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老家的正月十四,总萦绕着亮眼汤的味道。那气息丝丝缕缕,从家家户户的厨房飘出,缓缓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氤氲,将日子晕染得温煦而诗意。
儿时的正月十四,是家中忙碌又温馨的时光。旧藤椅发出“吱呀”的轻响,奶奶缓缓起身,那把陪伴多年的老花镜,镜腿发亮,镜片模糊,却也遮不住她眼中的专注。橱柜里,过年剩下的糟鸡、糟鸭和糟大肠,是岁月沉淀的美味。她双手微颤,却熟练地翻找着,揭开瓷罐的瞬间,团圆的味道一下子弥漫开来。
奶奶走进菜园,脚步蹒跚却坚定。她俯下身,粗糙的指尖轻触着鲜嫩的小白菜,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似生活里闪烁的希望。一旁的胡萝卜,橙红鲜亮,带着新泥,叶茎翠绿舒展,在青郁的菜地里格外惹眼。她的眼神,满是对食材的珍视,那是对家的深情。
厨房中,奶奶将食材依次放入锅中,动作轻柔,好似在构筑一个温暖的梦。清水翻滚,香味升腾,那是家的味道,醇厚而悠长。她手持锅铲,不时搅拌,目光中写满了期待。年糕粒、榨面碎相继入锅,在沸水中轻轻滚动,同汤汁相互交融,慢慢酝酿着这锅亮眼汤的鲜香。最后,番薯粉勾成的芡汁缓缓淋下,一锅色泽诱人的亮眼汤,即将完成。
那时的我,还不懂得这份美好有多珍贵。奶奶说,喝完亮眼汤,年就过完了。在我心里,年是新衣服的绚丽色彩,是餐桌上摆满的丰盛美食,是在田野间尽情的嬉戏玩耍。看着这碗亮眼汤,心里满是失落,感觉那些美好的时光正跟着热气一点点散去。我没注意到,奶奶眼中盈满疼爱,还有对岁月更迭的一丝惆怅。
随着时光匆匆流逝,那些被亮眼汤萦绕的童年岁月,逐渐沉淀为心底最难忘的往昔。后来,我告别家乡外出求学、工作,在忙碌的生活中,老家的年味与亮眼汤的香气,慢慢变成了记忆里若有若无的影子。
大学毕业那年的冬天,在城北老街的小饭馆,命运悄然转折。老街被薄雪覆盖,清冷孤寂。邻桌姑娘品尝亮眼汤的模样,勾起我的好奇。“不是正月十四也有亮眼汤?”我不禁问道。她抬眸,笑容甜美,如冬日暖阳,驱散寒意。“这亮眼汤也叫羹汤,现在随时都能吃到。”她轻声说道。
缘分,就是这般奇妙而又难以预料。一次偶然的对话,让这位姑娘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携手一生的妻子。婚后的日子里,每当被生活的挫折绊住脚步,或是工作的压力如阴霾笼罩,她总会轻轻地挽起我的手,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亮,柔声道:“我们去那家饭馆吃亮眼汤吧。”在她心里,那碗有着鸡胗和鸡肠的羹汤,不只是美味,更是心灵的慰藉。
然而,流年似水,往事难追。几年后,老城拆迁,那家留存着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小店,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只剩下无尽的怀念。但亮眼汤的味道,一直留在我们的心中,从未忘记。
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女儿的降临,为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女儿对亮眼汤的喜爱,仿佛是镌刻在骨子里的。每次只要一瞧见那热气腾腾的砂锅羹汤端上桌,她的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满是藏不住的欢喜。考虑到清洗鸡内脏太过繁琐,我便用腊肉来替代。将四方的豆腐干切成均匀的小块,把胡萝卜细心地削成细丝,再把鲜嫩的冬笋切成薄片。食材逐一入锅,伴随着“滋滋”的声响,浓郁的香气刹那间飘散开来。紧接着,加入鲜嫩的荠菜,轻轻打入蛋花,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在砂锅中慢慢炖煮,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像在轻诉着平凡日子里的烟火故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儿慢慢长大,对亮眼汤的好奇也与日俱增。有一天,她仰着小脑袋,脆生生地问我:“爸爸,为啥要喝亮眼汤呀?”我轻轻摸了摸她的头,笑着从奶奶在灶台前熟练又细致地准备食材说起,讲到过年时一家人围坐,长辈们唠着家常,孩子们嬉笑打闹,屋里满是热闹的场景,再到这习俗背后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我慢慢讲,她静静听,我心里盼着,这份对亮眼汤的喜爱,能在她心里生下根,往后不管走到哪儿,想起这汤,就能忆起家里的融融暖意。
又是一年正月十四夜,月色如水,轻柔地洒落在厨房的窗台上。我早早便将制作亮眼汤的食材整齐码放在案板上,安静地伫立在厨房里。目光缓缓扫过那些新鲜的食材,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往年一家人围坐喝汤的温馨画面。我侧耳倾听,期待着楼道里传来女儿回家时那轻快急切的脚步声,想象着她推开门的瞬间,脸上绽放出如春日暖阳般灿烂的笑容。暖黄的灯光已照亮餐厅,那碗香气四溢的亮眼汤即将上桌,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袅袅升腾的热气里,满是家的甜蜜与爱意,一家人簇拥在桌旁,共享这碗情意绵绵的羹汤,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 。
一锅亮眼汤,熬煮着家的和暖,也炖煮着心底的眷恋。小时候,我总趴在厨房的窗台上,看奶奶为全家准备亮眼汤,冉冉升腾的热气,像轻柔的丝线,串联起家的故事。如今,我也接过了这口锅,传承着这份温情。
灶台上,火苗舔舐着锅底,锅中的汤“咕噜咕噜”翻滚着,就像生活的欢歌。我轻轻搅拌,汤里的食材上下翻腾,好似岁月的碎片,拼凑出往昔的斑斑驳驳。月光如水,透过窗户洒在我身上,窗外的世界一片静谧,只有厨房中这份烟火,充满暖意。我知道,过不了多久,孩子放学回家的笑声,就会打破这份宁静,一家人围坐,共享这碗饱含深情的亮眼汤,让温暖在唇齿间蔓延。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