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扭转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踏上了未知旅程的航船,勇敢去追寻自己人生的意义。尽管有时懵懂无知,有时到处碰壁,有时无所适从,但我之大学,是我之后盾,亦是我之底气,拥有许多意趣,充满许多美好,值得终身铭记。
大学于我之美好,首在憧憬。我和同班同学雷帮景考进同一所大学。去学校报到之时,没有家人同行,我们结伴而往。在那之前没有坐过火车,临出发了才买票,恰值上学季和高峰期,只剩无座票。幸运的是,上车后碰到好几个高中母校已经毕业的师兄,很是照顾我们,相互挤挤坐着,免去了一路二十几个小时需要站着的痛苦。师兄们聊着他们大学的种种状况和各自专业的前景,也时不时问我们上的是什么专业,主动给我们分析入学后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所学专业的巅峰。师兄们说得头头是道,而我却不明所以,头蒙蒙的,更多的是好奇和喜悦,一直想着自己所上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到底与我们“隔大”有什么区别。
“隔大”是当时凯里师专的戏称。凯里师专是我人生中第一所有真切感受的大学,现在已经更名为凯里学院,与我高中母校凯里一中毗邻,二者之间的唯一屏障便是那一道长长的墙。那道墙顺着山势,半环拥着我们母校,似乎要将我们这些高中生与“隔大”的大学生作些许的区别。凯里一中的老师非常幽默,动不动就谆谆告诫我们,“如果你们不努力,将来就只能上我们的隔壁大学凯里师专”,这便是我们口中“隔大”的由来。
“隔大”给我的印象很深。一是“隔大”的饭菜很好吃。明显要比我们凯里一中的好吃得多。小舅在“隔大”上学,我在“隔大”吃的第一顿饭就是他请的。当时觉得他们食堂好大好大,容纳的人好多好多,大家在吃中聊着,非常热闹。二是“隔大”的风景很美。记得有一次我们好多同学去“隔大”,饭后,在“隔大”校内缓行参观。偶有遇到我们认为风景不错的地方,便驻足停下来拍照,有合照,也有独照,其中,有一张照片让我非常满意,至今脑海中依然清晰。三是“隔大”的一切很新鲜。“隔大”校内的人分两种:一种是三三两两、不疾不徐,让我们羡慕他们的轻松与惬意;另一种是步履匆匆,急急地穿行在食堂与教学楼之间,即使偶有言语,也都聊得专业,听着既高深又新奇。然而,“隔大”虽好,但却仅仅是我们的备选项,或者说是保底选项,只有在高考失常的情况下,“隔大”才会成为我们的选择。
师兄们聊得很热乎,而我却听得很沉迷,听听中回想着“隔大”,在听中憧憬着即将就读的大学。二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想象,在当时的我看来却转瞬即逝,不经意间就抵达了北京。
出站之后,平生第一次话语中听到了浓浓的北京味,第一次坐上了双层巴士,第一次看到了长安街,第一次路过了天安门,……总之,经历了我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
几经辗转,总算来到了我们大学的正门。学校正门是仿古建筑,古色古香的,我和帮景都很激动,有一种要归家了的感觉,非常神圣。尽管是初次相见,但却觉得很亲切。对着校门,不知道帮景当时是怎样的心情,而我心里则是默默地说,“我来了,我的大学”,“我虽未深深地认识你,但我将投入你怀里”。
大学于我之美好,重在师恩。大学里碰到很多老师,有些至今仍清晰地印在脑海之中。班主任老师刘钰对我的好将永存心底。当时刘老师很年轻,虽然没怎么教过我们的课,但她是我们班主任,与我们有很深的感情。刘老师对我而言,既是老师,更像姐姐,一直在关心着我。我家庭困难,她会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对我说:“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去了之后,她会拿出一个塑料袋,里边装着一些菜及其他食品,“这两天有空,我给你准备了一些,你拿回去吃吧,补充补充营养”,“还有,听其他老师说你学得不错,希望你继续努力,加油”。刘老师的每一次帮助和鼓励都让我非常感动,每一次在回去的路上我都会默默地告诉自己要争气,努力将各门功课学得更好。
