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三清山:清逸的山骨与山韵(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436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8888篇,  月稿:11890
清朗,清静,清风,清雅……在中国文化中,“清”字就像是清新剂,似乎有它一切就那么的纯净、透明,有它人们就觉得舒爽、惬意。

  在江西,竟然有一座山以“三清”为名。它自带婉约的声韵,听起来让人感觉一股清泉流过脑海。

  很巧,我恰好游览了三清山三次。我知道这三清山的“三清”与道教相关,但我的游览经历告诉我,它又何止于此呢?

  三清山的三座山峰玉京峰、玉华峰、玉虚峰,它们列坐于三清山巅,高耸入云,人们将它们对应为道教中的最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故而就有了“三清山”之名。所以,三清山的“三清”既是指这三座山峰,更是将它们喻意为道教的三位天尊,因此三清山自古就是一座身份显贵的道教名山。

  记得我第三次游览三清山是在2020年10月。因特殊时期的限制,很久没有自在地外出旅游了,终于等到情况允许且有闲,遂决定来一次自驾游,最终选择了再游三清山。前两次三清山之行都是随队而行,这次来个一人独行,也就多了份自由自在,多了份清闲适意,我感觉这更符合游览对象三清山的身份。

  那天赶到三清山下的外双溪索道站时,天已近黄昏。缆车徐徐地往山腰攀爬,三清山秀美的景致渐渐拉开了序幕,那些峻峭的山峰和神奇的怪石,犹如立体电影的画面一样扑面而来。

  入住在索道上站附近的宾馆,虽然是金秋十月,山下瓜果飘香,稻穗金黄,但山上的夜晚,气温很低,如冬般寒意彻骨。

  第二天四点多就起床,然后跟着导航摸黑前往玉台观景平台观看日出。黑蒙蒙、寂静的山间,如果一个人独行不仅会有孤独感,而且会感到心悸。幸亏遇见一群同样去观看日出的游人,互不相识却因目标一致,彼此招呼照应着前行。几乎一路都是坡道,尤其是要爬过陡峭的一线天,行程还是很艰辛的。

  终于到达玉台,天已微亮,人也微汗,有人早已到了。清晨的山风虽然很清爽,但吹在脸上,也有刺骨的寒意。

  玉台在三清山的南清园景区,这里东面空旷视野开阔,脚下是相对低矮的山岭,往前延伸且视野可及的是乡村与田园。

  地平线的上下一明一暗,下方的山峦和大地披着一层薄雾轻纱,若隐若现;上方的天色由暖红渐变为冷蓝,像是一幕彩帘挂在天际。

  天空无云,没有壮观的云海和绚丽的云霞,我只得借助观景台附近的松树,来构图日出的风光照。那些苍松雄姿挺拔,有的还像迎客松一样身姿俊美。朝晖映衬,古松的剪影十分美丽。将冉冉升起的红日,框在松枝与松针之中,阳光从松针间射出,散发着星芒,画面十分唯美。

  大地迎来了曙光,那些薄雾轻纱中的山峦层层叠叠,一缕缕阳光斜照着它们,山色氤氲清丽,就像天真少年的梦境。

  转身往西看,三清山的主峰——玉京峰,在清阳的照耀下,它那挺拔的身姿像是披了一层薄薄的彩衣,巍峨与宏伟之中,似乎有了一份温情。

  玉京峰海拔1819.9米,这也是三清山的物理高度,但在人们心中三清山的文化高度远比这要高。

  从玉台出发,开始游览三清山优美的风光、俊逸的山峰和奇异的景致。

  玉台往前一段下坡的山路,穿行在山石之间。然后豁然开朗,就来到了杜鹃谷。

  十月天,杜鹃谷没有杜鹃花开,但路旁成片的云锦杜鹃树,那遒劲的枝干内是风霜雨雪锤炼的坚韧。它们不仅一年又一年孕育着新叶,而且每年五六月盛开艳丽的花朵,雪白的、粉红的或者紫色的,像是绽放在高山之巅的诗意与浪漫,随风飘荡在山谷之中。

