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家在燕山脚下,是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小山村的西面是燕山山脉,北面是老牛山,东面是鸡冠山。东南方向有一座大水库,滋养着周边的村庄和农田。晴朗的天空下,向西眺望燕山山脉,山峦高耸起伏,隐约间古老的长城蜿蜒而上,几座烽火台楼矗立其间。大多时间,燕山总被雾气笼罩着,仿佛绿色的神女戴着面纱,尽显神秘色彩。
每一年的探亲假,如果赶上春季,我们回到婆家,总是要走到小山村周围的田间地头,去采摘野菜。爬上燕山九门口古城墙,去思古抚今。
一、采野菜
说起嫁给燕山脚下人家的缘由,那得追溯到大学时代。我是内蒙古人,生长在内蒙古高原,但我是汉族,先祖闯关东来到内蒙古东部生活。我高考时候,考入东北的一所名校,大学时候的我不仅学习勤奋努力,据说还出落得清秀可人。但是我找男朋友的条件比较“苛刻”,必须随我回家乡,最后来自燕山脚下的小伙儿挺身而出,随我回到内蒙古。毕业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南下了,去珠三角的居多,所以我可能是耽误了一个有志青年的大好前途。源于心中的愧疚,我一个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女人,每年都要抽出时间陪老公回到农村探亲并住上几日,三十多年,从未间断。
如果赶上“五一”回婆家,我老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采野菜。清晨吃完早饭,我俩就出发了,带上口袋和工具,老公说先去采野蒜,也称小麦蒜,它被古人称为“菜中灵芝”,鳞茎像蒜头,叶片像小葱,揉碎后蒜香扑鼻,吃到嘴里辛辣回甘。野蒜的厉害之处,在于吃一口补全身,据考证,含钾、钙、维生素C等。它特有的硫化物能杀菌抑菌,对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抑制作用,春天感冒高发期吃它正合适。野蒜吃法也花样百出,嫩叶切碎拌豆腐,爽口开胃;鳞茎切片炒肉,香气逼人;用盐和糖腌成酸甜野蒜,能保存一整年。东北人还爱用它包饺子,汤汁混着蒜香,鲜美可口。
我俩沿着出村的道路向东南方向前进,很快到达水库的边缘,朝阳投射到水面上,波光粼粼中耀眼夺目,清晨气温凉爽,也是果农们忙碌的开始,偶尔还能听到树林深处三马车的轰鸣声。顺着水库边缘的茅草路前行,开始我的兴致很高,脚步轻盈,沿途欣赏着羊蹄子草、地黄花、野菊花等各种花草,路两旁的梨树、苹果树、樱桃树居多,刚刚结果,清香扑鼻。一路走着,遇到一颗大杏树,满树的果实已经开始发红,老公看着我垂涎欲滴的样子,笑着催促我说:“我们先去挖野蒜,等杏子熟透了再来摘,那时才甜呢”。我听了,欣然接受。要说挖野蒜,就得练就火眼金睛,我老公业务熟练,在前面很快就找到了目标,野蒜的叶子细长如葱,但横切面呈三棱状,挖出的野蒜像迷你蒜头,外皮浅灰色,剥开后露出雪白的蒜肉。但野蒜容易和野韭菜混淆,我有点傻傻分不清楚,主要由老公采挖,我负责剥离外皮,最后将雪白的蒜头放入口袋。
不大功夫,我和老公的距离便拉开了,茅草路上的石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山坡逐渐陡峭了起来,我开始体力不支气喘吁吁,老公却是身轻如燕,如鱼得水一般,越挖兴致越高。我的兴致却明显减弱,手中的活计也跟不上了,顺手捡起一个木棍做拐杖,几番努力,仍然跟不上山里娃的步伐。老公看我吃力,不再用我帮忙,看看口袋里的野蒜也不少了,决定转战去采马铃菜。
马铃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外形像鸡爪花,叶子翠绿,生命力顽强,不怕旱涝,常见于田间地头,民间称它为“长寿菜”。据考证,马铃菜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和钙磷铁等,营养成分丰富。它还能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渴、利尿的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马铃菜也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它能帮助控制血糖,是健康饮食的好帮手。马铃菜吃法通常是炒蛋、凉拌和蘸酱,味道清香,没有任何异味,很符合大众口味。
我早年来村里的时候,马铃菜很容易采摘,村口不远的田地里到处都是,现在采摘的人多了,特别是附近的城里人,周末开车过来采摘,就比较少见了。彼时,老公矫健的身影又走远了,我不禁感慨,老公如果娶一位山里的小芳,肯定比我这城里的小花强,虽然我常年健身,但在村子里崎岖的山路上,却还是力不从心。忽然听到一阵“喳喳……”声,一只喜鹊从我身边掠过,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我只看到了喜鹊那骄傲的尾巴,在阳光下闪着蓝黑色的荧光,仿佛在揶揄我。
