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鸿影落水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785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8888篇,  月稿:11890


  我喜欢猎奇,在居庸关坐看长城,逡巡于关口文化设施,饱览风景,大半天了,还觉得不过瘾,百度跳出“水关长城”的词条,相距很近。

  “山门虽小锁遥隼,津隘不高连近星”。关隘在关沟,远隼飞至被枷锁,这鸿影,不再翩跹于空;“近星”落在八达岭巅峰,这关隘靠的是深陷谷底,仰望觉星垂入眼。我被这奇绝的风景吸引了,哪怕是八卦迷阵,我也要走进去,让自己迷失。

  水关,方圆不足十公里,却有72景观,可以说是天下风景最密集的景点。例如,杨五郎,杨六郎,穆桂英等人物,都在此占据位置。怀古情结,驱使我想尽快与这些古人会面,一读他们的精彩故事,一睹他们的凛然风采……

  这些古人,亦如鸿影,落在水关而不去,刻下剪影。水关多情留鸿影,千年不息英雄气。

  尤其是,古称居庸关之险在八达岭,八达岭之奇在水关。水关在沿线长城上,其建筑方式最特别,其载景密匝令人惊叹,尤其是——无需一夫当关,便可拒临关之敌,真的是令人惊奇而神往。

  入关的柏油路,七弯八折,挂在涧谷的半腰,就像人车被缚住送入秘境。太阳已被山峰拦住,光线暗幽起来。“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古人如此形容,我并不畏惧,感觉就像跌入时空隧道,幽然秘境,更是我的向往。到处都标注着旅游路线提示,午后向晚,为旅游线路打上了幽静的意境,真让我感叹——想不到明暗景色两般天,难怪鸿影不知何处去……

  我不年轻了,站在水关门洞前,面对飞起的水关城楼,禁不住来了一声“哇塞”,真个是深谷无测,颠覆了眼光,正如唐诗人罗隐说的“深谷作陵山作海”,我把深谷当作不可探测的百慕大海沟,倾向于深谷的山峰就像海浪突然跃起,却不必担心会砸成一个浪谷,那些潮头一般的山峰,早已被时光地理凝固,成为一种音乐旋律,手指做弹琴式的拨动,我想弹起关山之乐,诗人说“水籁到山听似弦”,意象并不奇崛;我咏“山滚到谷闻似谣”,此时的我,真想一跃而起,如孤鸿飞,在旋律里来几下翩跹,或掠飞。

  

  二

  水关搭起了两山,连接一处桥段。向西北,是八达岭山势的余声尾音;向东则是“川字一号”(八达岭长城东端起始点),就像一头猛虎不顾一切扑向它的猎物,山势斧削,半山的长城挂着六孔双层敌楼,那真个是居高临下,如虎视眈眈。长城从水关分向爬山,呈现一“V”字形,其底深陷谷涧,那涧底长城楼阁就像一鸿之首,永远是隼眼警觉的样子,两侧的长城就像鸿的巨翅,振而欲飞……在很多歌咏长城的诗文里,长城就像一条巨龙,其实长城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就是千形万象,难以用一个意象来形容。这段长城是明朝戚继光率军督建,衔接了秦长城的豁口,距今已经400余年。曾经,这条沟壑平谷,是商务运输马队必经的古道,输送着繁荣的气象,马队至此,吃顿饭,喝一碗水关的水,水关就是驿站。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就从水关西山穿山而过。不管是嘚嘚马蹄踏响涧底石,还是隆隆蒸汽机车轰鸣穿山,都是对这处“V”字形的长城的巡礼致敬,也是中华民族告别乱战、经济起飞的福地。

  据说,戚继光修水关长城,是为相距不远的居庸关再添一道雄关,即使有叛将开关接敌,还有一道水关。水关,平时收蓄四山渗水,雨水丰沛时再蓄水,水关设置多处水闸,可以不费一箭一矛,可水淹三军。从这段长城遗址看,一座敌台,还保存完好,周围的垛口墙壁没有留出箭窗,足以看出建造时有着特别的考虑。水可缠绵而徐流,亦可胜万箭齐发。

  长城,是以砖石为材料建成,砖石是长城的筋骨,抗岁月风霜两千年,也成就了中国人的风骨伟力。在水关长城,我又多了一个思考,长城也是水做的,水关就是明证。它遇山不断,逢水而艳,城在水上飞,水自城下流。中国人从未失却“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调,对水有着特别的感情,圣人说“智者乐水”,不仅仅是喜欢水畔游兴,更是从水得到智慧。伟岸的长城,至此,再添雄关,也再造柔美。

  人们形容长城就像一袭舞起的玉带,原来是有着根据的,不仅仅是意象,更是有出处,出处在水关,在关沟。

  水关所处的谷涧原本叫“佛石沟”,山岩有寺,寺内供奉千眼千佛,且水关两侧石壁凿石像,摩崖有石佛造像。也有人说,谷涧有卵石被水研磨,神似石佛。这些都是在金元时期有过的遗迹,但佛无法真正护佑中华,自从建关,这条巨壑就叫作“关沟”,水关成了地理标志,也成为人们心中的和平依靠。

  

  三

  不能遍览水关72景,我只能做些挑选。水关之奇,在于一个“水”字,万里长城如苍龙,龙探渤海,成山海关,才饮一海水,水关之水,只是做一次洗身,龙跃,一个抖擞,便光鲜威武。但这水润之情,却是中华地理给与长城最柔情的呵护。

