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先生赠予瞿秋白的这句话,总让我想起几十年来一直给予我温暖与力量的知心人——我的阿玲姐。
在漫长而艰难的人生旅程中,能遇见几个真心相待的人已是难得,更何况是在异乡遇到一位亦师亦友、情同手足的知己。阿玲姐于我,便是这样一份上天的恩赐和馈赠。她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亲人。
一、初识阿玲姐——实验中学的温暖相遇
2004年3月8日,我如约来到东莞实验中学参加应聘考试。早上11点半笔试通过后,教务处负责接待的毛小兰老师告诉我下一个环节是试讲。于是,她便带领我去高三教学楼301大办公室,去见一位名叫黄慧玲的女老师。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许多老师低头忙于做自己的事情。毛老师脚步很轻,我跟随她走到黄老师的办公桌前。
黄老师看见我们俩,立刻微笑着站了起来。我们相互打过招呼后,毛老师简单地说明来意,然后告诉黄老师:“按照教务处安排,党老师明天上午要在您所带的班级试讲,具体内容请您和党老师商量决定。”她轻声细语说完话后,转身对着我们微微地笑了笑,便离开了办公室。
黄老师,齐耳短发,眉眼温润,目光柔和,举手投足间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她身着一套淡淡的米黄色套装裙,衣襟上别着一枚小小的白玉兰胸针,颈间松松地系一条白丝巾,朴素中透着优雅。说话时声音不疾不徐,如玉般温润,让人看一眼就觉得——这就是人们心目中标准的教师形象,知性而温暖。
我和她肩并肩坐着,向她询问了上课的时间、地点,以及她要上课的内容,她始终温和地微笑着,耐心地逐一给我做出回答。
我确定好要试讲的内容后站起来准备离开办公室时,她也跟着站起来,然后指着办公桌上排放得非常整齐有序的书说:“我这里的资料和词典你可以随便用,如果需要帮忙的话,不要客气,不要见外!”她诚恳的态度和温和的话语令我非常感动。
第二天一大早,我按时到达高三教学楼下,远远地就看见黄老师站在高三(10)班教室门口。见我上到三楼,她远远地就向我走来,然后握着我的手,轻声问道:“你有没有准备课件?如果有的话,我让科代表帮您打开电脑。”
我告诉她我上复习课,不需要电脑。她微笑着向我点点头,然后轻轻地松开我的手,从教室后门进入教室,坐在许多等候听课老师的旁边,开始听我讲课。她细微的举动让我紧张的情绪渐渐消除,我的那节课顺利地完成了,并得到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在一个数千里之外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玲姐温和的目光,温暖的话语,诚恳友好的态度,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我内心的忐忑与不安。
试讲完后,我又顺利通过了面试的环节,最终成为实验中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的心里充满了对她的感恩之情。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初见她时,她的微笑、她的神态、她的话语以及站在教室门口她的背影。
有些人,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别人的路,自己却始终温和如初。玲姐就是这样的人,而我很幸运,在他乡异地,在东莞实验中学,遇见了她,认识了她!
二、同事眼中的“形象大使”——优雅与专业的结合
2007年,在我们相识三年后,我有幸和玲姐在同一年级同一个办公室。她当时是我们年级的备课组长,于是,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玲姐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辈个个都精通外语。她的爸爸懂得俄语、英语,是东莞非常有名的学者型的人物。东莞好多地方的宣传资料都出自他手。她的一个叔叔是广外英语学院的教授,2004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的资料是他作为首席翻译负责完成的。还有几个叔叔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可谓家学渊源,底蕴深厚。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玲姐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才华。她举手投足间自带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谈吐中又透着专业严谨的底蕴,像极了旧时书院里走出的女先生,却又不失现代职场女性的干练。
玲姐优雅大方,言谈举止得体,是我们学校女教师中的“气质标杆”。她为人谦和,对人真诚善良,因而特别受大家欢迎。
办公室里,我们同事经常可以尝到她亲手做的苹果派、艾饺、蒸红薯、蒸南瓜等;也可以分享到她带来的甜点、红枣、花生、巧克力及糖果;随时可以喝她用养生壶备好的温开水或者煲好的凉茶、养生茶等。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备课组的10多位老师都养成了分享与互助的习惯,办公室里总弥漫着温馨的茶香与点心甜味,令其他科组的老师羡慕不已!
