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漫话青城(散文)

作者:周宏伟   发表于:
浏览:28次    字数:174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前洲,古名“前舟”,亦称“青城”。

  既说“青城”,就不能不说“青城中学”。本地人不一定知道“青城”的来历,却一定知道,前洲中学的前身为“青城中学”。始建于抗战初期的“青城中学”,由前洲知名人士唐怡斋、唐风曾发起筹办,郁秉刚、郁秉坚兄弟鼎力资助。我老婆的爷爷唐光弟,曾是“青城中学”的校董。北七房的著名教育家华衹文,曾是“青城中学”的校长。著名数学家许莼舫、工程院士陈德仁,曾在“青城中学”教过书。这里走出了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农业专家顾中其等。中国作家协会的周国忠先生也是前洲人,在当地做过“父母官”,笔名“青城”,创作了许多很有影响力的作品。

  我年轻时曾与几位老师一起,参与了“前洲镇志”文史部分的编纂工作,故知道了不少前洲的人文典故。

  据史籍记载,前洲地区在唐代以前本属大川,为古芙蓉湖湖区。诗人陆龟蒙、皮日休曾在这里乘舟载酒入震泽(太湖),穿松陵(吴江),抵杭越。明宣德年间,江南巡抚周忱筑溧阳东坝以挡上水,开黄田诸港以泄下水,围偃、塞湖、造田,境内东部称杨家圩。据说圩内当时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称“不麦之田”。前洲锦绣园内有个文史馆,里面的介绍,称前洲当年是一个“大水到来白茫茫,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地方。冯其庸学术馆的老馆长冯有责,讲起前洲的过去,常说圩田里“三年收一熟,糠虾搭搭粥”,从来是吃不饱饭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被称为“华夏第一县”的无锡县,前洲的经济总量多年排名第一。乡镇企业十分发达,随着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前洲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古老的“青城”再次焕发青春。近年前洲的变化,亮点颇多。惠山城铁,工业集聚区,大拆迁后必然发生大变化。据说朝阳、天鹏、金桥食品市场将搬至前洲,更会带来足够的人气。可惜的是,镇区建设相较于其他地方动作不大。锦绣园、市民广场、前洲大剧院经过修缮和改造,增色了许多,但五洲国际的商业氛围和人气略显不足。前洲中心小学、前洲实验幼儿园以及移至镇东的前洲中学,倒是显得生机盎然。

  记忆里与“青城”相关的两件事:“中国好人”冯军老师,过去曾组织“前洲镇青城写作协会”,他真诚地邀请我参加,并热心指导我的写作。冯军老师退休后自费出版《江南文化报》,还捐献了三十多万元成立“帮贫济困文学基金”。前洲中学的余剑英老师,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担任前洲老年大学校长,发起并组织了“前洲街道青城快乐志愿团”,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年近七十却充满活力,被前洲人亲切地称为雨晨姐姐。

  过去的“青城”,人文气息浓郁。当今的前洲,儒雅之风依存。我曾经漫步在锦绣园中的银湖飞瀑和荷荡花径之间,去菊香花屋品味文史馆藏的前世今生;也经常到艺术馆里观赏书画展览,去体会冯其庸先生的艺术人生;黄昏时牵着孙子、孙女的手,去市民广场遛狗,看一大堆老头老太太中那几个年轻小阿姨,在激越的曲调里跳着赏心悦目的广场舞;顺便也活动一下老胳膊老腿,在回家路上,跟在小孩子的屁股后面跑……

  临近退休了,几个同辈老友,可怜我半生拼搏的老腰,不再勉强我坐着打麻将。叫我早上起来跟他们学打太极拳,我暗想这帮家伙肯定想乘机乱了辈分,让我叫他们师傅。我才不上当呢,推说过几年吧,等满了60岁才学打拳。厂房拆迁后去了苏北,一时在前洲没了休闲娱乐之处,于是把租出去商铺收了回来,改成茶室、歌厅和书房。做为一名资深“文青",年轻时的文学之梦从没湮灭,正好有个清静安逸地方看看书,写写文章。文友们经常来这里聚会,说应该给书房取个名,一想,既在前洲,不妨就叫“青城书屋”如何?古色古香自带书卷气的名字,一定能获得文友们的赞赏。

  自从有了“青城书屋”,便聚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文友。一起看书,一同写作,去年一年竟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可爱的华老师提议创建“且敬岁月”公众号,发表前洲文友的习作,其中好的作品推荐给“惠山文心"和其他媒体。惠山作协的符主席大力支持,“惠山文心”的张老师倾力指导,《惠山新闻》副刊的郜主编和《江南影视》的丁教授,经常来“青城书屋”给文友们免费讲座。文友们高涨的创作热情,被作协的胡秘书长称为“惠山文学,前洲现象”。

  人常言,润物细无声,“青城”遗风就如那丝丝春雨,唤醒了我们的文学之梦。能重温旧梦,重拾心中所爱,幸甚!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