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魂牵西兴屯(散文)

作者:牟瑞霞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501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451篇,  月稿:560
对于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地的人,或者是偶尓(比如求学,打工)离开过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我心中对于出生地的那份思念,那份眷恋,那种望眼欲穿,那种朝朝暮暮,魂牵梦萦的滋味!

  六十年来沉重钻心的乡愁常常使我彻夜难眠!

  我异常思念那个神奇的地方,异常思念那个被父母常挂在嘴边又回不去的美丽地方。

  异常好奇,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山村的山水孕育了我,孕育了不缺胳膊不缺腿,聪明伶俐又赏心悦目的女孩!

  自从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跟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我的根源我的血脉是从那里流淌出来的地方。

  我便对那个地方一往情深,念念不忘,刻骨铭心到寝食难安的地步。

  我发誓要回去找他,无论我离开他多久多远。都难忘记养育我的那片土地——西兴屯!都难忘记哺育我的那条母亲河——逊河!我要沿着我血腋流淌的方向找到他。从此后,想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便成了我心中的梦想,更成了我努力实现的理想。

  在梦里,翻越千山万水,离出生地竟那么的近,近到一闭上眼睛就能触摸到他,感觉到他,拥抱到他。

  我能嗅到来自他身上的气息!我能感受到来自他怀抱里的温度。

  然而我却在回去的路上,一直走一直走,这一走便走了六十年。一个甲子啊,人生又能有几个甲子呢?

  我对爸爸妈妈描绘的西兴屯心驰神往,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围绕着小山村的是一望无际、黑如煤粉,酥软肥沃的土地散发着草根和泥土的芬芳。

  最让人心动的是,绕着小山村还有一条风光旖旎,富饶美丽,金光闪闪的大河一一逊河(逊别拉河)。单从“逊”意为奶浆之意,便可猜测到逊河是一条鱼资源,植被资源,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生命河,它养育了两岸多少子民和生灵,滋润了多少流域内肥沃的土地,使土地黑的流油,松软的如女人的胸脯!

  这条浩荡的大河不仅仅如此,它还怀有诗和远方。它从发源地小兴安岭南麓一路奔涌279公里,最终和国际接轨汇入黑龙江。

  它四季分明,五光十色,气象万千。而且性格有张有驰,有动有静。既有春季冲破冰封束缚的万马奔腾,又有夏季的温柔清凉浪花朵朵,秋季里的滟滟缠绵随波逐流,更有冬季的安详纯美岁月静好。

  善解人意的逊河为了弥补日夜流淌给两岸居民带来的不便,冬天里为两岸的人们提供了另外一副辽阔不羁的模样。

  两岸的人们赶着马爬犁,牛爬犁可以任意奔驰在坚硬如铁的冰面上,犹如行驶在高速上一样拉风,走亲访友,运送物资,拉烧柴方便快捷,爽的可以说是不要不要的。

  眺望着闪着金光流向远方的大河,多么令人神往啊!

  目光拉回到眼前,被切割成几何图形的田野,种植着大豆,玉米,小麦,葵花等农作物。田间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垄,每根垄笔直笔直得有几公里长,一个好把式一天不休息才能铲一根垄,这就是黑龙江特有的千里沃野。

  离西兴屯越来越近了,一阵阵大豆、玉米清香的气味在空气中流淌弥漫,大豆和玉米的绿叶在阳光下反谢出翡翠般的光泽,晃得人眼花。

  空气中弥漫着逊河那特有的鱼腥气味,湿润而清新。

  微风拂来,玉米的叶子发出沙沙的碰撞声,那是彼此拥抱鼓励的最美妙的无弦之乐。

  再有十来天就要割小麦了,遍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像刘海一样低垂着。

  这些金色的麦田点缀在绿波荡漾的大豆玉米田中,犹如一块碧绿的地毯上金色的图案,绿洲上的沙海。驰骋在这块肥美的土地上,心旷神怡,如醉如痴!

  车子继续在平坦陌生的道路上行驶,两侧绿油油的玉米田缓慢地从车窗前滑过,再迅速地分成两排被我们抛在身后,而前方又是一片连绵不绝,一望无际的玉米田。

  此刻正是暑热难耐的上午,黄澄澄的太阳像燃烧的火球,始终在我们头顶的碧蓝色天空中缓缓移动。

  高高的玉米挂满红缨,挡住了视线,我们仿佛走进了一条永无尽头的时空隧道。一片片墨绿色的大豆田,从远处铺展开来,仿佛是欢迎我回家的父老乡亲,又像是在列队致敬的仪仗队。

  此时车里正播放着《伊犁河,我心中的歌》,悠扬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的诉说,加速催化着我的乡愁,让我情难自控!