记得有一次,她带领我们去东莞一中听课和交流。我们刚走到莞一中的教学楼前,就看见她以前的一个同事远远地给她打招呼:“欢迎!欢迎!我们的形象大使回来啦!”紧接着,其他好多一中的老师也都围了过来,竞相争着和她握手问好,其热烈的程度不亚于迎接一位载誉归来的明星。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玲姐是多么富有魅力和吸引力!所谓“形象大使”从来不是刻意塑造的头衔,而是她以前的同事对她由衷的赞美与认可。她的气质与形象,早已在大家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便离开多年,她依然像一束光,照亮过的地方总会留下温度。望着她的侧脸,我忽然懂得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真正的魅力,从来不必张扬,却能让所有靠近她的人如沐晨露,心生向往。
玲姐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让同事更加敬重她的是她扎实的英语教学功底及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课堂上,她总能将复杂的语法知识拆解成生动易懂的范例,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要点。她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耐心引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在适合的节奏中进步。
更难得的是,她从不拘泥于课本,而是结合时事热点、影视片段甚至英文歌曲,让语言学习融入生活。许多原本对英语兴趣寥寥的学生,在她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成绩显著提升。
同事们常说:“玲姐的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而这背后,是她多年如一日的教学钻研和对学生真诚的关怀,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
三、学生心中的“敬爱恩师”——桃李满天下的感动
从教33年,玲姐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教育赞歌。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她始终秉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教育理念,将爱心和智慧融入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里,起到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作用。
玲姐的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扎实细致,我非常敬佩。做班主任十几年,她坚持写《班主任工作笔记》《进步生工作手册》《家访记录》等教育生涯的动人篇章;而且她还有用活页纸记录周安排、早晚自习内容的习惯,方便班干部和科代表在她不在办公室时查阅,做到每一个环节万无一失。
在《班主任工作笔记》中,她详细记录了班级管理的点滴心得,从班风建设到学生心理辅导,无不体现她的细致与用心;在《进步生工作手册》里,她分析每一个“问题学生”的成因,制定个性化方案,用爱和坚持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而厚厚的《家访记录》,则承载着她与家长沟通的真诚,搭建起家校共育的桥梁。
玲姐常说:“班主任工作需要爱心、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或‘问题学生’,我们绝对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星,只是发光的方式不同而已。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待花开。”
玲姐的班级里没有千篇一律的说教,而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的引导方式。她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她始终以耐心和智慧引导他们成长。她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也会给予真诚的鼓励。在年轻教师眼中,她不仅是教学能手,更是一位懂得用爱温暖孩子们心灵的教育者。正是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忱,让她成为了学生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引路人。
玲姐家访记录中记录过这样一个案例,对我触动很深。
她的班上有一位道滘的男孩子,他上初中时父亲病故。当时,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消沉,非常叛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下滑,孩子的母亲非常焦虑和担忧。玲姐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多次去家访,并说服他的母亲不要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而要自己先振作起来,给孩子做出榜样。玲姐告诉那位母亲:“只要您能自强,不依靠别人,活出自己的样子来,孩子一定不会差的!”很多次倾心的沟通与交流,那位母亲深受感动。后来,她从在街道上卖粽子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生意越做越大。再加之她聪敏好学,善于钻研,她的道滘粽子做成了品牌,她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道滘赫赫有名的纳税大户。他的孩子也成为她的得力助手。大学毕业后,孩子将母亲的事业进一步拓展,开了佳佳美大型超市,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直到现在,那位孩子及他的妈妈仍然非常感恩玲姐的倾心相助,视她为恩人和知己。