村子北面紧邻着一座山丘,土地归本村集体所有,村民取名乌龟山,很形象,状如乌龟背。我和老公准备上山看看,这座山上原本被油松树覆盖着,村民们在山脚下种地耕田,分田到户后,某个致富带头人试种了果树,结果发现不仅长势喜人更是获得可观的收入。于是全体村民开始转产种植果树,品种日益增多,从苹果、梨发展到桃、杏、樱桃,山下的地不够种,村集体就组织分包荒山,现在的村子,几乎所有耕地都被“摇钱树”覆盖。乌龟山上的油松屈指可数,层层的果树像梯田一样覆盖着山坡,水库的水也被村民引到山上,山顶巨大的蓄水池逐渐增多。眼看着村子里的楼房拔地而起,村民们腰包鼓起,我们这些回乡的后人们也是由衷地高兴,为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感到幸福和自豪。
老公带着我沿着山路上行,这条山路是村民们自发开辟的沙石路,供小型拖拉机也就是村民称的“三马车”上山使用,顺着山坡曲曲折折地向上延伸。走路看似辛苦,但是坐在三马车上更辛苦,颠簸得厉害。几经波折,拄着拐杖的我,在老公有力的大手拉扯下,终于到达了自家的果树地里。这里外人很少来,果树附近长着许多马铃菜,老公熟练地采摘起来。我找个大石头坐下休息,用凉帽扇动凉风,山里的空气沁人心脾,樱桃的果实刚刚从花蕊中突围出来,果木散发出纯净的馨香,疲劳感立刻消失了,一时神清气爽。碧蓝的天空映衬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和近处碧绿的果园,一副岁月静好的画面。
多年回乡探亲,我深深体会到果农的不易,外人只看到他们的钱袋子鼓了,其中付出的辛苦,能有几人明了?婆婆九十多岁了,公公已离世,经营果木的重担早就交给了小叔子和弟媳妇。我刚结婚的时候,他俩还在谈恋爱,也没有过多的劳作,皮肤都是白里透红,这从他们的儿子、孙子辈的身上都有影子,个个都是肤如凝脂,可是经过陈年累月的劳作,他俩的皮肤已经干枯、黑黄,看上去比我们夫妻都显老。养殖果树既需要专业技能还需要体力劳动,从立春开始一直干到入冬,剪枝、打药、疏果、施肥、浇水、采摘、贩卖等等,入冬也有零星的活计,如果勤劳肯干,一年四季都在忙碌。
随着时光的流逝,小叔子夫妻俩在劳动中凝结的感情越来越浓厚。大约十年前的某一天,小叔子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句“嫂子”就开始哇哇大哭,我心里一惊,以为老人出事了,结果哭声止住后,他告诉我:“小茹得大病了,请嫂子帮忙去大医院看看”,我听完病情急忙安慰他,并约定我们第二天早晨在北京协和医院见面。我乘当天的红眼航班凌晨到达北京,稍事休息就匆匆赶往医院,老远就看到夫妻俩相携在医院门口,脸上挂着焦虑和不安,弟妹看到我就落泪了,我握住她的手承诺,保证找到最好的医生给她看病,随后就找到熟悉的朋友,安排好她就诊的一切事宜。转年春节来临,我早早就叮嘱老公回乡过年,主要是看望一下弟妹。半年过去了,弟妹的脸色憔悴身体瘦弱,但是心情颇好,一如既往地忙碌,家里地里活一件不落,我开导她少些操劳,多保养身体,她却笑呵呵地说:“嫂子帮我治好了大病,干活也高兴”,我们每次回家,她都变着花样做出好吃的饭菜招待我们。看着他俩劳累的身影,我不免内心愧疚,白居易有句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爬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曾经游览过八达岭长城,被其恢宏的气势所折服,所以游览九门口长城一直是我的心愿。由于工作繁忙,回乡探亲都是利用各种假期,时间短暂,行色匆匆。这次“五一”劳动节,我特意多请了两天探亲假,达成了去九门口游览的心愿。
清早起来,空气雾蒙蒙的,大片灰色的云朵在天空流淌着,大有山雨欲来之势。查询一下天气,预报有小雨,不管那么多,一定要去,得到老公的支持不容易,特别是他为我安排了陪同嘉宾,侄子侄媳妇,还有两位飞行小嘉宾,他们的女儿芊芊和儿子泽泽,五口人开车出发。一路上小雨滴偶尔飞溅到挡风玻璃上,但是丝毫未影响我们的兴致,车载播放器放着劲歌,再夹杂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们的内心被期待和兴奋塞满。
提前做了功课,对九门口长城的历史有所了解,九门口长城决非人造景观,国家派遣考古队,历时四年,对遗址进行深入挖掘和考证,获得大量资料,对九门口长城的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02年九门口长城被评为“世界遗产”。回溯历史,九门口长城在万里长城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唯一的水上长城,位于辽宁省李家乡和秦皇岛九门口村的交界处,全长1980米,是山海关和锥子山之间的重要关口,地理形势险要,素有“京东首关”之称。长城位于九江河上,南北两岸各建边基一座,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八个梭形桥墩,架起连接两岸的九孔城桥,城桥两端连接南北山上城墙,浑然一体宛若天城。
