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教育的本质(散文)

作者:单培文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104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451篇,  月稿:560
2025年2月20日,乌云沉沉,春雨连绵,公众号后台收到粉丝留言:“老师,您好,无意间在微信朋友圈点进一篇推文,看到评论发现是您写的。不知道您还记得我不,我是2011年从一小毕业的,当时您教了我们一年时间。我记得您让我们写作文,帮我们投稿,我写的作文还上了报纸,以至于后来我对文学产生兴趣。这么多老师中,您对我的影响是最深远的。”

  看到这留言,内心感动,顿时晴空万里,升起一轮红日,认真读了两三遍,字字细品,还意犹未尽。时间之水倒流,回到2010年。那年暑假,通过教师招聘,我有幸进入紫阳一小,信心满满,想着育万千桃李。

  写作是我的爱好,算是微弱优势。教学同时,我以发表为导向,引领学生写作兴趣,试图闯出一条新路。短短一年,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二十余篇习作。毕业时,我拿着厚厚一沓样刊,来到教导处,填写学生特长,惊讶了许多同事。

  毕业后,学生进入初中,我们从此分道扬镳,走上不同轨道。那时,没有微信,没留联系方式,学生一旦离开,再难见面。记得,洪彤曾经联系过我,问我怎样投稿?我告知她邮箱,不知道她是否会用?詹筱月初二时,写过一篇怀念我的文章《我的老师》,发表在《婺源报》上,恰好被我看到;吴金铭同学家在学校门口,她爸爸碰到我,跟我说女儿常提及我……至于见面,几乎绝迹。或许,他们看见我,我亦不知对方何人。小孩易变,难以辨认。

  这一次,后台给我留言的,是方柯同学。我搜寻脑海,恍惚中一点印象,当时的她坐在第一行,可爱,待人有礼,鲜有发言,至少上课举手次数不多。下课后,经常在座位旁蹦蹦跳跳,一张笑脸如春风。她曾写过《美丽的卧龙谷》,语言生动、顺序清晰、结构完整,我修改后投稿到《婺源报》,后来发表,我颁发样刊,大肆表扬……也许,就是那次无意中的操作,激发她对写作的兴趣。不过,她所说“影响最深远”,我听之,有些羞愧,自问尚不够格。

  教育的本质,根源在于“培养人”。教学不只是为了一张试卷,为了一次高考,而在于塑造品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反思这么多年的教师生涯,我算不算“佛系”。可能算,可能不算。备课认真,上课虔诚,走进教室,面对学生,一板一眼;作业天天批改,红笔芯用完一支又一支,几乎从不延误,但要我磨学生,天天留堂、一对一讲评……这些事我办不到。因而,教学成绩多不理想,名次比较靠后。

  上课之余,我喜欢作文教学。教室里,正讲着课文,却扯到作文,剖析写作技巧,涉及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课后,我创办班刊,搞作文月赛,修改后投稿、争取发表……每年,多有许多孩子爱上习作,修筑热爱“阅读与写作”的台阶,打下一生“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至少,语文这门学科,他们不再忧愁。

  印象中,一位姓余的女孩,短发,微胖,小学时并不拔尖,成绩并不理想,性格偏为内向,坐在倒数第二排。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俯拾皆是,属于扔在人群堆里、根本认不出的那种。不过,教她的两年中,我极少批评,不断鼓励,带着学生送出热烈掌声,夸她是“写作的天才,文字极具天赋,简直是文曲星下凡”。后来,她读过高中,考入大学,学习新闻专业。据她所说,这跟我当时的表扬不可分割。

  或许,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不经意的一言一行,对自己而言,可能一阵风飘过,没有印象,但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你的“辱骂”,可能让他们彻底丧失学习兴趣,厌恶校园;你的“鼓励”,可能激发他们的自信,让他们一生受益,自此打通任督二脉,走向康庄大道。

  教材中,曾有一篇文章《作文上的红双圈》,作者黄蓓佳。小学时写作《补考》,老师给她的作文画上九十八个红双圈,张贴在报栏中,给了她无穷的自信与力量,此后陆续发表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初读文章,不以为意;续读文章,掀起微澜;再读文章,心潮腾涌……我们作为老师,是铁打的营盘,面对流水的“学生”,似乎这一个不行,还有另一个;这一届不行,还有下一届;所有学生不行,都不影响我们的工资。再说教育很难,学生难管,家长难沟通,非教学事务繁多……因此,催生许多“佛系老师”,不打不骂,不评职称。

  我总以为,不留学,不打骂,没问题。国家的教育大方针并没有问题,成绩不该成为套在学生、老师头上的枷锁,但对学生的鼓励与引导绝不可缺少。毕竟身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排在首位——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否则令人汗颜,对不起“老师”二字。

  我的人生之路才到中途,教育的旅程才走一半。以后会怎么走?初为人师的激情褪去,子女教育的事务缠身,赡养老人的责任所在,外加中年的慵懒附体……再像弱冠之年,不分昼夜、精力充沛地无限投入,恐怕难以做到,但对学生的“初心”该永恒不变,想方设法积极引导,这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教育这条路,漫长而坚定,前方困难重重,挑战无数,我们该用爱与责任去浇灌每一颗求知的种子。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每次鼓励都可能改变他们一生。教育的征程中,让我们砥砺前行,铭记教育本质,去点燃更多学生梦想。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