2013年,东莞实验中学20周年校庆时,她的学生曾旻昱当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博士,他被推荐作为实中学生代表发言。在发言中,他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尤其是谈到黄慧玲老师(玲姐)担任班主任时对他们终生的深远影响。
他动情地说道:“每天清晨,我的班主任黄慧玲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校,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学生;放学后,她又常常最后一个离开,不是批改作业,就是找学生谈心。她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用温暖与坚守为我们点亮了青春的灯塔。如今在剑桥的实验室里通宵做实验时,我仍会想起黄老师办公室窗口那盏长明的灯,想起她在我作业本里夹着的一张张鼓励我的手写便签,还有她激励我们的亲切话语:‘人生不是短跑,跌倒了还能爬起来的路才叫成长。’她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在平凡中坚持卓越的信念。母校二十年,这样的老师又何止一位?他们用青春接力,在讲台上站成一片星辰,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活成他们曾相信的模样。”他的发言,道出了一位跨国学子对玲姐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玲姐对每一届学生都一往情深,而她的学生也从来不曾忘记她。每逢教师节,她的手机总是塞满了学生感恩的问候和祝福;每逢节假日,她的家里总会有不少学生来拜访;每年学生聚会,她总是被簇拥在中央,如同最明亮的星光。记得她的学生高中毕业20年聚会时,全班同学赠送她一个圆盘那么大的洁白的玉石纪念品,象征着她温润如玉的师者仁心,也镌刻着学生们对她永恒的敬爱。
玲姐用三十三年的坚守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以心育心,以爱燃爱。她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无数生命的成长与绽放。这片桃李满天下的芬芳,正是对一位教育者最美的礼赞。
四、玲姐的处世哲学——润物无声的影响
玲姐不仅是讲台上的好老师,更是生活中的强者和智者。她的处世哲学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践行,像细雨滋润土地般,悄然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家庭中,她是凝聚人心的主心骨。玲姐结婚后不到3年,婆婆病逝,作为长媳,她悉心地关照下面的弟弟妹妹成家立业。52岁时,她丈夫因脑溢血病逝,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面对变故,却从未因此减少对家公的孝心,反而更加用心地担负起爱人的责任,对老人家的照顾一如既往,爱心与耐心不曾有丝毫减损。她的善举让整个大家族的人无不敬重。家公80多岁后,因牙齿不好,她常常利用周末熬煮软糯的小米粥,精心烹制老人喜爱的南瓜羹,送给老人,顺便了解老人的需求,帮助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陪老人家说说话,拉拉家常,她的付出不仅让老人安享晚年,更让整个大家庭充满温情。
玲姐娴淑聪慧,遇事有主见,处理问题干练利落。每当家人遇到难题,总会找她出主意,而她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之道——在婆家,她以长嫂如母的担当赢得尊重;在娘家,又以通透练达的智慧成为姐妹们的依靠。她常说:“一家人过日子,不是争对错,而是讲情分。心宽了,路就宽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5年11月,她丈夫患脑溢血住院治疗,玲姐对他的照料可谓无微不至,每一个细节都浸透着深沉的爱与坚韧的守护。
每天清晨,她总会轻柔地为丈夫擦拭脸庞,用温热的毛巾细细抚过他消瘦的轮廓,仿佛生怕弄疼了他。她仔细观察他每一次微弱的呼吸起伏,甚至能从他紧闭的眼睑下捕捉到一丝几不可察的颤动。喂饭时,她总是先将流食滴在自己手腕内侧试温,确认不烫不凉后才缓缓推入胃管。有时汤汁从丈夫嘴角渗出,她便立刻用软纱布轻轻蘸去,再抚平他衣领的褶皱,仿佛他仍能感知一般。
夜里,她常伏在病床边,为他按摩僵硬的四肢。她的指尖一寸寸揉过他萎缩的肌肉,从肩胛到脚踝,每个关节都要活动数十次以防挛缩。有时,按摩完后,她静静地坐在床边,为他低声念着他们年轻时往来的书信,期盼能唤起他的记忆。读完后,便轻声呼唤他的小名,把泛黄的纸页贴在他耳边:“听见了吗?你说过你要带我去好多地方呢!你可不能食言啊!”监护仪的滴答声中,她总不厌其烦地调整丈夫的体位,每两小时帮他翻身拍背,哪怕自己困得眼皮打架,也要确保他不会被褥疮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