  过了杜鹃谷,就是女神峰观景平台。

  女神峰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锻造的神奇,是大自然赏赐给三清山的一件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这座石峰像是一位秀发齐肩、端庄贤淑、风姿绰约的少女,她宽额头,高鼻梁,圆下巴,盘膝而坐,双手自然置于腿上,似乎还托着两棵古松,像是在为人间闭目凝神地祈福。

  站在观景台上,女神峰看似就在眼前,但其实隔着深邃的沟壑,这不正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景仰?当天晴气爽时,女神峰安详端坐于天地之间,心怀悲悯天下的情怀;当云雾缭绕时,女神峰神秘地若隐若现,像是身披婚纱、盖着纱巾的新娘。白雪飘落在她身上,她尽显沧桑;阳光照射在她身上,她神采奕奕。

  女神峰作为三清山的一个标志性景观,早些年人们称她为“司春女神”,现在叫她“东方女神”。我觉得“东方女神”的称谓更为贴切,因为她更像是一位贤淑的中国姑娘,温柔,慈祥。

  在女神峰观景平台,往东抬头仰望,可见一组如竹管一样并排竖立的山石,高约200米,仿若少数民族的乐器芦笙,正在演奏着古朴悠扬的民乐。不过,当地人说它像是古代官员上朝手持的玉笏,故而称其为“万笏朝天”,这似乎让三清山多了份古意。

  巨蟒出山是三清山的另一处标志性景观,我早年就知道它。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大学读书,曾经收到一张友人寄来的明信片,明信片背面的图是一座如蟒蛇直立昂首的石峰,并注明是三清山的“巨蟒出山”。由此我知道江西有座山叫三清山,三清山中有座峰叫巨蟒出山。当时我还暗自嘀咕,世间还有这么奇特又惟妙惟肖的山峰?简直不可思议。

  来到三清山,终于见到了实景,我觉得“奇特”一词并不能概括它的绝妙。

  巨蟒出山是一座巨大的花岗岩石峰,高度有近130米。其顶部扁平,颈部稍细,石体上遍布裂痕,确实像一条腾空而起的巨蟒,似乎它就要冲出山谷,直上云霄。站在这座石峰下的栈道上,仰首极目,它挺拔峻峭、孤峰傲立的样子,让人觉得它似乎岌岌可危,好像稍微强劲一点的山风都能把它吹折。可是它却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在这里如此挺立了千万年,难道它的山骨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否则它怎么可能以如此的纤细身姿却巍然耸立?如果它真是蟒蛇的化身,那它一定是条修炼了亿万年的神蟒。

  这座亿万年风霜雨雪镌刻的奇峰,与女神峰遥相呼应,它们不仅是三清山的绝景,而且一刚一柔,凸显了三清山刚柔相济的性格。

  在巨蟒出山附近的服务点短暂休息与调整,积蓄体力然后继续往前走,接下来是一段艰难的登山路,直到禹皇顶。当然,爬坡路上,也不要急不要赶,适当停歇和回头欣赏,路上奇峰怪石美景很多,如“狸猫待鼠”“狐狸啃鸡”“三龙出海”等惟妙惟肖,还有独秀峰、树抱石等奇异峰石。

  亿万年的自然风化,三清山奇峰怪石满山都是。行走在栈道上,可见多处形似企鹅的山石,它们石面平滑,俊俏竖立,石顶上凸起的石尖形似企鹅嘴。这些“石企鹅”,有的形单影只,似在呼唤自己的伴侣;有的成双成对,亲密地秀着恩爱;有一对“石企鹅”前有块形似仙桃的山石,故名其为“企鹅献桃”。

  其他的奇石如“马头石”“玉兔奔月”“老道拜月”“南天雄狮”等等,举不胜举,真是山峻峰奇,不断地给人以奇妙的享受,让艰辛的登山之旅充满乐趣。

  游览名山胜景,欣赏奇峰怪石,总让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和鬼斧神工,这是多少个岁月才能塑造的山景,这是多么精湛的技艺才能雕刻的美妙。

  三清山上的石头是不是暗藏韵律,都会唱歌,要不然为什么那些石头缝隙中生长的古松,似乎如闻天籁而随风起舞?

