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谁家炒蚕豆的香味传来,我就不禁深吸一口气,赞叹道:“好香啊!”脑海里马上想起家乡的特色小吃:茴香蚕豆饼,而只要一想起来,嘴里似乎就生出茴香蚕豆的香味来,口水也差点流下来。
春天,是蚕豆成熟的季节,而我们家乡的美食:茴香蚕豆饼,是我们从小就迷恋的,一说名字就垂涎欲滴的,一道春季才有的并且可以从过年前吃到清明节的菜肴。直到现在,春节回到家乡都要做了吃,感觉依旧充满无限魅力,每次都要多吃几个。
茴香蚕豆饼,顾名思义,是用茴香和蚕豆做成的饼。茴香需要老一点的茴香,洗干净、切碎。蚕豆剥成豆米,洗干净,用盐臼摏成泥状,舀在一个盆里,把切碎的茴香倒入,加几勺糯米面粉,撒少许盐,混合搅拌均匀,再切一小把肥瘦相间的腊肉丁,继续搅拌均匀,用手抓一坨,活成圆状,再压扁,成扁圆的小饼,放进少量烧热的油锅里,翻煎至金黄色。此时香味四溢,这香味混合着蚕豆的清香、茴香的香味以及腊肉的醇香,简直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起锅后凉一凉,就可以吃了。咬一口,那香味,瞬间弥漫在口腔,通过咀嚼,又直冲脑腔,让你顿时神清气爽、心情愉悦,差点连舌头都要吞下去。我们一口气可以吃好几个,吃完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很久。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再穷也要吃茴香豆下酒,就是为着这香味吧。
记得第一次吃茴香蚕豆饼,那还是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到家刚进门,就闻到一股特别的香味。“好香啊!”我一边放下书包,一边吸着鼻子,跑进厨房看,母亲正在灶台前忙着,外婆在厨房外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放着盐臼,她在摏青蚕豆。只见母亲正把一块绿色泥状的东西在手心和成扁饼状,然后放入滋滋冒油的锅里煎,灶台上的一个盘子里已经有几个煎成金黄的小饼,我问:“哇,妈妈,你在做什么呢?这么香!”母亲说:“茴香蚕豆饼!刚学来的,闻到香味了吧!”我馋得拿起一个就往嘴里送,“啊!好烫!”我龇牙咧嘴地嚷着,却舍不得吐了,母亲急得赶紧打了一碗冷水来给我喝,责备道:“哎呀,咋那么猴急呢?才出锅的,烫得很!还不赶紧吐出来!手也不洗!”我边吸气边喝了一口水,这才把嘴里的蚕豆饼嚼了咽下去,对母亲做个鬼脸说:“太好吃了,舍不得吐出来!”外婆也在旁边笑我:“心急吃不了热豆饼!”接着我把那个饼剩下部分吹凉了,几口就吃完了,还想吃,母亲拿筷子轻轻打了一下我的手说:“别忙吃,来帮忙,吃饭时让你吃个够!”母亲让我洗一把茴香,没带根,有点偏老的那种深绿色老茴香。当时我应该是三、四年级左右大,已经学着洗菜做饭。我说咋要老茴香,母亲说因为要做用油煎的饼,用老茴香又香又经得住煎,太嫩的反而不太好吃。因为我不大熟悉切菜,个子也矮,大人平时都没让我切菜。那天我充满对蚕豆饼的热切向往,洗完茴香又积极地抢着切。结果我垫着凳子站在案板前才切几刀,就把自己的手切伤了,血流如注,我疼得大叫一声,捂着手哭了起来。母亲吓得急忙把我抱出来,赶紧去找云南白药粉和纱布来给我包扎。母亲边包扎边数落道:“让你别切,你偏要抢着切,也不看看你才多大,菜刀都拎不动”。我擦擦眼泪,扁着嘴说:“我不就是想帮忙么,看你们那么忙。”等母亲回过神才想起锅里还煎着饼,冲过去一看,锅里的蚕豆饼全糊了,厨房里洋溢着一股糊香味。她们接着把剩下的茴香蚕豆饼煎好,赶紧做晚饭。到吃饭时,姐妹们都回来了,大家高兴地抢着吃蚕豆饼,边吃饭边聊天。我举起包扎着的手指,像一个受伤的英雄一样对姐妹说:“你们吃到我的血了,切茴香时切到的。”姐妹们一听差点吐出来,母亲赶紧说:“别听她胡说,我已经把沾到血的茴香丢了,案板也洗干净了。”姐姐也赶紧过来安慰我。那时候,生活不富裕,剩饭剩菜都舍不得丢,第二天继续热了吃。那盆煎糊的蚕豆饼被母亲藏起来,自己悄悄吃,饭桌上却没见她夹一个蚕豆饼。后来,她吃糊豆饼时被我发现,我说糊的就不要了,还有其它好的呢。母亲却说生活不易,不能浪费,糊了也能吃,她爱吃糊的。我心里一酸,知道母亲言不由衷,糊的豆饼肯定不好吃,她却说爱吃。她就是这样的高风亮节,好的总让给别人,不好的留给自己,“先人后己”是母亲一直秉承的做人宗旨。
