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明,雨后初霁。苏堤白堤,桃红柳绿。西湖迎来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西湖的春天,是从颜色开始的。在杭州住久了,体会更深。尤其是几场春雨一下,哗啦啦西湖边上的梅花、玉兰、梨花、桃花、紫罗兰竞相开放。赶集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真可谓繁华似锦。
迎来送往,西湖最美的颜色,不是红花而是绿叶。西湖的绿真是千姿百态,有嫩绿、淡绿、墨绿、浅绿、深绿。广玉兰、松柏呈现的是墨绿。香樟树、桂花树、柳叶张开的是嫩绿。四月,西湖的绿,正席卷着整个春天。
潋滟湖光绿正肥。
苏堤十里柳丝垂。
轻便燕子低低舞,
小巧莺儿恰恰啼。
花似锦,酒成池。
对花对酒两相宜。
水边莫话长安事,
且请卿卿吃蛤蜊。
这是南宋末期词人汪元量的一阕词《鹧鸪天•潋滟湖光绿正肥》,词中描写的正是是苏堤春晓的四月美景,当然与美景相伴的还有词人淡淡的哀愁,这是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致。我们不必理会。
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词就是因为这个“肥”字,西湖的绿之美,除了用“肥”字美化,还真难找到第二个字。看来,这位汪元量先生也是那个时代李清照女士的粉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西湖的树木得天独厚,西湖的“绿”,一年四季都有水分滋润。只是四月尤为厚爱而已。
二
癸卯闰二月十七,上午九点,珠海文友小陈来电话,说到杭州了。入住延安路346号的逸扉酒店。我说:知道。知道。从凤起路地铁站C三出口就到了。小陈是我2006年在珠海工作时的认识的文友,屈指算来已经十七年了。我说,我在苏堤等你。
家人常问我,为什么亲戚朋友来了,总喜欢去苏堤,是不是苏堤有故事?
今天的天气真好。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春风将薄薄的青雾撩开,那浓浓的西湖绿全部呈现眼前。我对朋友说,你的运气真好,你遇见了最美的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3千米,堤宽平均36米,由南往北,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这六座桥依次是: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
沿堤两旁栽植杨柳、碧桃、玉兰、樱花、芙蓉、桂花、紫藤等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漫步堤上,令人心旷神怡。春风徐来,桃红柳绿,莺啼鹊鸣,报道春来早,故有“苏堤春晓”之美誉。
我们从苏堤南麓步行,一路荡悠到北麓,两边鲜嫩的柳条,婀娜多姿;盛开的桃花,妖娆迷眼。
苏堤有名,不仅仅是其有美景,还在于它承载着关于苏东坡的故事。
北宋熙宁四年至七年(公元1071—1074),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便悉心研究西湖水利,协助知州陈襄修治六井,为此东坡先生写了《钱塘六井记》。那时的他看到葑草蔓合占湖面十分之二三。时隔十六年,北宋元祐四年,苏轼再来杭州当官,当了知州,这次当的是杭州一把手。看到西湖水葑积,已堙塞过半,便决意疏浚西湖,两次上奏朝廷,陈述疏浚的理由,指出西湖“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乞开杭州西湖状》),并提出具体方案建议,获得批准。
可是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于何处呢?
史载,有一天苏轼带上随从沿湖察看,先上北山栖霞岭,后准备渡船到南屏净寺去看看,在西泠渡口正想上船之时,忽听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听到此渔歌,苏东坡心中一阵高兴: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
修筑一条湖中长堤,既解决了葑泥的堆放,又方便了南北两岸的交通。岂不是一举两得?
苏东坡要浚湖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其时正是饥荒之后,城内外百姓闻讯而来,苏东坡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百姓更加踊跃报名参与,自夏至秋,先后约有二十万民工参加疏浚,除葑草,挖淤泥,开掘葑田二十五万余丈,把挖出来的大量葑泥筑成了一条联通南山和北山,横贯湖面的长堤,将一湖界分为里湖和外湖两部分,堤上造六桥,既通里外两湖,又方便游船往来,正如明代诗人王瀛在《苏公堤》诗中所说:“十里平分湖里外,六桥联跨岸东西。”真美啊!
长堤落成之时,苏东坡喜不自禁,特赋诗一首志庆。诗云:
我在钱塘拓湖渌,
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
北山始与南山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
老葑席卷苍云空。
他的后任知州林希为纪念其治理西湖的功绩,将他所筑之堤称为“苏公堤”,当地百姓更是在堤上建祠奉祀。
整治后的西湖旧貌换新颜,美如仙境。每当政事稍有闲暇,苏轼总要邀请友人到湖中游览,面对晴雨不同,变幻莫测的山水风光,心中欣喜溢于言表,题诗赞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首诗最贴切地道出了西湖的秀丽与神韵,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相知与喜爱,此诗一出,人相传诵,西湖,于是又多了一个美名:西子湖。
三
平堤绕碧想前贤,
太守风流接踵传。
在郡只争六百日,
救荒湖水注千年。
这是清朝乾隆时期浙江海宁诗人许承祖,赞美苏堤的创建和组织者大诗人苏轼的诗。
在宋朝为官一任的地方官,任期只能是三年。所以诗人赞美苏轼以只争朝夕六百日奋斗之精神,让美丽的西湖千年不变。
苏堤之美,除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厚重,苏堤的自然之美,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致说来,西湖之美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清丽与灵秀;二是淡远与空蒙。这也是西湖美两个基本特征。前者桃红柳绿,山清水秀,展现西湖之妖娆妩媚;后者含藏淡远,空蒙妙奇,这是西湖神韵意境之美。
苏堤之美,跃入眼帘的首先就是清丽与灵秀。苏堤南起南屏山,毗邻花港观鱼;北边是栖霞岭,紧接曲院风荷,一湖碧波荡漾,十里长堤横卧,连起南北两山树色,界分里外两湖,又有六座拱桥沟通两半湖水,六桥几乎等距离分布于堤上,使平如掌面的长堤如波浪般起伏有序,恰似飘逸的绿色玉带,让西湖之美既连成一体又增加层次。
“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桥名,更使苏堤平添浪漫色彩与人文气息。
四
正午阳光时分,不知不觉中,我和小陈荡悠到了“苏堤春晓”景点。
苏堤春晓,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之首。开始于南宋时期,历经演变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皇帝钦点御题四字,并建碑筑亭于望山桥南而定型。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乾隆题写诗文,刻于御碑背面。诗云:
通守钱塘记大苏,
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胜,
肯让夷光擅此湖。
前面叙述中,我们知道,苏轼曾先后任杭州通判和知州,知州在清朝时期官名已经改成太守,大苏指苏东坡。乾隆此年正当不惑之年,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能用一个“大”字,冠名苏东坡,可见苏轼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诗中的“夷光”指西施。西施,子姓,施氏,本名施夷光。后人称西子。因为苏东坡写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所以乾隆才说:是苏东坡让西施独占了西湖之美。
乾隆此四句诗,确实通俗易懂,既肯定了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又夸赞了他的美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微风吹拂,荡起一湖春水,桥影摇曳,花飞絮落;莺莺燕燕,唤醒一堤春色,十里湖光,如诗如画。
苏堤春晓,以春的使者的清丽与灵秀,迎候着来自各方的游人,如约而至的游人,又以他们的欢声与笑语,向人们传递春到西湖的喜讯。
静碧轩窗聊寄傲,
软红尘土竟忘归。
晴光雨色西湖美,
花红绿肥醉煞人。
今日西湖,更胜往昔西湖。今日苏堤,更加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