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古老的事物,承载着往昔的记忆与情怀,在我家乡赣南会昌,鸡公车便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曾是我小时候农村中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虽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那“叽咕叽咕”的声响,仍在岁月深处悠悠回荡,诉说着它往昔的故事。
一、起源与发展
鸡公车,这一古老的独轮运输工具,历史悠久,甚至可追溯至遥远的过去。相传,它是诸葛亮发明的用于战争的运输工具木流牛马演变进化而来。诸葛亮为解决蜀军在崎岖山路间的粮草运输难题,发明了木流牛马,而鸡公车正是在这基础上,经劳动人民不断改良,变得更加轻便灵活,以适应民间生产生活的需求。
从汉代的墓地壁画及砖墓浮雕中,便能寻觅到独轮车的身影,那时它或许还不叫鸡公车,却已开启了其漫长的历史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鸡公车不断发展演变。三国之后,它被广泛应用于民间,无论是山区的狭窄小道,还是平原的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它忙碌的踪迹。到了明代,其构造和使用方法基本定型,直至清代,还出现了风力独轮车,人们巧妙地借鉴水上帆船的做法,在车上装枪杆挂风帆,借助风力推动车子前行,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对鸡公车进行了进一步改良。车轮被按照固定尺寸做成圆木盘,边缘箍上槽式圈,并内嵌硬胶带,以增加摩擦力和耐用性;车轴安装了滚珠轴承,使转动更加灵活省力;车架也采用了更合理的结构,有的还装上了车蓬,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保护货物。这些改良让鸡公车在当时的农村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二、构造与特点
鸡公车的构造简洁而精妙,充满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主要由车身、车轮、车把和背带等部分组成。车身用坚硬质韧的木材制成,如楸木、橡木、椴木等,这些木材不仅结实耐用,而且能承受较大的重量。车杠粗壮,长约两米,前窄后宽,呈微微上翘的弧形,好似公鸡高昂的脖颈。
车轮是鸡公车的核心部件,早期的车轮多为木质,用粗大的圆木锯出修整后,在居中位置开四方孔,再插入栗木做的轴心。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橡胶轮胎,大大减轻了推车的阻力,也减少了车轮的磨损。硕大的轮子高高耸起,宛如昂扬的鸡冠,这也是它被称为“鸡公车”的原因之一。
车子的两翼是由木头构架而成的货架,呈长方形或梯形,用于堆放货物。货架的大小和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调整,既能装载粮食、柴草等松散物品,也能运输砖瓦、木料等沉重物资。后面的两根长长的木柄,便是车把,推车时,人们双手握住车把,将套在车把上的帆布带或皮带跨在肩头,借助肩膀和手臂的力量推动车子前行。这两根车把,恰似张扬的鸡尾,使整个车子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
鸡公车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杠杆原理,将负载的抗力点靠近支点(即车轮),从而使操作更加省力高效。它体积小巧,灵活轻便,对道路条件要求极低,无论是狭窄的羊肠小道、泥泞的田间田埂,还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它都能畅行无阻,这是其他运输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鸡公车的制作成本低廉,材料易取,普通农家都能自行制作或请木匠打造,因此在农村得到了广泛普及。
三、在农村的广泛应用
在过去的农村,特别是农村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鸡公车是当之无愧的运输主力军,承担着农村各种各样的运输任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农忙时节,它是运送粮食和肥料的得力助手。收获季节,金黄的稻谷、饱满的麦粒装满了鸡公车的货架,农民们推着它,沿着乡间小路,将丰收的喜悦运往家中或晒谷场。施肥时,鸡公车又载着沉重的农家肥,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那一趟趟的运输,不仅是物资的转移,更是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山区,木材是重要的资源,鸡公车则成为了运输木材的关键工具。人们上山砍伐树木后,用鸡公车将木材从山林中运出。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山路崎岖陡峭,推车人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驾驭着满载木材的鸡公车艰难前行。每一次的运输,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但鸡公车却从未让人失望,它默默地承载着木材,也承载着山区人民的生活希望。
除了农业生产,鸡公车在农村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村民们进城采购生活用品、运送建筑材料盖房、搬运柴草过冬等,都离不开鸡公车。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人家办喜事,需要采购大量的食材和用品,一辆辆鸡公车便排着队,满载而归,那热闹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鸡公车还成为了孩子们的“玩具”。放学后,小伙伴们常常会推着空的鸡公车在村子里嬉笑玩耍,比赛谁推得又快又稳。有时候,还会在车把上插上一根树枝,当作“马鞭”,模仿大人赶车的样子,玩得不亦乐乎。那纯真的笑声,伴随着鸡公车“叽咕叽咕”的声响,构成了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四、我与鸡公车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深处,也有着一段与鸡公车紧密相连的时光。小时候,我家也有一辆鸡公车,虽然它已经有些破旧,但依然是父亲的宝贝。每当农忙时节,父亲总是早早地起床,推着鸡公车去田里干活。我也会跟着父亲一起去,坐在鸡公车的货架上,感受着微风的吹拂,听着鸡公车发出的独特声响,心中充满了快乐。
