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之光的革新者
一
初见他时,好像在哪里见过。个子不高,也不够帅气,甚至说话还有些羞赧,尤其是那身有点污渍的浅灰色夹克式工作服,我更加感到:他就是个平凡而普通的铁路供电职工。
然而,当我和他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了解到他这一路走来所做的点点滴滴,以及那曾获得的一个个耀眼的荣誉时,我无法淡定下来,竟毫不犹豫地决定为他写点什么。
他就是曹军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宝鸡供电段检测车间的接触网工。一位全路乃至全国的技术能手,一位陕西省杰出的能工巧匠,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刚刚跨进50岁门槛的曹军明,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懵懂青年,到行业内声名远扬的技术大师,他所走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二
1996年8月,年仅21岁的曹军明从郑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踏上了他的“供电”征途。
从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被复杂的供电设备和眼花缭乱的技术图纸所困扰,一时竟不知道如何去做。但从小就生长在农村贫困家庭的他,不怕吃苦、敢于挑战不服输劲头,让他暗暗下定决心:“干最好、争第一、勤琢磨、好钻研”。
他所在的工区,是宝(鸡)天(水)线最艰苦的小站之一元龙站,传授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师傅,是一位技术精、勤钻研的复员军人,叫许河清。多年的军营生活,使许师傅即便转到铁路多年,也依然保持着雷厉风行、自律好胜的军人气质。这给他走好人生第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天,他紧紧跟在师傅身后,不错过任何一个实践操作的机会,不管是师傅的示范,还是跟着师傅去做,他都默默地把各种要领记在心里。只要是不懂的地方,他就像小学生一样,刨根问底,弄懂弄通为止。
夜晚,别人都在休息放松,他却独自坐在宿舍里,与一本本厚重的《接触网安全作业规程》《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及相关专业书籍为伴,认真看,默默记,仔细品,反复练,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攻克,一个难点接着一个难点钻研。有的问题实在解答不了的,就查阅各种资料,甚至打电话给学校的老师请教。
为了尽快掌握技术,早日独当一面,他主动要求参与各种检修作业,不管任务有多艰巨,环境有多恶劣,他都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
元龙车站,地处崇山峻岭之间,每到冬天,渭河岸边,如一道寒流涌动的进风口,让站区气温常常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别说外出高空作业,就是从站台上走个来回,也会冻得瑟瑟发抖。可是,为了接触网设备的稳定运行,他和师傅们就像一群随时待命的战士,只要一遇到设备隐患,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迅速处理。
一次,天空阴沉,山风呼啸,站区仿佛凝固成一个寒冷的冰窖。他跟师傅正在工区讨论如何模拟演练故障排除程序。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后,值班员告知他们:“西头设备出了故障”。他和师傅立刻背上工具包,飞速跑向现场,并以最快的速度爬上接触网杆。他一手抓紧承力索,一手握紧测试表,跟着师傅快速查找故障原因。寒风在耳边呼啸,双手被冻得通红,重力的作用,让他没坚持几分钟就力不能支。可他一看师傅那神情自如、忙而不乱的样子,一下子就鼓足了勇气。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全神贯注地配合师傅完成着每一道处理故障的工序。数据在师傅地测试下一一呈现,隐患在不断地调整中逐个排除,直到一个小时过去,故障终于排除,他才忍着浑身的疼痛和师傅下了接触网杆,拖着麻木的双腿回到工区。此时,虽然浑身被冻得透凉,心里确实热乎乎的。
除了在实际操作中积极学习外,曹军明还利用一切休息时间提升自己。他找来一些废旧钢线材料,模仿实际工作中的场景,反复进行技能训练。那些弹性极强的废旧钢线,在他反复尝试了各种操作方法之后,如面团似的弯曲自如,绑扎轻松。
就这样,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曹军明的学习资料、绘画图纸以及学习笔记,叠放在一起竟达3米之厚。昔日看到技术图纸和参考资料就发蒙的新工,凭借着一股子拼劲和钻劲,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三
随着工作经验的日益丰富,曹军明逐渐发现传统维修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维修成本,还对供电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这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难题。
2006年初,曹军明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他被抽调到西(安)宝(鸡)线卧龙寺区段,参加提速改造施工,负责现场的测量验收工作。当时,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按照传统的验收程序:测试一处,调整一处。可这样一来,作业效率低不说,根本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对此,曹军仔就像一只嗅觉灵敏的雄鹰,仔细观察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反复寻找提高作业效率的最佳方案。在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和思考后,大胆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案:提前测量设备参数,并根据测量数据分析计算,确定每处设备的调整量。这样,干活时只需按照计算好的数据进行“对号”调整,就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办法使施工任务也提前了10天完成。
