可能是品种不同,我小时候种植的转日莲,远比现在内蒙成规模种植的转日莲高大得多,粗壮得多,叶子和花盘也自然大得多。转日莲的叶子,近似圆形,阔大厚实,比芭蕉叶略小,水份含量高。到三四米高的时候,下边的叶子就要打掉。我家饲养着一只奶羊,每年的这个季节,羊就可大口大口地品尝转日莲叶子甜润的味道了。这只羊,对我家来说很重要,春天生下两三只羊崽,可卖一二十元钱,妈妈就少发不少柴米油盐的愁。羊崽卖掉后,奶羊一天可出三四斤羊奶,家里人喝点,聊补油水的不足,干活显得有劲。喂猪时,往猪槽子里放上两勺羊奶,两头猪就抢着吃食,长得就快些、肥些,春节前,就可多卖几元钱。羊主要是我饲养。春夏之季,有源源不断的转日莲叶子喂羊,羊吃得饱,羊奶就多,我的心里很踏实,父母也都高兴。
开始的两三个月里,转日莲就是专心致志地拔高,看不出有花盘的迹象。直到八月,它的顶部才逐渐长出一个小小的圆盘,很快,圆盘拓展扩大,四周也就长出柳叶形状的嫩黄的花瓣,一层一层,圆圆地重迭在花盘的四周。这时起,是最能体现转日莲随着太阳旋转的特征了。每天,太阳升到村庄的上空,转日莲的花盘则从夜间的睡眠中醒来,舒展开金黄的花盘,如同一位少女稚嫩的面庞,羞赧地迎向太阳。太阳不断地长高,不断地移动,花盘也如钟表的指针一样,跟着太阳转动。正午的时候,太阳升到天空正中,花盘就昂得最高,开得最大。满院子的转日莲,如同被那棵最高的转日莲统一指挥一样,齐刷刷都是这个方向,这个角度。这是转日莲最生动的时刻,这是花盘最灿烂的时刻。修长的茎杆,翠绿的叶片,黄灿灿的花盘,和地上赤橙黄绿的各种蔬菜交织、映衬在一起,构成一幅神奇的画作!下午,太阳向西转去,转日莲也并不眷恋这一高光时刻,而是恪守神圣的天职,追寻着太阳向西转动。太阳西下的时候,它完成了一天的职责,默默低下头来,进入梦乡,积蓄明天追踪太阳的力量。
这也是最让我担心的季节。花盘里的籽粒,不断趋于饱满,花盘质量日渐沉重。为了供应充足的养分,转日莲的头部,生长的叶片也多、也重。尽管它的根系发达,茎杆粗壮,也仍显头重脚轻。这时正值雨季,雨水稍大,再刮上二三级风,转日莲就有连根拔起,整个倒地的可能,十有八九,就“英年早逝”了,扶起,即使勉强生存下来,也是大伤元气,打不出饱满的籽粒,大大减产了。这几乎是每年都要发生的灾情。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每年雨季到来之前,我都要往每棵转日莲的根部多培些土,使劲踩实。但仍不能保证全部幸免于难。记得有一年夏天,夜间雷声大作,西北风吼叫,雨点打在门窗,丁当作响。我被惊醒,一想,转日莲可完了。披上一块塑料布出门一看,昨天还傲然挺拔的转日莲大部倒地。雨过天晴,我们一家人一棵棵地扶起,一锹锹地培土加固,趁着地湿,活了不过一半,但减产有七成。那时,还没有抗倒伏的品种,这么高大的转日莲,真没有好的办法控制倒伏。
中秋节前后,就是转日莲收获的日子了。这是我们劳累又快乐的日子。镰刀斧头并用,从根部把茎杆砍断,扶住茎杆,一点点放下,整个院子,就横七竖八地躺满了转日莲。我们的目光,当然直奔花盘。总是先把又大又厚的花盘割下来,急不可耐地摔下些瓜子,塞进嘴里嗑起来。刚下来的瓜子,饱满个大,水分充足,香甜脆爽,一股刚从土地里扒出来的味道。嗑了一地皮子,疲劳,早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去了虫咬鸟啖,一年收获的瓜子总在三四十斤。晾干搓好后,妈妈总要炒上二斤,让家人好好过下嘴瘾,然后就宝贝似地藏了起来。她要给我的舅、姨,还有姑那的表兄留些,打发我们送去。平时,家里缺粮少油,亲戚们没少帮助我们,妈妈总要留些自产的货物给他们表示感谢。剩下的就留作过年招待客人了。大年初一,是乡里乡亲相互走访拜年的日子,也是最能体现过年味道,体现民俗的特殊日子。谁家来的人多,就说明谁家人缘好,人气旺。要面子的人家,总要提前把瓜子、花生、糖块准备好,把茶水沏好,大人孩子们来了,热情伺候。来我家的人很多,父亲和他们唠着话,妈妈就踮着解放脚,给这些拜年的乡亲递花生瓜子倒茶水。孩子们走了,妈妈还要给他们装满衣兜。头尖底宽的小小的瓜子,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传递着主人的真诚,诠释着礼仪之邦的传统待客之道。
其实,转日莲浑身上下,都是宝贝。修长坚韧的茎杆,是挟寨子最好的横梁,也是黄瓜架、豆角架、西红柿架的绝好材料。可连续用三年。甚至盖猪圈、羊圈、鸡窝等都可以放在顶部,当椽子使用。茎上的干叶子打下来,是冬季羊的好饲料。摔下瓜子的花盘,绵软白净,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羊也特别爱吃。干硬的羊不吃的,则是烙饼的好柴禾。
让我最不能忘怀的,还有拿转日莲的花盘当轱辘推着玩。把刚砍下来的花盘中间掏个洞,把周围枯萎的花瓣撕掉,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找一个宽敞的地方,扔出花盘,叫它尽情地转,尽情地飞。有的撞到墙角,有的滚进柴禾垛。我们的心,也就跟着飞向了远方。那时,所有的玩具都是自造的,圆圆的转日莲的花盘,我们当然不会舍弃。(20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