  72景之一的“金鱼池”,是一个园林,原本就是一个水潭,但有一个民间故事,却让人难忘。据说,不知何代何年,八达岭一带,干旱异常,连山体的渗水都枯竭了,但关沟里有池水,池中有金鱼游弋,人们就向金鱼祈雨,果然应验。但此后,泉断池涸,金鱼也消失了。也有另一个版本,天大旱,只要在金鱼池淘一淘,就会大雨倾盆,此法十分灵验。神话和传说,是不能讲什么逻辑的,但能够表达人们的愿望,这或许就是深爱山水,而发生的美妙联想,谁也不会给个“杜撰”的否定。九十年代修建八达岭高速,经过原址,但为了保护这个传说,就迁址于弹琴峡隧道南口处。这是水关长城的一个最美的文化符号,不见金鱼,但锦麟游泳,悠闲自得的美感,依然是“水关文化”的一个看点。池水被抬高而上,重修鱼池,真有锦麟。如果重回400年前,戚继光当率守关的军士,临池观鱼,在弹去风尘时,有这么一处江南秀景,那该是多么好,起码是慰藉一颗惊心放松、闲趣偶得的闲雅之心。边关战事急,哪有闲情观鱼趣!朝中大臣该不会这样诋毁吧?有时想想这些,又一阵惊恐。

  金鱼池周围,柳色已新,嫩芽吐出,有鸟枝头鸣,不是孤鸿一瞥,而是要叫醒长城满山的翠色。中华雄关,早已无形,外围扩大,给中华大地留下的这些景观,再也不能任战火漫燃,兵戈击碎。举首向上,几近90度看长城,有群雁北度,喳喳鸣叫,要鸣醒三月沉睡的草木,给长城装饰又一年的新色。

  天上雁,水中鱼,生灵辐辏长城。此时,长城静静地看着这些风景,真的像一首婉约的词,谁说在长城只能写边塞诗?我愿高适们搁笔,放下苍凉,唤来李易安,再填一阙《点绛唇》,别写什么“倚门回顾回头”了,换个句子,写“倚城回首鱼池”,醉把江南景色迁于此。可惜啊,她也如惊鸿一瞥,别我们而去了近千年……不过,我还是想借她的“号”,对着水关长城连喊“易安,易安!”

  

  四

  看水关阁楼,得檐角如飞的意象,也不能不听水关上游的弹琴峡泉石相击的音乐。知道这个景点的名字,马上让我想到“高山流水”的典故,不过,我要改成“长城琴峡”,长城和峡谷皆有灵性,于是才生出这般美妙的文学意象。

  如果只是用“山水交融”来形容,未免忽略了长城的存在,长城也在听山水为之奏鸣。记住两个水名,其下叫湿余水,其上叫温榆河。弹琴峡就穿过了温榆河,我不知源头,但从花岗岩山体中流泻的山泉,奏响了千年的“泉乐”,击石成音,声若弹琴。所以,让我曾经有过对长城的一个感觉,有了落实。我曾说,长城是一根粗大的琴弦,弹奏的是中华民族不屈而低沉的音符,长城之声,当然来自中华民族的心声,而弹琴峡则是为了伴奏而生吧?

  自从有了水关,这里被文人关注。元诗人陈孚这样形容:“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明诗人吴之俊吟道“风清时听琴三弄”。真不希望这些美好的诗句只是写在草纸上,风清月明时,那些将士也可列阵席地听弄琴,只是不要勾起他们思乡念家的情绪。愿诗人们就做守关将士的文工团,再来一段铿锵的琴声。诗人们也是惊鸿一瞥,写下几个句子就走失了……

  在华夏大地,只要是风景,就会被赋予人文的内涵,最招惹那些文学艺术家的眼光,元代的赵孟頫,清代的赵翼,曾在此为之题字以记,我寻找未见。又是“惊鸿一瞥”啊!不过,赵翼还是给弹琴峡留下了一首词《清平乐·弹琴峡》,有佳句曰“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

  在清代,可能唯一善弹琴的皇帝就是雍正,曾雅兴使然,跑到这弹琴而歌,琴声播千里,赚取了一个“神仙居士”的名号。美好的景观,总是与人发生情感共鸣,所以,中国文学,流派众多,且难以分辨,形成绵延不绝的文学底蕴与传统。

  多少人要寻根归宗,弹琴峡早有黎民定居,据说其祖来自山西大槐树底下。不过,也与这“弹琴”有关,据说丈夫先到这里,进入山林谋生,跟着弹琴峡弹琴和鸣,用琴声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远在山西的妻子闻听,循声而至。

  源自温榆河之水,可圈池沉鱼,可跌泉成韵。河水也涵养了水关和长城。

  我问关沟之上的长城,长城无声,唯有横目而望,侧耳而听。空谷幽声,春风曳柳;石罅汩泉,润渍关墙。我在空谷河床中流连,仿佛也是一抹鸿影,不必留下鸿爪雪泥,我在水关,仰慕长城,闻琴观鱼,醉不欲飞。

  曾经的人,守水关而护京华,做边关一鸿;如今的我,行旅漫游至此,寻找城壁上的疮痍,不放过淡痕丝迹,以满足我怀古幽情;观览长城于此形胜,捕捉长城的奇崛绝美。雁归不是客,水关留我文。

  愿水关长城,锁住的不仅是“遥隼”,也锁住我的崇拜虔敬之情。

  出水关,转山峰,步长城,勤取景,又回首,再从山峰俯视,一眼难尽收奇崛。我概括了四个字——鸿影天籁,带走水关的孤胆雄魄吧。

  

  2025年5月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