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莫言先生在《我的老师》里的一句话,《我的父亲》同样是一个被千万人写过还将被千万人写下去的题目。我觉得用这个题目做文章一般都抱着崇拜、敬仰与向往的心情,当然我也不是例外。
一
1974年9月,金秋叶黄,瓜果飘香,静宁县高堡村的田野上,到处弥漫着生机与希望。在这样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一位年轻帅气的教师走上了讲台,他就是我的父亲。那时的他,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对学习的热爱。中师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城市发展,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在他看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他希望能够成为那些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引路人。
初到高堡村小学,父亲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教学资源的匮乏。学校位于高堡村的半山腰上,条件十分艰苦。教室简陋,教具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课本都是重复使用过的旧书。面对这样的困境,父亲丝毫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一点一滴地改善着学校的条件。
他利用课余时间,带头亲自动手制作教具,把废旧物品改造成有趣的教学用具。他还组织学生们一起参与学校的建设,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父亲的教学方式新颖独特,很快便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在教学上,父亲注重因材施教,他总是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他的课堂生动活泼,充满了欢声笑语。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教学成果开始显现。他所带的班级成绩逐年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家长们开始对他的教学方法赞不绝口,村民们也对他刮目相看。父亲的名字逐渐在静宁县教育系统中传开,成为了当地教育界的一颗新星。
然而,父亲并没有因为这些成绩而沾沾自喜。他知道,教育的道路还很长,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继续默默地付出,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只为了那些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
1992年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洒在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父亲站在教学楼前,目光坚定地凝望着远方。
这一天,他被任命为乡中心小学的副校长,这是他教育生涯中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乡中心小学虽然名为“中心”,但实际上条件并不比其他小学好多少。学校的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父亲深知,要想改变这一切,必须从根子上抓起。
父亲首先着手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通过多方奔走和争取,他为学校筹集到了一笔不少的资金,用于修缮教室、购置新的教学设备。他还亲自设计了校园绿化方案,带领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令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在教学上,父亲更是下足了功夫。他深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因此他推行小班循环教学法,让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组教学。这种方法很快奏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然而,就在父亲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一个新的挑战出现了。1997年,他被调到李堡村小学担任校长。
李堡村小学的情况比乡中心小学还要糟糕,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差,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教学设施。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40多人的教室里竟然没有一个板凳,一张课桌,学生们只能靠墙站着上课。
面对这样的困境,父亲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决定要彻底改变李堡村小学的现状,让这里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父亲首先拜访了李堡村的村支书,向他汇报了学校的概况。在农村,村支书的工作仅限于动员群众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做一些应付差事的表面工作,而对于学校的状况他们是一概不过问的。听完父亲对学校困境的描述,村支书震惊之余,承诺会大力支持学校的改善工作。在村支书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购置了几十套桌凳,修建了标准化操场,并添置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
尽管全校300多名学生中有好多是留守儿童,但父亲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他们还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学生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特长。
父亲的努力没有白费,李堡村小学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父亲给李堡村的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时至今日依然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佳话。
三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的足迹遍布了静宁县七里乡的每一个角落。
2000年,他被调回高堡村小学担任校长。这所学校曾经是他梦想开启的地方,如今他又回到了这里,带着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高堡村小学在父亲的领导下,面貌焕然一新。他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组建的鼓乐队,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中,其表演都是压轴节目,受到全体村民和村干部的认可和赞扬。父亲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对校园进行了持续性的绿化和改造。从最初的修缮教师宿舍,到硬化校园道路,再到修建两个大花园,全面提升了校园的绿化率。教学楼前及道路两旁栽植云杉树100多棵,并请园艺师进行草坪绿化,绿化面积达到校园面积的20%。这些努力使得学校荣获乡教委授予的“绿化优美的花园式学校”称号,并专门为此召开了表彰大会。
在教学方面,父亲实行小班循环教学法,根据教师的特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学生熟悉教师的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质量。他还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学生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特长。书画、音乐、舞蹈、体育、武术等项目都在县局文艺竞赛中多次获奖。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增设了多种体育器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乡教委举办的篮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中几乎屡战屡胜。
父亲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并点亮这些闪光点。从教37年,父亲当了37年班主任,就是任校长期间,也从未间断。在他的引导下,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学生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有的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遍布祖国各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枝加叶,甚至有一个还走出了国门,成为气象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全人类服务。作为父亲的学生,我们都是他的骄傲。
岁月如梭,转眼间父亲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当他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时,心中充满了不舍和自豪。他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在为这些乡村的孩子们付出,而他们也用自己的成长回报了他的辛勤耕耘。
退休典礼那天,全校师生自发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学生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老师们也纷纷发言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当父亲走上舞台接受大家的祝福时,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勇敢前行!
(原创首发2024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