王晓艳老师一直是我们专业上的偶像,让我们所有人敬佩。听说她在好几家事务所兼任顾问,至今依然如是。我们都幻想着自己毕业之后能够像王老师那样,不仅将专业学懂、学深、学透,还要做业界中的精英和翘楚。王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生动,通俗易懂,传授的知识除教材外,还有很多新增加的内容和新扩充的知识,有如饕餮盛宴,让如饥似渴的我们沉醉其中。因此,只要是王老师的课大家都不会缺席,更不会迟到,反而是早早就去占了座位,生怕排到教室后面,影响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可能是受王老师的影响,现在每当我给别人讲课之时,我都会精心准备,反复琢磨,尽最大努力浅显易懂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所思所想,让他们有所收获。毕业十年母校聚会,再次见到了王老师,她风采如昔,让我们纷纷感叹,虽然已经毕业十年,虽然已在各自的行业摸爬滚打了一些岁月,但王老师依旧让我们高山仰止,我们只好勉励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李竹荣老师不知道从何时起,被大家私底下称之为灭绝师太。她绝对是统计的行家里手,说话干脆利落,布置作业从不心慈手软。我猜想,她灭绝师太的称呼很可能就来源于此。由于现在我自己经常在看统计数据,也许是用到的统计知识相对多一些,我对李老师的印象依然深刻,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仍时不时翻阅她当时让我们抄在书本上的笔记。
金雪涛老师的教导我自己至今仍记忆犹新。金老师个头不高,讲课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如打开浩瀚的书海。她不仅担任我们的课任老师,同时还上着北方交大的研究生。我的毕业论文就是金老师指导的。我在自己的论文中大胆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她对此赞赏有加,反复修改,要求我务必要参加论文答辩。我依稀记得当时正处“非典”期间,老师明确要求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不多。我答应得好好的,但却没有经受住部分同学的劝说。他们“挂科”较多,如果不参加论文答辩,很可能就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当金老师看到参加论文答辩的名单里没有我时,一个电话就打到了我们宿舍楼下的IC电话上。金老师跟我说了很多很多,而我要履行对同学的承诺,只好闷着头不敢吱声,通话将近四十分钟,金老师最终没有说动我。金老师是我大学期间最为愧对的老师,但她的话语,她的关怀,她的爱才惜才之心,至今都深深地感动着我,感染着我。
大学期间碰到的老师有很多。老师们不仅将专业知识无条件地传授给我们,还以他们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做着我们的榜样。至今我们身上的一些优点,就连兢兢业业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实际上都是他们精神的传承。师恩十分深重,也十分厚重,让我不敢懈怠。我深恐负了他们的深情,只能勇敢地前行,至今不曾有过丝毫地停歇。
大学于我之美好,暖在邂逅。我有幸认识了我们324的兄弟。有来自湖南的刘建平,来自陕西的常国栋,来自内蒙的刘小军,来自湖北的何伟和刘奕华。由认识本宿舍到他宿舍,由认识孙哲、仵刚、高严亭到认识陈景景、陈芙蓉和李旻,可以说,本专业的八十名同学,当时我都能毫不犹豫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不过,当时我比较自卑,话语不多,至今仍有很多同学不曾记得他们大学生活中曾经有过我。说到这,有一件事需要纠正一下。刘奕华的奕应该是四个火的燚,但写错有写错的好,奕是光明的意思,借着纠正奕字的机会,祝愿同学们前途一片光明,前程似锦,生活似画,神采奕奕,熠熠生辉。