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一片石大战”。明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山海关到九门口防线不打自开,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在此与清兵展开了第一次激烈厮杀。这是明清之际对局势转换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性战役,吴三桂与清联军的胜利,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开辟了道路。
我们的汽车穿过热闹的李家乡镇,一出镇口,巍峨的燕山山脉由远及近呈现在眼前,正所谓“燕山雄峙长城东,一望无垠接碧空”。燕山西起北京八达岭,东至辽宁省西部,其地形复杂,多山岭和峡谷,这种地理特征使得燕山成为长城的重要依托。长城在燕山山脉中蜿蜒盘旋,形成独特的防御体系,山体层林叠嶂的树木中间或裸露着黄色的岩壁,更加彰显了燕山的威严和险峻。思绪瞬间把我拉入古代,燕山地区的长城还见证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较量,做为任何一个外族的入侵者仰望燕山长城的时候,一定都会感到震撼和敬畏,心里防线一泻千里。《过秦论》中曾就此描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我们很快抵达了景区入口,我牵着泽泽的手,侄子媳妇牵着芊芊的手,开始我们的游览之旅。芊芊十岁,是一个活泼美丽的小学生,这孩子真是我眼中长大的,名字“润芊”,是我给她取的,她属羊,民间老话相传这个属相辛苦,我看“润芊”这两个字有草有水,祝福她一生滋润,无忧无愁。芊芊性格开朗,刚出生几个月就乐感十足,音乐一起就开始扭动小屁股,很小就被送到舞蹈班,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在全校领操,再加上相貌清秀,肤如凝脂,可以说人见人爱,我们俩的感情特别好,我一回来就腻着我。泽泽五岁,是托儿所大班生,也是搏击班的小学员,眉清目秀,勤学好问,人称“小问号”,他的问题很广泛,有时需要查百度才能回答。
一进景区,首先看到耸立的巨大石碑,石碑上刻着“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八个大字,这是邓小平同志在长城修复之初的题词。石碑下方刻着“九门口长城修复记”,上面记录了从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九年的修复工程,历经三年严寒酷暑,施工军民众志成城,大功告竣,九门口长城终于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继续前行,九大拱形水门呈现在水面上,那天微风拂面,波澜不惊,水面像一面平静的镜子,清澈透亮,九大水门清晰的倒影映在水中,像一串透明的玛瑙项链镶嵌在水中。
我们拾级而上,爬上了城桥,桥头矗立着一个方形建筑围城,围城俗称水牢,是万里长城线重要关隘的独特防御工事,实属罕见,可谓冷兵器时代的一大创举。从垛口向下看,内城很深,泽泽很好奇,小脑瓜里立刻出现了一个问号说:“大奶,为什么修成这样?”我指引他仔细观察了周围的桥楼、箭楼和垛口,“如果敌人攻到城下时,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将敌人一排排杀伤,如果敌人攻入低城,士兵可以撤到城楼上,开闸放水把敌人淹没”我对他说。站在城桥上,四顾眺望,两侧高山,一水中流,九门口长城两侧城墙蜿蜒延伸到大山深处,看到这座固若金汤的天城,我不禁感叹古代长城建设者的奇思妙想和天人合一的理念,给我们后人留下这么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开始攀爬九门口村一侧的长城,拾级而上,城墙随着山形逐渐高耸起来,城墙外的树木茂密翠绿,松树居多,白桦参杂其中。我们开始微微气喘,但是芊芊和泽泽体力却很好,特别是芊芊一路蹦蹦跳跳,丝毫不累,泽泽一路拉着我的手,认真观察周围的景致,随时开始提问。我们到达了第二个高台,高于城墙之上的台式楼子,上端依次排列着状如枪眼和炮口的孔洞和垛口,泽泽发问了:“大奶,这个房子是做什么的?”我告诉他:“这个房子称墙台,是守卫长城的士兵巡逻放哨的地方,如果发现敌人进攻就开枪开炮杀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