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曲靖降温,很冷,向着取暖器,读着李修文写的《观世音》这篇长散文,7748个字。我很喜欢,一定也不觉得长,读过很多遍,尤其是在心情以及气温偏低的时候。
李修文老师以“我”在场的形式写过很多普通人,他们的沟沟坎坎、生生死死、喜怒哀乐,其命运多变让人猝不及防,然悲痛化成的黑暗里总有一丝光芒,让人充满了希望。他同情民众,书写人民,揭示众生的阴暗不是他的目的,展示众生的善才是他写文的根本所在。
《观世音》写了两个人,毫不相干的两个普通人老秦和小伙子,然因为人生令人绝望的悲让彼此有了联系,这就是始终贯穿于全文的“道具”——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每每读完,我那薄凉的心顿时升起一丝温度,渐渐暖和起来,仿佛沐浴在冬日里的暖阳里。
一篇散文有如此的力量,读一次撞击心底一次。原来作者关注的正是我们关注的,正是我们身边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亦或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正在让我们困惑的,无法排解的,特别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原来,李修文的散文是有心的,心的营养地就是人世间,心的营养源就是平民众生。
我作为一名写作者,深为李修文散文爆发出的思想力量撼动,同样沉醉于他作品的美学力量。是的,我特别喜爱李修文散文写法,散文叙事,散文语言。打开文本,不忍掩卷。
他的散文,读完给我一新的感觉,发觉与以往的散文不一样啊,不是形散神不散吗?怎么读下来都不散呢,人物描写场景描写故事情节伏笔细节活生生呢。也许,很多人有着疑问。其实,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形式这种东西,诸如我读过他的《每次醒来,你都不在》《女演员》《我欲逢场作戏人》《堆雪人》等散文,我便读出,他在开辟散文的另类写作。我知道他首先是写小说的,后来创作剧本去了。在人间烟火味里滚打摸爬几年后,他再次回归传统文学,他将小说创作的特点、剧本创作的特点融进散文创作里,像讲故事一样创作散文。他的散文里“我”的作用巨大,有真实的我,有想象中的我,但这个我并非虚假,而是符合情节的真实的我,主观色彩浓郁的我,现世与想象相融。正因为这样写,文变得好读了起来,好懂了起来,引人了起来。一段时间,我很少读散文。是的,现在,散文的同质化很严重了,写来写去给人感觉似曾相识。
这正是我喜欢读李修文散文的原因之一吧。
先来一一说些细的。
一、高超润稔的叙事技巧,充满了小说似的节奏感和曲折感。
1.善用环境制造需要的氛围,适合主题的氛围,画龙点睛。
譬如《观世音》第一段定调,全文到底是一个什么情感氛围呢?读了第一段,已了然。
“雨是从天亮之前下起来的,一开始,雨水们只是零敲碎打,而后,伴随着不时的雷声,渐渐就狂暴了起来……店招被风吹落,掉在了一辆自行车的后座上;旅馆所在的破败长街上,好几个婴儿都被雷声雨声所惊醒,扯开嗓子哇哇大哭了起来。在雨中,所有的人,就这么熬到了黎明时分。”文脉一目了然,后文多处都处于急风暴雨中,闪电光里,一切无处可藏,包括人性。这雨水仿佛人间烟火里悲痛的泪水,总也流不完。
2.给文章加难。作品写浅了不行,没有深度的文打动不了人心,得往难处写。
第三四五段,写到老秦丢失儿子了,人间灾难,尤其是人一生的三大难被老秦给撞上了。随之男主人公患癌,痛苦的伤口上面撒了盐。还有比这更痛的么?更苦难的么?