第一次朦胧并勇敢地约了班上的女生。大一刚开始时班里男生和女生互相都不怎么打招呼,但依然有勇敢之士,更有不怕事大、煽风点火、不断怂恿之人。何伟可能就是当中之一。忽然有一天,何伟对我说:“咱们班某个女生宿舍里住着六个女生,分别都是谁谁谁。你敢打电话约有一个叫陈锦锦的出来不?如果你敢,我就佩服你”。我虽然自卑但却从来不信邪,对何伟说:“有什么不敢的,你可说话要算数!”。何伟点点头。于是,我一把抓起电话就拨到了陈锦锦她们的宿舍。恰巧陈锦锦刚好在宿舍,她很给面子。见到她之后,我非常紧张,一边不断的用脚掌抓地,一边浑身上下在不断地冒着冷汗,有些哆嗦着问好并简单地说了几句就铩羽而归,但无论如何,总算是堵住了何伟的嘴。不过,回想起整个过程觉得非常地滑稽,有点类似于英语老师戏说的,一个人走过去跟老外打招呼,刚说了一个“Hello”,别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紧接着就是一个“Byebye”,转身扭头就走。当时的自己真是非常的青涩,非常的好笑,不过也非常的勇敢。
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互欣赏并成为好友。行政管理专业的王安伟就是其中之一。王安伟是辽宁抚顺人氏,学业非常优秀。因我们经常在图书馆学习,久而久之,便成为相交甚深的朋友。我们经常交流所学专业的困惑,经常谈及自己对人情世故的看法,经常畅想毕业之后的生活。在反复沟通、交流中,我们相互促进,相互进益。毕业之后,他去安徽工作,地点好像是离黄山不远。后来,由于QQ号码和手机遗失,我至今没有他的消息。只记得毕业时,他抄了一首汪国真的《死去的生》给我:
再精致的鸟笼
也是鸟笼
笼中鸟的生活
简直是一种死去的生
伤肝伤肺
怎比得了伤心
肌痛肤痛
怎比得了心痛
那样一种悠闲
仿佛是流亡的总统
看似轻松
实是沉重
没完没了的辛酸
常常是袭上心头的内容
至于我抄了什么给他,现在我已经记不起来。如果有谁知道他的消息,希望也能够告诉我,方便我跟他联系,一起回味大学同行的时光。
不经意间收获陌生人简单话语的感动。当时家庭条件不好,在南方吃米长大的,如果在学校里也吃米饭过生活,我的生活费就会不够,没办法,我经常吃馒头。尤其是中餐和晚餐,我一般都要吃三个馒头。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我往往都是要三个馒头和一小份菜,默默地躲到一个角落,因为买不起,菜不够吃,可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是我自己吃不起,我生怕同学们看到我。有一次,菜已经吃完了,还剩下一个多馒头没有咽进肚中,我低着头自己使劲地嚼着。不巧,一个中年男人,猜想应该是一位老师,坐到了我的正对面。他个头很高,一下子就看到了我的空碗和剩馍(北方人将馒头称之为馍),自尊心让我即刻窘得满脸通红。“没菜了吗?我这有卡,你去窗口打吧”,他脸含微笑和蔼地对我说。我一时不知所措,仓皇中礼貌地说了声“谢谢,我已经吃好了”之后,便匆匆跑出了食堂,急急地找到一无人处,狠狠地喘了一大口气。当时那颗心真是很脆弱,总想保守着自己那卑微的自尊心,实际上就是一颗玻璃心,用一张薄薄的很易燃且很透明的纸张包裹着,总想把它掩藏住,但却总暴露在大众的眼睛里。然而,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的关心,在让我感到尴尬之余,又让我觉着感动、幸福和幸运,一直清晰地温暖着我,直至如今,将到永久。
转眼之间,从大学毕业已经多年,但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还没有做,心中仍有亏欠。思前想后,觉着亏欠自己的老师,亏欠自己的同学,亏欠自己的朋友,他们恩情深重,我不能忘,也不能负。写下这些文字,算是对大学的一些回忆,也算是对大家的一种交待,表明我没有忘记他们,始终心怀感恩,记着他们的好。
因为有缘,大学四年有他们陪我一起同行;因缘际会,大家在全国各地进行着自己的事业。无论何时,我们都是祖国脉动的因子,都在努力奏响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和谐序曲和乐章。行文至此,我想高声地对大家说:“大学四年,有你真好!有大家真好!一幕一幕,点滴如泉,汨汨而动,温暖着我,支撑着我,激励着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