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薪火相传守望烟台教育40年(散文)

作者:太行飞剑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52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8888篇,  月稿:11890
1985年的初秋,我背着行囊踏上烟台市芝罘区的土地,那时的我还是一名刚从大型央企调动到教育战线的青年教师。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为两鬓斑白的老者,而脚下的这片土地,也从一座滨海小城蜕变为教育强区。回首往昔,烟台市教育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深深镌刻着时代的光影与奋斗的足迹。

  初到烟台,我任教于一所中专——坐落在烟台芝罘区宁海路的第二轻工业学校。教室里是陈旧的木制课桌,教师们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守护着教育的火种。我常与学生探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课题,却苦于资料匮乏,只能手抄报纸上的政策解读。尽管条件艰苦,烟台人对教育的重视已初见端倪。烟台市教育部门经常表彰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每逢教师节,学生们会采来野花放在讲台上,那质朴的尊师之情,成为我坚守初心的动力。

  进入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涌动,教育改革破茧成蝶。1990年,学校开始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当我第一次用投影仪示经济学曲线图时,学生们的眼睛里绽放出惊叹的目光,让我至今难忘。 

  2000年后,“素质教育”成为关键词。首先是芝罘中学、工人子女小学率先试点课程改革,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我曾带领学生走访乡镇企业,调研区域经济结构,那些实地考察的报告后来成为省级教研案例。更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启动校舍改造工程,原先的旧学校被明亮的教学楼取代,图书馆、实验室从无到有,教育硬件水平大幅提升。这段时间,我的学校升格为烟台职业学院,实现了烟台职业教育的新跨越,为烟台成为制造业的新型城市贡献了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浪潮席卷,烟台教育迎来质的飞跃。2018年,区教体局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构建“三动推进、四维联合、五导督行”的芝罘模式。作为老教师,我参加了“微能力点课堂应用”培训,将大数据分析融入经济学教学。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虚拟仿真软件模拟市场供需变化,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 

  更让我惊叹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线上教研平台汇聚了全国名师课程,偏远学校的教师也能通过直播参与研讨;线下学科基地定期举办跨校联合备课,我曾与青年教师们围绕“双循环经济格局”设计项目式学习方案,这些经验后来被纳入省级课题研究。至2022年,芝罘区教师招聘中研究生占比近97%,高层次人才的加入让教研团队焕发新生机。 

  2023年教师节“旗帜·初心”主题活动上,区委书记李良提出“五育并举、特色办学”的新目标,退休老教师与青年骨干同台受奖的场景令人动容。我培养的学生中,有人成为乡村振兴规划师,有人创办社会企业,他们的多元发展印证了芝罘教育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 更让我自豪的是教育公平的深化。政府投入10亿元新建8所学校,南部、西部新区的孩子们不必再跨区求学。每当我路过康和新城中学的现代化校舍,总会想起四十年前那间漏雨的教室——这不仅是建筑的变迁,更是教育情怀的传承。 

  四十年回望,我不禁思考,教育何以改变了一座城。作为经济学教师,我常以“人力资本理论”解释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意义,而芝罘区的实践恰是最生动的注脚。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滋养。关工委组织的“五老宣讲团”走进校园,将胶东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军民小学发起师德承诺书,祥发小学开展“红歌传唱”,让德育从口号变为行动。这些润物无声的努力,塑造了芝罘人“崇文尚德、敢为人先”的精神底色。 

  初心不改,薪火相传。

  四十年间,我从青涩的“小张老师”变成学生口中的“张老”,而芝罘教育的故事仍在续写。2024年,区教体局启动高层次人才招聘,134个岗位吸引数千青年才俊竞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重塑课堂形态……站在退休的门槛上,我满怀信心:这片土地上,永远会有新的教育人接过火把,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