有一次,父亲要去山上砍柴,我吵着闹着要一起去。父亲拗不过我,只好答应了。一路上,我兴奋不已,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父亲身后。到了山上,父亲开始砍柴,我则在一旁玩耍。看着父亲熟练地挥舞着斧头,不一会儿,就砍好了一大捆柴。父亲将柴用绳子绑好,放在鸡公车的货架上,准备推着回家。
回家的路并不好走,山路崎岖不平,还有很多上坡和下坡。父亲双手紧紧握住车把,肩膀上套着背带,吃力地推着鸡公车。每走一步,都能听到他沉重的喘息声。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主动要求帮父亲推车。父亲笑着说:“儿子,你还小,推不动的,在旁边跟着就好。”但我还是坚持要帮忙,父亲只好让我在后面轻轻地推一下。就这样,我和父亲一起,一步一步地将鸡公车推回了家。虽然很累,但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农村的交通条件也越来越好。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了鸡公车,它也慢慢地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今年清明,我回到老家,在杂物间里看到了那辆已经布满灰尘的鸡公车,心中感慨万千。我轻轻地抚摸着它,那些与它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虽然它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承载着我童年的回忆,见证了家庭的变迁,在我心中,鸡公车永远是一份珍贵的宝藏。
五、鸡公车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鸡公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运输工具,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从历史角度来看,鸡公车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帮助农民们完成了繁重的运输任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在战争年代,它还被广泛应用于物资运输,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里的小车,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鸡公车。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革命力量。
从文化角度而言,鸡公车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它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在民间,关于鸡公车的传说、歌谣、故事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民间文化的瑰宝。例如,一些地方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要眼睛灵,二要手撑平,三要脚排开,四要腰打伸,上坡腰抗下,背带腰绑紧,平路稳倒行,转弯游侧碾,推车本不难,只要有决心。”这些歌谣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鸡公车的使用方法,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此外,鸡公车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它的造型独特,线条简洁流畅,充满了古朴的美感。一些民间艺人还会在鸡公车上雕刻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使其成为一件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品。在现代社会,鸡公车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实用功能,但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被收藏在博物馆、民俗馆中,供人们参观、研究,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那段远去的岁月。
六、渐行渐远的回响
如今,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很难再看到鸡公车的身影。它已经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然而,它所留下的痕迹和记忆,却永远不会消失。那深深浅浅的车辙印,依旧留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诉说着往昔的繁忙与艰辛;那“叽咕叽咕”的声响,依旧在人们的耳畔回响,唤起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眷恋。
鸡公车的远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我们不能忘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鸡公车曾陪伴着我们的祖辈和父辈,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日子,为我们的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鸡公车,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份牵挂。让我们记住鸡公车,记住那段充满汗水与希望的岁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因为,在每一个时代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像鸡公车这样的事物,默默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二0二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星期一
【审核人: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