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人间草木(散文)

作者:童谣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264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6998篇,  月稿:6547
喜欢汪曾祺的文字,尤其喜欢他写人间草木,正如他说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鱼,看似轻描淡写,却处处流露着平和素净的诗画境界和清新淡雅的灵动之美。”  一直喜欢着的几本文集,书名也多与花木有关:《栀子花开时》、《菊花禅》、《桃花误》、《旧时菖蒲》、《花未央,人未老》、《风信子》,等等,等等;而我喜欢的几位作家几乎都很喜欢树木花草,比如许冬林,她有自己的花园和菜园;比如丁立梅,她能识许许多多的草木花,且熟知每一种花草的属性。而有很多被她写出诗意和神韵的花草,其实就是一直被我们忽略的、故乡田间地头常见的绿植。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认识了很多之前不认识的花花草草,受他们影响,我越来越喜欢人间草木,俗世烟火。——一改不爱养鱼栽花的习惯,开始悉心种花养草,也开始关注周边的一草一木。自我感觉,自己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有女人味儿了。  今晨跑步,遇见了几种旧年里常见却不知名的小草,邂逅了些自他乡“迁徙”而来的花木。

  幼年时,农村老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羊,农村孩子的业余生活几乎都是挎上篮子背了背篓去田间割草,而这种生长于地头道旁的草,是猪和羊的汉堡,不但它们喜欢,割草的孩子也喜欢。因为它可以长很长很长的秧,彼时,乡亲们亲切地叫它“疙疤秧”。它长长的秧是分节的,且每个节都长根须,牢牢地抓着地,割它时,不但要铲断草根,还需扯断分节处的根须,很是费一些气力的。孩子们却很享受那种“咯嘣咯嘣”扯草秧的感觉。

  这种草生命力极强,前脚割掉,隔天又会长出新芽来,真是“割之不尽,取之不竭”,令农人很是头疼。彼时,这“疙疤草”最大的用途就是肥了猪羊。

  后来才知,“疙疤草”有个很高大尚的名字——马唐。而它的功用更是出乎意料,这种土得掉渣的禾本科植物居然有明目润肺的功效。马唐草的药用价值,最早载于《名医别录》:马唐,性甘、寒,入肝脾;主治明目润肺、目暗不明、肺热咳嗽。由此可见,它不是杂草,也不仅仅是猪、羊的饲草,更是一味不错的草药。那么,这种被农民视为“恶草”的马唐,是不是该为它平反正名了?

  香附子,别名莎草、雷公头。小时候老家多的是,因为酷似韭菜,那时候常常分不清彼此。和韭菜一样,长“老了”也开花,“花小,穗斜展,线形、小穗轴围白色透明较宽的翅,卵形或长圆形,中间绿色、两侧紫红或红棕色;花柱细长呈三棱状,果鳞片稍密覆瓦状排列。”这是书上对香附子花的描述,书上还说“因为它全株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因而得名‘香附子’。它的跟和花都可入药,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还可以治疗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症状。”  又一次颠覆了我的认知。因为旧年里只知道它叫“张罗草”,生存能力极强,生殖速度惊人,蔓延迅速,能适应各种不良环境。由于它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快,常与农作物争肥,争水,严重影响苗圃作物生长,自然也就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收成。所以,故土乡邻对它是欲除之而后快的。谁能想到它居然有那么大的药用价值啊!

  因为彼时年幼,自然不知道它的危害,所以不但不讨厌它,反而很喜欢呢。印象中,我之于“张罗草”曾有过这么一段渊源:

  奶奶家不远处有一片不打也不算小的树林,全是苦楝树,树下遍生“张罗草”,郁郁葱葱,其间常有鸡、鹅栖息“繁衍”,也是我和表弟的乐园。幼年时,表弟常住姥姥家,表弟的姥姥也就是我的奶奶,一直住到上小学。彼时,每当奶奶忙着做家务受到表弟干扰时,奶奶总是说:“去,去后边楝树底下拾鸭蛋吧,回来给恁煎蛋吃!”表弟一听,立马停止了嬉闹,屁颠屁颠去了楝树林。不大一会儿,表弟总能捡回一两个、甚至三四个鸡蛋或鸭蛋来。沾了表弟的光,下顿饭时,我也能吃上黄澄澄、油光光的煎蛋了。