  伊犁河伊犁河/你用乳汁哺育了我/每当唱起草原牧歌/心中充满往日欢乐/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永远难忘母亲的河/世世代代奔流不息/永远是我心中的歌/啊伊犁河/啊伊犁河/伊犁河伊犁河/你的美丽牵动着我/每当拨起我的琴弦/心中荡漾你的清波/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永远难忘故乡的河/滔滔不尽源远流长/永远是我心中的歌/啊伊犁河/啊伊犁河…………

  这条父老乡亲们走过无数遍的路,今天我沿着这条路回来了。

  然而令我纳闷的是走了几十公里的路竟看不见一个人,我脑海里鸡犬相闻的乡村愿景竟没有看见。

  原来播种、趟地、铲地、除草等田间管理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非常高,农忙时间也就二十多天,剩下的是自由自在的农闲时光,农民们真正实现了时间自由。

  现在正是秋收前少有的休闲时光,在城里买了楼的人们正在城里逍遥自在呢!所以看不到人。

  我的眼睛热切地越过眼前油绿肥沃的农田,思绪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我飞过田野飞过远处的白桦林。

  中午时分,车子驶过了一大片玉米田。又驶过了几乎被玉米淹没的西兴屯的村牌,我的心激动的狂跳不止,看着波浪似的伸向村子去的玉米田,和隐隐约约闪烁在玉米丛中蓝色彩钢瓦的屋顶……

  我激动的语无伦次,啊!到了,终于见到你了一一我的出生地,我的故乡!

  随即心中又滑过一丝茫然,不知故乡是否还记得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在这里出生,短暂到蹒跚学步,便长久地离开,虽不拥有西兴屯的户口,却是西兴屯原居民的我呢!

  越接近西兴屯,我的眼睛越湿润,最后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

  在泪眼婆娑中我看见一大群斗志昂扬的年轻人,冒着暴风雪艰难地行走在一大片荒凉的灌木丛生的草甸子上,我看见一大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肩扛背拉在创造一个神话,在创造一段历史。

  他们是从部队转业到此开垦北大荒的荒一代。也是终结战争迎来和平美好新中国的一代军人。

  他们将唤醒这片沉睡千百万年的荒草地,让他蜕变成千万公顷沃野,流淌着黑色油光的土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成为祖国的商品粮基地一一一天下粮仓。

  我看见年轻英俊的爸爸向我走来。彼时,大地测量专业的爸爸刚刚完成中国地形图的绘制工作。积极报名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工作,他戴着大红花从黑龙江省农业厅奔赴逊克军马场,以专业干部身份支援开垦军马场的筹备工作。

  1961年10月爸爸成为三分场十连建连的第一批元老!

  我看见王金山、杨启明、张生仁、韦立邦、武谢、王纮森、郑正兰、胡盛辉、向玉山、田忠山、雷行善、秦国忠……许许多多叔叔阿姨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我走来!

  当时参加建设十连的职工,大多来自八五三农场和扎兰屯军马场的转业官兵。

  他们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具备无坚不摧的钢铁意志!

  十连的第一任领导班子:连长王金山,指导员杨启明,副连长张生仁,副指导员王纮森。田忠山任机务队长,伍谢任技术员,爸爸任会计。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叔叔阿姨的履历吧!

  王金山,1922年7月生,河北省高阳县人。1945年10月入伍,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连长等职。参加了鲁西南战役、千里挺进大別山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8年4月转业到853农场,任分场副场长。1960年参加创建黑河垦区第一农场,先后任分场副场长、生产队长、林建科副科长等职。对祖国忠诚。

  杨启明,山东人,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枪林弹雨中多次立功!对祖国忠诚。

  王纮森,1932年8月生人,1948年参加革命,参加了解放战争,参加过抗美援朝,1958年选送八一农垦大学读书,是八一农垦大学的第一届学生。1962年八一农大毕业后调入逊克军马场,任技术员,生产股长、二分场党委书记等职。对祖国忠诚。

