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

作者:惠敏   发表于:
浏览:58次    字数:1367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

  《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陈太丘与友/期行

  ⑥君与家君/期日中

  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

  俄而雪骤

  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人名

  下车引之

  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

  委 :丢下

  去:离开

  ②下车引之

  引:拉

  之 :代词,他

  ③ 乃至

  乃: 才

  ④ 则是无信

  则 :就

  《咏雪》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

  ② 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

  ③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欣然 :高兴地

  似:像

  ④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 :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

  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 :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答: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答: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粗野蛮横,十分无礼,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知错就改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正直不阿。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答:(1)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2)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诗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 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â)乎

  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1.字词解释:

  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

  君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

  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

  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

  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

  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2.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

  饭: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于

  2.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 :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

  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

  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 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

  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 :恳切

  仁:仁德

  2.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

  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志

  志于学(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志向)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三十而立(表修饰)

  4.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不亦乐乎(快乐 )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句子停顿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关键字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俭以养德(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3)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

  (5)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岁月)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告诫儿子的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8.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9.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

  (4)一狼洞其中( 打洞 )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D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8.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D )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敌人)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向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

  C.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

  D.止增笑耳(只) 止有剩骨(只)

  9.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D )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0.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 其一/犬坐于前 。

  (2)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1.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B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

  12.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13.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4分)

  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4.“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

  答: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5.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答:(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2)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6.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7.“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

  答: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18.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答: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19.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 劝喻性和讽谏性。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4.《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必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穿井得一人》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道理: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五、《杞人忧天》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一)寓意: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二)启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习题: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倒塌,坠落 )

  ②果(果然,果真)

  ③只使(即使)

  ④四虚(四方)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期末复习大盘点

  七年级上册

  01

  【最容易读错的字】

  应和 贮蓄 澄清 粗犷 莅临

  吝啬 狭隘 羞怯 霎时 刹那

  确凿 倜傥 热忱 酷热 恍惚

  怂恿 称职 钦差 女娲 庇护

  咄咄逼人 拈轻怕重

  参差不齐 怪诞不经 随声附和

  02

  【最容易写错的字】

  烘托 娇媚 矫健 静谧 诀别

  荫蔽 云霄 奥秘 殉职 安详

  虐待 禁锢 余晖 应聘 缥缈

  雕像 蓬勃 绿茵茵 翻来覆去

  波光粼粼 人声鼎沸 截然不同

  花团锦簇 精益求精 哄堂大笑

  惊慌失措 大相径庭 神采奕奕

  骇人听闻 杞人忧天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岐王宅里寻常见

  回乐烽前沙似雪

  自古逢秋悲寂寥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阑卧听风吹雨

  03

  【最需掌握的语文知识】

  一、修辞手法

  1.比喻:能区分本体和喻体;能区分明喻、暗喻、借喻;能写出生动的比喻句。(注意:带“像”的未必是比喻句)

  2.比拟:能判断拟人、拟物;能写出生动的比拟句。

  二、词性与词类

  1.了解、判断名词(包括人、物、时间、方位名词);

  2.了解、判断动词(包括能愿动词、趋向动词);

  3.了解、判断形容词。

  4.了解、判断数词和量词;

  5.了解、判断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6.同义词与反义词;

  7.褒义词与贬义词;

  三、敬辞和谦辞

  1.敬辞类:令、慧、垂、赐、高、贤、奉、贵、大……

  2.谦辞类:家、舍、小、愚、拙、敝、见……

  04

  【最需背诵的诗文】

  一、现代诗文:

  《春》最后三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法》第二段、《纪念白求恩》最后一段、《天上的街市》

  二、古代诗文: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论语》十二章、《诫子书》

  05

  【最需掌握的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止有剩骨

  其人舍然大喜

  身亡所寄

  二、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传不习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狼不敢前

  一狼洞其中

  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闻之于宋君

  三、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太丘舍去;一狼径去

  可以为师矣

  饭疏食,饮水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国人道之

  亦不能有所中伤

  四、特殊句式

  白雪纷纷何所似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投以骨

  场主积薪其中

  奈地坏何?

  六、重要实词

  东临碣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军可夺帅也

  博学而笃志

  险躁则不能治性

  七、重要虚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

  相委而去 眈眈相向

  而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博学而笃志

  以

  ①投以骨

  ②以刀劈狼首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之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久之

  ③又数刀毙之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⑤得一人之使

  盖以诱敌

  06

  【最需阅读的名著】

  《朝花夕拾》(鲁迅)

  《西游记》(吴承恩)

  07

  【最需要训练的作文】

  1.记事作文; 2.写人作文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初中学习

    查看更多初中学习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