  而关于那片小树林、那郁郁葱葱的“张罗草”,至今留存着一个不可磨灭的镜头:村西头闰姓人家有一个二丫头,天生患有癫痫病,每当发起病来翻白眼吐白沫的样子很是瘆人,我们小孩子特别害怕。有一年春天,好像是中午时分,我跟表弟又去小树林“张罗草”丛捡鸭蛋时,恰逢二丫头蹲在树林中很专注地大把大把拔“张罗草”,我们看见时,她已经拔光了一大片。看见我们,她不吭声,且面色凝重。而就在我们一愣神间,她突然牙关紧咬,口吐白沫,倒地抽搐不止。我们吓得“嗷”的一声跑出多远,再也顾不上捡鸭蛋了。

  至于后来怎样,记不清了。但是,许多年后,听说闰家二丫头嫁到邻村没几年,就因为犯癫痫病一命呜呼了。听到这消息时,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她在小树林里犯病趟倒在郁郁葱葱的“张罗草”丛的情形。唏嘘不已。

  如果说香附子和马唐是土生土长的乡间“尤物”的话,那这“垂丝海棠”和“楸子”则要算是“舶来品”了。

  那一年,是初冬,刚搬新家。一天午饭后外出散步,小区北墙外看到一大片“果树”,叶子已经落光,只剩下一树圆溜溜、红艳艳的小果子,一嘟噜一串儿,树枝都压弯了。真真喜煞个人!

  果子大小、样貌很像山楂,但不是山楂。是啥,叫啥,不得而知。想摘一个尝尝味道,也没敢。横竖就是一个喜欢。

  今天再见,“识万物”得知,原来它有一个很美很美的名字——垂丝海棠,也叫拔丝秋海棠,常见于陕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等省。与我们这里来说,它真正算得上“客居”他乡了。垂丝海棠花娇艳无比,花语更是喜人:快乐智慧。寓意着相思和不舍。可将其予孩子,希望他快乐成长;也可在离别之际赠友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抑或寄青睐之人,代表单相思。

  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典雅、清亮、高尚的海棠花,无愧于“花中贵妇”之美誉,其中的垂丝海棠则更为美丽动人。“垂丝花空泻金线,展招诱艶怒辞尘。日熏画松秋上蜀,忍见弦刀玉蒲轮。”这是诗圣杜甫的《垂丝花》,通过对垂丝海棠花的形象描写,表现了垂丝海棠的独特妩媚和引人入胜的美丽。“垂丝海棠花上花,山之旧日情无涯。别离佳人掩泪去,我向帝王城阙斜。”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这首《离思·垂丝海棠》则通过海棠表达了他对故乡、故人的思念和祈愿,是一首洋溢着爱和思念的佳作。“自垂丝海棠,人间皆作明媚时。不知田舍日暮,有归鸟自在飞。”清代大文学家袁枚的一首《赏樱》,通过对垂丝海棠的描述和樱花的对比,愈发突显了垂丝海棠的高雅品质,进而引发了旷世之思。

  垂丝海棠不但树形优美、枝叶扶疏、花色艳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且其花水煎服用可治疗月经不调,崩漏;枝叶水煎服可治疗霍乱吐利、祛风、消痰。海棠,可谓“形神兼备”、“表里如一”,怎不惹人喜爱?他年若能有一小小院落,定于院中栽种海棠,日日与之相伴,尽赏“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之美。

  楸子。乍见之,以为它就是山楂。待看到了海棠,又确定它是海棠。后来方知,这既不是山楂,也不是海棠,而是,楸子。乍一看,楸子和海棠果似乎别无二致,而细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楸子的果实呈椭圆形,表面比较有光泽,颜色多为红色或者橙红色,尝之,果肉鲜嫩,口感微微酸。海棠果实则是扁圆形的,且表面有红色、黄色或橙色条纹,果肉也更加酸甜可口。

  相关资料说,楸子是蔷薇科植物,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甘肃等地,河南也有,我却不曾见过。楸子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入药部位是它的果实。其性味酸、甘,性平。具有生津,消食之功效,常用于口渴,食积。继而想起妞小时候曾经积食,以至于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后来听说几十里外一个叫小营的村子里有个专为小孩儿“割食”的老太,很灵。于是蹬车数十里前去求医。几番打听,终于找到那老太。只一看,老太一迭连声说“早该治了早该治了”,然后捏着妞的食指,用一锋利的小石片在妞的食指根部关节处用力一划,伤口处立刻冒出一小团浓稠的暗黄色粘液。孩子疼得哇哇大哭,我也心疼不已。不过,这种土法的确有效,不几日,妞的积食症消失,食欲大增,人也随之胖了。

  如今想想,假如彼时有楸子果,也知道它有治疗积食之功用的话,孩子是不是就可以不受那“一刀之苦”了?

  想来,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仁慈,它赋予了人类太多太多,它的一草一木无一不富有灵性,要不怎么说“人间草木香”呢!由此而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它,不好好保护它?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