那一刻,曹军明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他技术革新的信心和决心。
隧道内悬挂点处的承力索悬吊滑轮槽检修,一直都有固定的程序:看看槽距涂涂油,紧紧螺丝刷刷漆。可在曹军明检修中,却敏锐地发现原有的滑轮槽间距太小,滑轮槽也不够深,极易导致承力索与悬吊滑轮槽磨损严重,时间久了,很可能造成承力索断股,给设备带来极大隐患。对此,他又琢磨和研究起来,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改用大槽径悬吊滑轮的建议,并将滑轮边缘的内角倒成圆角。消除了长期危及设备正常运营的安全隐患,为铁路供电安全提供了保障。
接触网断线事故抢修,是供电系统的大事,分秒必争,来不得半点迟缓。但每次抢修,弹性极强的接头线很难快速安装到接头线夹中,费时又费力,稍有错位,线夹就会脱槽,引发二次事故。为此,曹军明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一天,他休假回家,一进门就推开厨房的推拉门准备做饭。可就在推拉门滑动的那一刻,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丝灵光。心想,如果将这一原理用到接头线夹安装上,岂不解决了线夹脱槽的问题?他立马兴奋起来,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赶紧回到客厅,拿出纸和笔,一边画图纸,一边思考,并对着推拉门反复实验,多次修改,终于拿出了“接头线夹安装平推法”的方案。第二天,他又马不停蹄地回到工区实际演练,果然省力又实用。至此,一直困扰现场十几年的接头线夹脱槽难题终得解决。
正是凭着这种“干最好、争第一、勤琢磨、好钻研”的革新精神,曹军明成为工区乃至车间当之无愧的技术达人,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007年下半年,他带着工区20余名工友的期望,参加了西安铁路局首届职业技能竞赛,获接触网工技能比赛第二名,并荣获“局技术能手”称号。2008年,他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随后,他又带着全段1000多名职工的期望,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接触网工技术决赛第四名,并荣获“全路技术能手”称号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曹军明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是他对铁路供电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
四
曹军明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推动铁路供电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013年初,宝鸡供电段“接触网技能大师工作室”创立,曹军明作为核心人物,扛起了引领团队、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给年轻职工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他亲自编撰了22期业务辅导资料和8个技能培训微视频,完成了接触网工应知应会等12种教材、6个题库的编写修订工作。更重要的是设计、建设了12处接触网工练兵场。在每次培训中,他都手把手指导年轻职工进行实操训练,并再三鼓励年轻职工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随时为大家答疑解惑。
一天晚上,已经学到凌晨时分的他实在困得不行,便收拾一下准备睡觉,可还没等他躺下,就接到一名年轻职工的电话,说是学习中碰到一个难题,本想着第二天打电话请教,可就是睡不着,脑海里一直闪现那个难题。于是,冒昧地拨通了老师的电话。
一听这话,曹军明立马来了精神,刚刚的睡意瞬间跑得无影无踪。他赶紧坐起身,拿起手机,一五一十地解答了这名职工的难题,并再三表扬他勤奋好学,使这名年轻职工感动地连连道谢。
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团队成员在竞赛中屡获佳绩。曾先后有3人荣获全路竞赛第1名、第2名、第4名的好成绩;所带的徒弟有1人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3人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4人获得火车头奖章、5人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这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曹军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果,为铁路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如今,已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的逐光之梦,他依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引领着他的队员们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离开曹军明的时候,他一再告诉我: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接触网工,能为铁路供电系统尽最大的努力做点贡献,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什么可值得宣传的。可我想,正是这种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和他一路走来的追光足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铁路职工的责任和担当,看到了铁路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0二五年三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