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那些远去的年味(散文)

作者:半生清欢   发表于:
浏览:15次    字数:346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傍晚时分,出门扔垃圾,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男孩正在爷爷的陪同下放烟花棒,“啪啪啪”,一个个烟花弹冲向夜空,闪着光,夜空也在一亮一暗中有了光彩,孩子开心地笑着叫着,爷爷笑呵呵地看着孩子,一脸慈爱。我看着一阵恍惚,那远去的年味在淡淡的硫磺味中渐渐清晰起来……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我记忆中的年味是从“掸尘”开始的。我们无锡这边有这样的风俗,年前要掸檐尘,也就是大扫除。一般定在农历十二月十七、十八,视为吉日,于是就有了“十七、十八,越掸越发”的说法。

  父亲会提前几天找一根长竹竿,拿一把稻草秆,用细绳紧紧地绑在竿子一头,用剪刀稍加修剪,一把掸帚就成了。到了掸尘的日子,一大早母亲的大嗓门就炸响了:“都起床啦,今天不能睡懒觉,每个人起来大扫除了。快点快点!今天好好掸掸尘,来年我家发发发。”大家赶忙嬉笑着起床,匆匆洗漱,扒拉两口就开始了。最先上场的是父亲,他头上盖块毛巾,以防灰尘弄得满身满脸,然后开始掸,积攒了一年的灰尘很多,角角落落到处都是蛛网,有的已经破了,在风中飘荡;有的还是完整的,蜘蛛正在悠哉悠哉地等美食上门呢,没成想很快梦想破灭。一只只大大小小的蜘蛛随着掸落的蛛网在地上乱窜,引得我们阵阵惊叫。父亲见怪不怪,淡定地掸着,很快掸好:“好了,我上班了,剩下的活交给你们了。”撂下一句就匆匆走了。接下来老妈给我们分工,玻璃难擦,窗台高有危险,所以这个活老妈干,我和姐姐负责整理擦拭桌椅,小妹扫地。整理那张堂前的长台是个重头活,里面的抽屉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我要把它们一一清理出来,没用的扔掉,一类的放在一起,把里面的灰尘擦掉,常常要花很多时间,做做没有耐心了,想不干时,转头看看母亲,一脚踩凳子上,一脚踩在窗台上,正探着身子费力擦拭,不知是干活累的,还是冷风吹的,脸红红的,几绺头发脸前飞舞,不时沾到嘴上,也顾不得擦,吹一下继续干。姐姐担心母亲,一只手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角……心里一阵悸动,大家都在努力,我可不能拖后腿。于是继续埋头干…….中午简单下点面条后继续,母亲擦好玻璃后就去拆洗被褥。这样的忙碌一直要持续到三点多。经过一家人的齐心协力,家变得干净整洁,被褥飘着肥皂和阳光的香气。看着焕然一新的家,觉得年味正在渐渐走来,心里有一种暖暖的期盼……

  接下来弥漫年味的当属蒸年糕了。糯米、籼米按一定比例配好,这决定了粉的软糯口感,在我眼里这是个技术活,当然有父亲完成。淘洗沥水,然后天不亮他就到加工厂去排队做粉。粉扛回来后母亲会小心地拿出早已擦拭干净的匾,把粉轻轻倒进去,那份小心翼翼如同面对的是个粉嫩嫩的婴儿,然后柔柔地将粉均匀地铺开,那米粉独特的气息伴着阳光汇成了年味。

  一切就绪,村巷上就热闹开了,大家商议好,今晚哪几家蒸,明晚哪几家。这蒸年糕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很多人通力合作,所以轮到的人家都是要去帮忙。我村上的年生阿叔个头不高,一米七出头,但壮实能干,蒸年糕经验丰富,一般都有他指挥调度并且把关。早早吃过晚饭,大人们就有条不紊忙开了,灶膛烧火的,上蒸的,撒粉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好玩,在其间嬉笑追逐,大人怕磕碰着,就会嚷:“都到外面玩去,一会好了喊你们吃年糕。”于是孩子们一哄而散,出门撒欢了。也有几个不肯走,贴着父母脚跟跟前跟后,生怕错过什么。等灶间热气腾腾如仙境时,有男高音喊:“出笼了,起!”力气大的端着桶快速来到堂上,在靠墙的边上早已摆好了擦拭得干干净净的实木门,很是结实。将桶倒扣,蒸好的粉团就出来了,白白胖胖,腾腾的香气挠得心发痒,好想上去啃一口。当然这只能想,暗暗咽下几口唾沫。我是知道的,这个时候很神圣,不能轻举妄动,也不能多嘴多舌,这是大人在家里千叮咛万嘱咐过的。关键时刻到了,年生阿叔上场。他只穿一件薄薄的衣服,衣袖高高挽起,拿起一块浸了冷水的棉布包裹住右手,然后开始去揉压粉团,动作有力,频率很快。不一会将棉布取下过一下凉水,缠上继续按压。渐渐的,粉团变得粘性十足,也光滑了许多。年生阿叔边按边拉,不断地按扁拉长,最终粉团变成了宽约十公分,长约二米的长条状。年生阿叔停下来,擦一把汗,拿出一根棉线,然后开始绕着一拉,一块年糕就做好啦!流畅丝滑,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很有艺术感。但此刻最吸引人的是那软软糯糯的香甜年糕,外面疯玩的早得到讯息,一股脑挤进来围成一圈,个个眼巴巴地瞧着。年生阿叔呵呵一笑,把第一块弧形的糕头放一边,那是不能动的,好像是敬献给祖宗的。拿起另一块长方形的,把它用棉线分割成若干小块,分我们每人一块。放进嘴里细细嚼着,又香又甜,觉得世上美味不过如此。心急的两口就没了,吸着鼻涕,眼巴巴看着,大人忙道:“好啦,别占着地,出去玩一会,等下一笼。”于是又一哄而散飞出门去。我可是不去的,因为接下来的可好看了,只见大人把做好的年糕小心地搬到另一张放桌上,让它们稍微晾凉,然后拿一根筷子,蘸上红料,开始点红点,雪白的年糕加上红艳艳的圆点,像打扮的新娘子,煞是好看。我羡慕得紧,但是得我家的年糕蒸好了,这个神圣又美好的工作才能轮到我来做。开心地点完红点,我姐妹三个还会趁大人不注意互相在眉心也点个红点,感觉老臭美了。