后来,老秦走了,红梅宾馆403房间的故事没完,观世意菩萨还未发挥作用嘛。于是,第二个主要人物小伙子登场了。故事就有了难度。这就是小说创作的笔法。
3.矛盾的心反复纠结,绝望中抱有希望,希望破灭再次绝望。
儿子丢失了,找,撒尽钱财托人找,找不到,亲自找,找不着。一次次失望,终于变成了绝望。听同样丢失孩子的人说求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会带来好运。老秦这样做了,依然找不着,再次绝望。终于,痛苦中的老秦像疯了一样,“冲到窗子前,抱起菩萨像,不由分说地砸在地上,刹那间,菩萨像便四分五裂了。”砸碎了,从悲痛中醒来,老秦又去求一尊。其实,在他的怀抱里,观世音菩萨瓷像已经换过好几尊了。
4.善用转场,像音乐过门(我不认为是闲笔),我们知道,音乐中过门又称间奏,是连贯两段主题的旋律。
《观世音》其实是两大部分:一是用三千五百多个字,第一个人物老秦;二是小伙子住进来了,第二个人物上。与小伙子有关的也就三千来字。中间部分,老秦离开,小伙子出场,这里的写作需要功夫。作者仅用了近三百字的过门,但文章读起来没有突兀的感觉:换了几个住户,其实是缓冲阶段。妥妥帖帖过门,让读者的心得以平复,缓和。
作者这样写的:“老秦已经走了好几天了。”“四○三的房客却没有断:先是来了几个骗子……而后住进一对中年夫妻……再往后,住进了一个小伙子,终日里将房门紧闭。”第二个人物小伙子出现了。毫不相干的两个悲情男人因为宾馆403房间而有了联系,人物自然地嫁接了起来。
5.细节丰满,画面感强。
精致言简意赅的陈述,细致细腻的细节。仅用一小段(大慨两百来字)讲明老秦失魂落魄的缘由(陈述),同样仅用一段(也是两三百字)简明扼要交代二号人物小伙子要自杀的缘由。余下,都是细节。除却这些和过门处,都是细节。
细节是作品的生命线。由于大量的细节刻画,仿佛布置了生动栩栩如生的场景,于是,文字活了起来,给我的感觉,仿佛我不在外面读文章,而是在文章里的同行,不知不觉中,已是文中人,与文里人共命运,共呼吸,共疼痛,共悲喜,共生死,共挣扎,共同在黑暗里寻求光亮,共同在风雨交加的漫漫长夜里等候黎明。
即使回忆,李修文也不是交代,不陈述,而是用细节展现画面:“当我踏出四○三的房门,我却又分明看见了老秦,他似乎刚刚给我讲完四川内江那个曾经和他同病相怜的人:‘你猜他后来怎么样了?’又一次,在灰暗的灯光下,老秦的眼睛里遍布着血丝与狂热,甚至得意地笑了起来。”其实,细节就是画面。画面感强文就好读。什么是画面?画面藏在细节中,像电影镜头闪过。《观世音》全文几乎都是画面。譬如:“大概是三点钟的样子,倾盆似的骤雨再度横空出世,击打着旅馆的屋顶,听上去,就像是满山的乱石崩塌飞裂,一堆一堆,一座一座,轰鸣着奔向了山下的溪涧。”又如“我几乎是战栗着拉开了房门,而四○三的房门又是虚掩着,我一脚将门踹开,冲进去,哪里知道,眼前并没有老秦,却只有那个终日里闭门不出的小伙子……怀抱着一尊破碎的观世音菩萨瓷像,正在不要命地哭泣。”
6.“观世音菩萨瓷像”这个道具就是一条线,在文里的戏剧化效果始终充满全文。这条线,像串珠子一样,把全文串起来了。
二、语言美。
隽秀优美别致的语言,柔美意境美不胜收,没有一句多余,没有一词多余,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比喻都有它独特的意义;耳目一新的的修辞,很美,富有意味;活生生的丰富的内容,饱满的思想。他总在描摹、总在打比方、总在联想、总不忘通感手法。隐晦难懂的句子、隐晦难懂的句意没有。短句多,长句少,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韵律感,富于感染,富于视角感受,有很强的美学表现力冲击力,直通心底。譬如“那些隐约的火焰就像一块块烫红的烙铁,被举起,被按下,被牢牢钉在了密不透风的雨幕上。”再如“每一回都只会看见他好似当初的老秦一般,坐在窗前的凳子上,将双脚跷起,高高地放在窗台上,纹丝不动,一语不发,就像是被石化了。”等等,诗意般的叙事美轮美奂,意味无穷。
三、人物形象个性饱满丰富。
也许有人说,这不是讲散文么?怎么说起人物塑造呢?是的,读了李修文的散文,我知道人物塑造在他的散文里是可能的。老秦的人物塑造、小伙子的人物塑造,都非常恰好地烘托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人物虚实结合相融。实处:在场散文,我在场,我的眼见,我的感悟;虚处:我在暗处,或想象情节但是真实体验,始终是写人物经历的升华与体悟的升华。于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立起来了。
四、用匍匐的姿态书写人和生命。
散文里的我也是普通的,没有高出主人公多少。并没有低看,更没有高高在上,恰好是众生一员,像文里的老秦小伙子一样。
老秦、小伙子,无疑是天涯路上断肠人,仅为众生苦难的点滴。并非到处是岁月静好,有诗与远方,还有为生计艰难地坚持,在各色苦难中煎熬等待。他点赞坚韧的生命,他怜悯普通人艰难生活。惟有用匍匐的姿态书写人和生命,才能体悟感同身受社会中的各种压抑人的氛围、环境与现象,让人读来感触至深。
文极富哲思,深刻剖析人物命运,揭示人间苦难真相,众生生存状况本真,皆有痛苦与绝望。文旨在拯救,救赎,充满了悲悯情怀。
结尾的升华,尽在于此:“观世音菩萨,到底还是大慈大悲啊!”
读完才知道,哪来的观世音?观世音无非是他文章里的道具而已。挽救苍生,拯救众生苦难,观世音在自己心中,善良的心、善良的举动才是观世音,总是在救人的老秦才是观世音。
度己亦度人,老秦自己与自己和解了,自己才是自己的观世音。他虽然没有能拯救自己的儿子,但是拯救了别人的儿子。
读者,归根到底被作者带上了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