  伍谢,1935年4月广东生人。1948年3月年仅13入伍,历任交通员、通信员、班长等职。参加过无数战役。1958年4月转业到856农场,1958年进入八一农垦大学学习,是八一农垦大学的第一届学生。1962年8月调入逊克军马场,先后任技术员、政治指导员等职务。是逊克军马场最年青的干部。对祖国忠诚。

  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人,怀揣着纯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无限的忠诚。他们任劳任怨,党指挥到那里就冲到那里,组织上让干什么二话不说,从不讲条件待遇拔腿丢下老婆孩子就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看看王金山的工作经历便可知道,他在853农场己是副场长,到了新组建的逊克军马场,高职低配,只任了一个连队的连长,竟一点怨言都没有。

  而且工作环境极其艰苦,面对的是一片荒草甸子,比宁古塔还往北的苦寒之地。野狼成群,野猪熊瞎子出没。夏天蚊虫叮咬,小咬,刨奔,瞎蒙铺天盖地往人身上扑。没有房子,伐倒树木搭起马架子铺上干草行李一放就是家,隆冬数九挖地窨子。没有井,冬天刨逊河的冰吃。除了没有鬼子的围追堵截跟当年的抗联没有什么区别。爸爸和叔叔们在一无所有的艰苦条件下,带领全连职工白手起家,一手抓开荒,一手抓生活。硬是在短短的四个月开垦出良田四万多亩。

  如今,站在这片生机盎然洒满了前辈们热血和汗水的黑土地上。我思绪万千,激情澎湃。当时开发十连的叔叔阿姨们如今存世的也只有90岁的爸爸了。

  我常常思考,这是一群具有什么信念,具有什么品格的伟大的人们啊!他们硬是在这片苦寒之地上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历史,填补了空白。

  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建起了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农场,支援了国家建设,保障了国家的根基,张扬了国家的威风,挺直了国家的脊粱!

  直到我读了《致信加西亚》这本经典名著才找到答案!

  这便是,他们的身上普遍地具有一种精神,一种对国家忠诚,有着顽强意志的执行力,行动力,果敢意志坚定,赤胆忠心的罗文精神。

  那是发生在美西战争期间的一个传奇感人的故事。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与古巴反抗军领袖加西亚取得联系,他写好一封给加西亚的信的,想尽快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对抗西班牙。

  可是加西亚将军隐藏在古巴神秘的崇山峻岭间,美国方面无人见过他更不知道他具体的隐藏地点。

  那么总统麦金莱的信将如何送到加西亚的手上?谁又能通过西班牙的层层封锁,历尽艰难险阻完成这个看起来根本完不成的任务呢!

  因此,有人向总统推荐了罗文:“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是他。”

  罗文不负总统的厚望,只身徒步,历尽凶险,三个星期后果然把信交到了加西亚将军的手里,并带回了加西亚将军同意合作的回信。最终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抛开罗文寻找加西亚将军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万险,惊心动魄的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不表。

  单单从罗文接受任务时的态度来看伟大的罗文精神。

  当麦西莱总统把信交给罗文时,罗文接过信,把信放在油低袋里,打封,放在胸口藏好!按照常规,接受任务方一定会问:他在哪里?

  但罗文接到任务后,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什么也没问,而是立即踏上了寻找加西亚的征途。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历经千辛万苦,突破层层封锁,九死一生最终成功地将信交给了加西亚,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主动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罗文中尉的行动充分展示了这些品质。这就是伟大的罗文精神!

  罗文精神也是一种伟大的军人精神,是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精神!

  我们再来看看王金山、杨启明、张生仁、王纮森、郑正兰、韦立邦、伍谢、等叔叔阿姨们,他又拥有怎样的人生信念,怎样的高尚情怀。

  当时他们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枪林弹雨中荣誉加身,集体转业到八五三农场,扎兰屯军马场,四方山军马场积极投身祖国的农垦建设。

  在调入逊克军马场之前,他们在原单位己取得了事业上的成果,而且工作环境也相对好转起来,大多走上了领导岗位,老婆孩子也安定下来。本来可以躺在功劳薄上,稳步升迁。

  但他们接到筹建逊克军马场的任务时,二话不说,扛起简单的行李直接奔赴艰苦的工作岗位。而且从过去的领导直接降到士兵,普通职工,任劳任怨的干了一辈子。

  他们大多数是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受过伤,抗美援朝渡过江的功臣,为国家的兴亡流过血流过汗,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普遍,没有人发牢骚,闹情绪,耍大牌,倚仗自己是战斗英雄,伸手向组织要待遇。这种事情如果放在今天的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