  一家蒸好了,又开始了下一家,灶间早就装不下这腾腾热气啦,里外都是雾腾腾的,加上糕团的香气,大家忙碌穿梭的身影,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唯美又温馨。辛苦了一年,终于可以做点美食填填空落落的胃!民以食为天,在那贫瘠的年代,食物最抚凡人心。

  蒸年糕的大工程完成了,接下来各家就开始自个忙碌开了。炒花生、向日葵瓜子的,做馒头、团子的,还有个别条件好的还会做炒米糖糕……家家户户好像铆足了劲似的,一改平时的抠抠搜搜,把积攒了一年的“家私”都用出来了。年味就在这些香香脆脆里,甜甜糯糯中越滚越大……

  当然最浓最浓的年味一定藏在大年夜。父母一大早就忙开了,主要是准备年夜饭。割一大块肥瘦相间的肉,一部分用来烧浓油赤酱的红烧肉,另一部分剁成肉馅,包一盆百叶包,做一碗肉酿面筋,这样,就有了过年典型的三碗年菜。鱼也是必不可少的,多买几条,红烧,分两碗,一碗年夜饭时吃,一碗得留着,寓意年年有余。有时父母也会买只鸡,寓意“吉”,放点萝卜豆腐煮上满满的一锅……我们小的也不闲着,帮着父母跑跑腿,买买东西,再次收拾一下屋子,还有就是贴春联。那两扇门的油漆有点脱落,父母太忙没时间重新油漆,就用春联遮遮丑啦,贴上去后顿感增添了许多喜庆。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那时没有手机,没有低头族。大家都是吃着饭聊着家常,嘻嘻哈哈无比热闹。饭桌上父母也不忘叮嘱我们:过了年就大一岁了,要懂事,还有说话要注意,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我母亲最夸张,不知哪里学来的,饭后竟然拿干净的厕纸擦我们的嘴,我们抗议,但母亲说她母亲过年时就是这么做的,这样即便说了什么不当的话,就当放屁不会怪罪,真令人哭笑不得!

  吃饱喝足,父母继续收拾忙碌,我们却可以尽情撒欢了。看巷子上的男孩玩甩炮,“啪啪啪”的,令人紧张又兴奋。有调皮的还会专门往我们脚下扔,吓得蹦跳着逃开。烟花并不多见,一条村子也只有一两家条件好的会买上几个,大家都围过去看,那绚丽七彩的烟花啊,迷了多少人的眼啊!看得不过瘾,我们又跑到村口的桥上去看,那时高楼不多,都是平房或二层楼房,所以站在桥上看四周,视野很开阔,远处的烟花陆陆续续冲向天空,炸开,如梦如幻,像开在夜空中的朵朵花儿,真美啊!烟火把年味变得活色生香了许多。看够了回家,父母要守岁,我们也嚷着要一起守。可是十点多就个个困得头像鸡啄米了。这时外面的爆竹声也此起彼伏响起,父亲说这是在放关门炮仗,放好就可以关门睡觉了,明一大早还要放开门炮仗。我们虽困意十足,但听着声声爆竹,打心里觉得过年真有意思!

  光阴似箭,一晃而过。年,年年过,却总感觉年味渐渐远去,越来越淡,再也找不回小时候的感觉。也许岁月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容颜,还有心境。我们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童。那个时候,小小心房只要有一点甜一点笑就能填得满满的。那个时候,过年是充实快乐的,像一个个慢镜头,每一个细节都看得真真的,可以慢慢咀嚼,滋味绵长;而现在过年,像快镜头,还没看清楚,来不及品味,或是本就没心境体味,就一闪而过了……但今年,我希望年味浓一些,再浓一些。就让最浓的年味藏在那一声声爆竹之中吧,压抑太久的人们需要一场惊天动地!让浓浓的硫磺味将阴霾驱散。爆竹声中一岁除,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降临。愿除去一切的不美好,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