  三清山上松树很多,人行栈道上甚至古松成荫,它们向山体外侧舒展的身姿,都是迎客的优雅,也像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更为神奇的是,许多巍然耸立的石峰之上,孤松兀然挺立,许多松树耸于岩壁,虽然它们可能树形矮小,但它们的树龄可都不小,不知道它们在那里凌霜傲雪了多少年,但它们谁没有百年以上的年轮?百年或数百年的风雨交加,才练就了它们的顽强生命力,正所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从禹皇顶绕过玉京峰,来到三清山西北角的一块高山坪地,它海拔1500多米,被尊称为三清福地。这里经常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传说葛洪曾经在此炼丹。

  在三清福地,有三清宫、龙虎殿、飞仙台、风雷塔等古代道教建筑和石刻、石像等。其中,三清宫就坐落在三清福地南侧的巨大龟背石上,它是一株山石砌墙的两层建筑,翘角瓦檐。门前有一古石牌坊,牌坊上刻有“三清宫”字样。

  三清宫的前殿供奉着道教的三位尊神,但后殿却供奉观音菩萨及十八罗汉。这种佛、道共祀一殿,和谐相处的格局,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融合性,也彰显了三清山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

  在道教中玉清、上清、太清也分别对应天、地、人三界。我坐在三清宫前的大石头上,沐浴着高山上的秋阳,吹着三清福地的清风,想象着坐看云起时的曼妙与空灵,仿佛这风里都带着仙气,好像身处仙气飘飘的人间仙境。

  三清山与道教的结合,就像大山与云雾最美妙的牵手,共同演绎空谷幽兰般的意境,似乎那些道法自然的奥妙,都藏在三清山的峻岭与壑谷间。

  从三清福地,一段漫长的栈道,就来到了西海岸景区。

  西海岸自然是三清山的西部,这里山势陡峭,刀削壁立,人行栈道多是壁挂在山腰,其它山峦几乎都在脚下。西海岸的栈道虽然平坦,但悬在空中,恐高的人走在上面不免颤颤巍巍。

  据说,在西海岸观赏云海是极美的景致,还有壮观的落日。可惜我几次都没有遇见这样的美景。但是,站在西海岸的栈道上,似乎可见三清山曾经属于大海的时光,而那些“石企鹅”,分明是多年前海水褪去时,因行走慢又贪玩而留下来的。

  那次,从西海岸栈道的南端准备左拐下去缆车站时,突然从下方远远飘来欢快的乐曲声,越往下走声音越来越大,在这清静的山中,当游览接近尾声而十分疲惫的时候,它给人强烈地震撼。我立即想到,莫不是我终于遇到了三清山的“网红挑山工”?

  果然,一位挑着重担的中年汉子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攀登而来。他带着太阳帽,身穿一件黄色马甲,马甲后背印着“三清山快乐挑夫”。他个子不高,看上去挺清瘦,但看他的腿肚子,都是结实的肌肉。他的扁担上,不仅有约百斤的货物,还挂着一个方形小音响。快乐的乐曲从小音响中飘出,陪伴着负重的他,汗水随着音乐滴落在地上,快乐却始终洋溢在他的脸上。送完货返回的时候,他还喜欢与登山的游客随着音乐载歌载舞,那种快乐发自内心,更感人人心。当他路过我身边时,我向他竖了个大拇指,他点头笑了继续往上。乐曲声悠扬地远去,快乐挑夫的故事还在继续。

  我游览了三清山三次,每次都记忆犹新,但这第三次的一人独行,除了因为有了游览三清山的经验,还有了天马行空的自在,可以独自一人许久地立于奇峰异石前凝神瞩目,可以独倚栈栏在清风中遐想连篇,仿佛找到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意。

  我坐在缆车上,留恋地回望三清山。三清山清逸的山骨,峻峭的峰峦,婆娑的松影,缥缈的云雾,以及挑夫欢快的歌声,特别是三清山与道教的渊源,让我觉得,三清山的清秀中却有那么一股子的清高气。好像它就像是一位心气清高的人,心灵纯净,品行高洁,但又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

  三清山的山骨,是亿万年风霜雨雪锻造的嶙峋与刚强;三清山的山韵是千百年自然与人文积淀的毓秀与豁达,仿若一个现实版的三清境界。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