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作者:梦荧   发表于:
浏览:59次    字数:279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中山樵:是窗还是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仅84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传达出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点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元丰六年”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宋神宗年号),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备受监视,近于流发,自然心情忧郁。事隔四年,时至今日,其为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时间。古时以农历记事,“十月十二日夜”当是时值初冬,有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的。这样的夜晚,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作者“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户”。“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几日的夜晚天气,因为俗语有云:“初七初八,月际更发”,今日已为“十二”,当是朗月升挂;抑或作者对前几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反正,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际的融融月色。特别是句中“入”之一字,脱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也似乎要来慰藉迁客骚人的心灵。“月色入户”更入“心”,“欣然”一词,使作者喜悦兴奋之情状跃然纸上。

“念无与为乐者”“念”承前句“行”而来,是作者瞬间的心理活动。作者形单影孤,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又身处贬居的寂寥之中,一个人行之无味,不禁叹问:谁能与吾为乐呢?“乐”为全文之精魄。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闪念之间,人、地跳跃而出,快得几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此句也暗显出两人的感情笃厚。张怀民何许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两人同病相怜,感同身受,从中也可见出两人心有灵犀,神思契合。句中“承天寺”,又扣题一次。“寻”字写出急切访友的心情,写出急于寻人共赏月景的心情。同时,又传达出不知怀民是否在“家”的隐忧。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大喜过望,怀民不仅在寺,且还未寝。于是两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点明了“夜游”的具体地点,三点文题。“夜游”,常时一般以为暗黑,但因前文已点出“月色”,顿令人心生光明之感,恰与作者此时心境吻合,怎会不令人“欣然”呢?“步”之一字,显出作者两人情态闲适、携手而游的景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为文增色的写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传达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不都在写“月”。“无月”,自不能明了夜间“庭下如积水空明”;“无月”,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寥寥数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连两问,含义极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问“月”、问“竹柏”,实则是问“自心”、问“世人”、问“世间”。作者客观而问,主观而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淡淡的感叹声中让人们分明地听出诗人内心的丝丝忧楚和些些放达。“闲”之一语,是为“文眼”,包含不尽意味:那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那贬谪的悲苦、人生的喟叹……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尽在其中。虽口言“闲”而心难“闲”,作者当时心潮起伏的思绪,又怎是一个“闲”字了得!

综观全文,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含深刻哲理。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有层次的运用,将月下美景、心中闲愁和盘托出。叙事,则依据实情一一道来,将自己所见、所念、所行平铺直叙,晓明通畅,同时,又于思虑的变化之中凸显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写景,则通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写庭下月影,使笔下的景物尤显空灵,更显出月色的皎洁和内心的清澄。抒情,则委婉曲致,欲吐还休,似闲还愁,作者仅只点出物景随人事而变迁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层层人生感悟,都留待读者去深深体味。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初中学习

    查看更多初中学习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