后来,每年春天,我家都要做很多茴香蚕豆饼,一是因为母亲太勤快,除了工作,她总爱在闲暇时候做很多咸菜腌腊、小吃;二就是我们爱吃,那时候也没什么零食,我们姐妹三人又馋,她是不是会担心别人用好吃的就会把我们骗了去呢。每次她都不辞辛劳地做很多,会送给奶奶家、外婆家、姨妈家,小姨家,特别要给外婆家旁边那个孤寡老人刘阿婆。我们虽然帮母亲做,但也嫌累,常劝她不用做那么多,关照那么多人,毕竟自己精力、财力有限。母亲却教育我们说自己有能力就多做一点,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其实我就没见过母亲清闲的样子,记忆中总是她忙碌的身影)。做好了,一家一家去送。那时候,回十公里外的外婆家,除了骑自行车,开始只能坐马车,后来发展起来,可以做中巴车、公交车。但父母还是常带我们骑车,一来可以省车费,二来可以锻炼身体。
有一个周六,母亲做了很多茴香蚕豆饼,喊着父亲一起骑车去送给奶奶家和外婆家,姐姐和妹妹要考试没去,我没事就闹着和父母同去。家里有两辆自行车(那时条件好一点了),父亲骑一辆带着我,母亲骑另一辆。我们先送去离我家不远的奶奶家。奶奶老远见到我们在停车,笑呵呵地把我们引进门,还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的,爷爷坐在旁边抽烟,父亲赶紧过去把带给爷爷的药(爷爷有高血压、心脏病及冠心病等)拿给他并陪他说话。母亲拿出蚕豆饼递给奶奶,奶奶接过高兴地说:“哎呀,你们工作忙就不要老做这些送来给我们了,我们老了,也吃不下多少......”正说着,小姑就带着表妹进来,看见有吃的,表妹跑过来拿起一个就吃,小姑马上呵斥她说:“吃什么吃,又不是给你的!”奶奶马上说:“给我的就是给你们的,哪分那么清啊!来,你也偿一个,你嫂子做的。”小姑白了奶奶一眼:“我不吃,小心吃了拉肚子!爸也别吃,他有心脏病!”奶奶沉下脸说:“胡说八道,油煎的怎么会拉肚子?你不吃我吃!”说着,也拿起一个吃起来,边吃边赞好吃。我也大声说:“我吃了好几个了,根本没拉肚子!”母亲站起来和奶奶爷爷告辞,说还要去外婆家,拉着我就出了门,父亲过了一会儿也出来,骑车向外婆家出发。一路上,父亲和母亲解释说小姑从小被爷爷奶奶宠坏了,一身坏脾气,让母亲不用和她一般见识。我隐约知道小姑这样针对她,是因为虽然母亲托人帮小姑从很远的煤矿调回来,但回来进了针织厂,在厂里做工很辛苦,小姑吃不了苦,就常常抱怨。但母亲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力了,那时候调动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母亲也没当领导。小姑不感恩就算了,还处处针对母亲,但母亲从不和小姑针锋相对。那天在去外婆家路上,估计母亲心情还是受到影响了,她居然没看见路边的大石头(那时农村的道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村民乱占道,常有石头、土堆及其它杂物等),骑着车就撞上了石头。看见母亲跌倒在石头上,父亲吓得赶紧停车,我跳下车,跑过去一看,母亲撞到了头部和手部,血流满面,我吓得哭了起来。母亲爬起来,用手绢擦了擦脸,说没事。在父亲和我的坚持下,母亲才去村卫生院包扎了伤口。随后,我们还是把蚕豆饼送到刘阿婆家(母亲没进去,让我和父亲送进去)和外婆家,并在外婆家吃了饭。外婆看到母亲包扎着头,心疼得忍不住数落了几句。她说母亲工作忙,不要老是想着做一些吃的送给大家,母亲太辛苦太操劳,对她自己身体不好(也不知道外婆后来有没有知道母亲有高血压)。
几年后,母亲因脑溢血突然撒手人寰,令我们伤心唏嘘了很久,但没敢告诉年事已高的外婆,直到她寿终正寝。母亲走后很多年,我又见到小姑,本不想和她讲话,但她常念叨说我小时候她抱过背过我,带我出去玩。又说她那时年轻不懂事,处处针对我母亲,其实内心还是很感激我母亲帮她调回来的。在她心目中母亲是一个大度谦和又勤劳的女子,令人敬佩。后来小姑也学会做茴香蚕豆饼,我也去她家吃过饭,吃过她做的蚕豆饼,还挺好吃的。小姑现在常常会去看看我父亲,送点她做的蚕豆饼等吃的。慢慢的,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也没那么恨她了。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每年清明节,我们姐妹都要做一些茴香蚕豆饼,去母亲坟前供一供,希望她在天之灵可以吃到我们为她做的蚕豆饼,也希望她在天堂一切安好,过着不用操心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