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与电饭锅有关的往事(散文)

作者:张海峰   发表于:
浏览:20次    字数:282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儿子工作后,家里三个人的饭变成了两个人的饭,大电饭锅也换成了小电饭锅。此前一直用着的“三角”牌电饭锅再也派不上用场了。我没有将它扔掉,也没有送给那个收废品的老头,而是将放在了厨房的储藏间置物架上。每次打开储藏间取东西,总会第一眼看到搁置了很长时间的电饭锅。看到它,就会想起去年走了的父亲。

  这个“三角牌”电饭锅是父亲单位发的福利,当时母亲舍不得用,将它送了我。

  其实父亲除了送给我这个“三角”牌电饭锅外,还送了一个“半球”牌电炒锅。“半球”牌电炒锅由于我使用不当烧坏了,就随手将扔了,最后只留下了这个“三角”牌电饭锅。屈指细算,从一九九三年从老家带来的这个电饭锅”到现在,已整整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几乎赶上了我的工作时间。

  管这个称得上老古董的“三角”牌电饭锅虽不经常使用。但蒸包子,花卷,馒头之类时还偶尔用用,再就是家里来人了,小饭锅有些小了,就拿它解燃眉之急。由于长时间蒸煮,电饭锅表面有些发黄,表面还掉了漆,但丝毫不影响它良好的使用性能。

  父亲送我电饭锅电炒锅,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情,我也压根不想接受这个沉重的礼物。因为当时家中除过我和弟弟尚未成家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已成家。父亲完全可以把电饭锅或电炒锅送给当时暂住在一个院子里的二哥一家,也可以留给尚未成家的弟弟将来使用。但父母没有这样做,我想,他们觉得我长期在外,以后也是在异地成家立业,他们能给我实在太少,就将这两样福利留给了我。父母执意给我,我也不好拒绝,只好收下了。

  在我返程临走之时,父亲将电饭锅和电炒锅替我捆好,并亲自送到车站,直到发车之时才转身出了车站。

  在我们兄弟姐妹中,除过居在银川的姐姐外,剩下的就数我离父母最远,父母想弥补我常不在他们身边而留下的某些亏欠,才做出这样的举措。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当时的工作单位科委科协是穷单位,是县政府下属的一个最没存在感的单位。外面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个单位。

  作为单位的领导,父亲主要职责是宣传推广科普知识,那些科普读物大多是纸质光滑而又精美插图画报。有时分发不完,父亲就带回来一些,让我和弟弟妹妹们看看。己读初中小学的我们,写完作业经常翻看这些读物,杂志画报内容都是些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的知识,我们对这些科普读物毫无感兴趣,就拿画报背面包书皮使用,用科普画报包的书皮光滑漂亮,远比那些用牛皮纸包的书皮好看得多。常常引得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私下纷纷索要。每到此时,我只给予我关系好的同学分一两张,其他同学都是一概拒绝。如果同学缠着非要,我只好以“下次一定给你!”来圆谎,实际上,我的“下一次一定给你”大多是空头支票。一次也没兑现过。

  父亲从乡镇调到县城,担任这个单位的领导后,就没听说过发什么福利。我倒是觉得是好强的父亲托人从外面买回来送我的。父亲怕我不要,就借是单位发的福利好让我收下。时至今日,我仍觉得这是父亲特意掏钱送给我的礼物。我本应珍惜爱护,遗憾的是我却将另一件礼物给损坏丢弃了。

  九三年,我清晰地记得我家情况刚刚好转。二哥参加工作并成家,大妹参加工作后便嫁人了,我也是参加工作后的第七年才成了家。而忍辱负重一辈子的父亲也是在我成家后不久便办了退休手续。

  父亲由于参加工作迟,工龄短,退休工资也不高,刚刚够他和母亲的家庭生活开销,同时还要资助大哥两个孩子上学费用。

  八七去省城上学那年,是我家最困难的日子,一家十口人仅靠父亲不到两千元的工资维持,包产到户让全家肚子不再挨饿,但缺衣少穿仍然困扰着整个家庭。

  准备去省城上学的我没什么像样的衣服,父亲就在县城的商店里为我买了一身衣服,尽管穿上去不怎么合身,但还能将就着穿。我知道父亲从没买过衣服,我们的衣服都是父亲拿来的布票棉票后由母亲去供销社扯布做的。往往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弟弟妹妹穿,从小到我去上学前一直都这样延续着,传承着。

  八七年去省城上学的那年九月,家里还发生一件事,就是母亲辛辛苦苦喂大的一头肥猪因为瘟疫死了,本来指望把它卖了,给我准备些上学用的东西,结果猪得瘟疫死了,所有的计划都泡了汤,结果什么也没买,父亲只为我买了身不合身的衣服,被褥还是半新半旧,连个像样的鞋都没买。听说父亲气得好长时间没回家,家里的窟窿太大了,他当时忍受不了一大家子靠他不到千元的工资养活的窘迫生活。粮食永远是春借秋还,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即便我考上学,父亲也没表现出多大的惊喜。在父亲看来,家里能出去一个是一个,总比待在家里守着二亩薄田强。

  上学临走的前一天,父亲才赶了回来。骑自行车把我从乡下老家送到县城去省城的车上,就回家了。十六七岁的我,体会不了父亲肩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说不出一句安慰父亲的话,只是透过汽车车䇱呆呆地望着父亲那高大而有些身躯随着自行车消失在我的视野中。

  后来有了家,有了孩子,才体会到父亲当时所肩负的责任有多大,多重。拿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十口人,肩上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学校毕业进了工厂,有了工资。本想着把工资交给父母,让父母过几天花儿子钱的舒坦的日子。但父母坚决不要,却让我好好保存着,等成家时用,钱给他们存不住,大手大脚地花完了,到我成家时帮不上忙,那就拖累了我。无论我怎么解释,父母还是坚持己见。

  父母还劝我,找一个有工作媳妇,成家了负担小,我听从了父母的建议,也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有了自己的小家,回老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少了,逢年过节回去,父母很是高兴,拿出自己不舍得吃的东西,不停地催我们尝尝,还不忘瞅瞅自己的城里儿媳,摸摸抱抱从没抱过的孙子,一种心满意足的神情溢于言表。临走之时还让带这带那,生怕遗漏了。我知道,都是自己一家回来的次数太少,才让父母这样依依不舍。

  去年父亲身体不好,我回去陪伴父亲两个多月,患老年病呆症的父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一会把我让做他三儿,一会又把我当做他四儿。我看他这样,便将妻子和儿叫回了老家,见了父亲最后一面。令我不解的是,父亲竟然还能认得自己久不见面的儿媳和孙子,这是我没想到的。父亲在见过自己的儿媳和孩子不长时间,就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父亲临走时唯一牵挂的是没有将弟弟的两个儿子供到读大学和高中,这也是他的遗憾。父亲的遗憾与母亲临走时未能抱上孙子的遗憾如出一辙。老人的心是相通的,永远不为自己着想,而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就如送我电饭锅一样,永远想着子女能过好日子,唯独没想着自己。

  母亲走了十六年,父亲也在前年走了,而放置在我家贮藏间的电饭锅成了记忆,成了我回首往事的一个念想。虽然电饭锅现在被先进智能的电脑煲所代替,但我仍然喜欢使用老式电饭锅,不仅仅因为我对它有怀旧情结,更是因为我对电饭锅有种始终无法割舍思亲元素左右着我。为了能将这个念想延续下去,我打算将这个“三角”牌电饭锅永远保留下去,也将一直使用这些年来各种活动送的大大小小的电饭锅,直到我生命终结停止使用那天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