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凡尘里的烟火气(散文外一篇)

作者:料青山   发表于:
浏览:22次    字数:390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周末,我和糖糖又开始一周一次的超市大采购。

  恰好超市大促销,很多商品都打折,我们乘机打算囤一些日用品。这两年迷上了囤洗护用品,每次遇上超市打折扣的时候都喜欢买各种洗发水、沐浴露、洗手液等等,可能女性天生就对这些香香的用品没有抵抗力。首先选择了儿童洗发水、沐浴露,这几年给糖糖买的还是儿童专用的洗护用品,她就像我小时候一样超级宝贝那头长发,为了养好她的长发我也尽量买适合孩子的洗发水。我自己长大后,不知道是不是各种压力太大,头发掉得厉害,从小时候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变成了现在少得可怜的齐肩发,总是担心自己成为秃头少女。恰好看到一款常用牌子的生姜洗发水也搞促销活动,就毫不犹豫拿了一瓶,虽然家中的洗发水还有很多。但是女人嘛,就是这样,在囤东西这方面无师自通。

  结账的时候,果然因为买得太多而头痛,幸好超市服务员送了一个帆布购物袋,满满一袋的洗护用品,再加两袋其他用品,我背了一个,手上提了两个,步履蹒跚地走出了超市。我感觉这时候的自己就像小时候看的电影《乌龙院》里释小龙三人从烤鸡店吃得肚子鼓鼓,腆着肚子走在大街上一样。只不过他们三是吃饱后的满足感,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像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中年妇女。生活的担子压在身上,孩子、家庭,各种琐事就像是一堆柴把我们烟熏成如今的模样,甘之如饴是说不出口的,能说的只是责任、成长而已。

  回到家,天已经黑了。幸运地是路上遇上了一个大学生,看到我提着东西蹲在路边主动上前帮我提了两大包,我觉得南京这座城市让我感觉最温暖的一个地方就是年轻人的善意,而这些年轻人之所以愿意来到这里留在这里就是因为教育。我这几年真真切切觉得教育非常重要是在与家人的相处中体会出来的。上学真的不仅仅是扫盲而已,而是从思想、性格等各个方面对人的一种洗礼,让人变得不再愚昧和不可理喻。

  我打开灯,收拾着满屋子的凌乱。糖糖在旁边捣乱,把水果切盘拿出来的时候把水漏出来,洒得到处都是,本是急性子的我瞬间奔溃,我刚大喊一声,糖糖立马反应过来自己闯祸了,我立刻意识到自己太凶了,马上拥抱着她,告诉她“没事儿,妈妈来收拾”,但是心里的“乱”却像一只蜘蛛以心为原点向四处散发出来,把自己狠狠地包裹住。我拿起手机,写了一通诉说自己的不满。

  吃了晚饭后,我们休息了一会儿,便计划着去洗刷。我和糖糖开心拆着新的沐浴露、洗发水,虽然旧的还没用完,但就是迫不及待想要用新的。我反反复复找我的生姜洗发水,想要试一试效果,却怎么也找不到,急得我拿出小票一个一个对过去,没有,没有,没有。我望着手中的樱花洗发水陷入了沉思,我明明急得自己把那瓶生姜洗发水放进购物车里,为什么就消失了呢?我思考了一分钟发现是无解的,只得暂停这无用的质问,先去给糖糖洗头。

  我俩照例聊天,聊歌曲、聊故事,什么都聊。

  糖糖问我,“妈妈,如果我做错了事,你会打我,骂我吗?”

  我以为她还在思考把水果汁洒在地板上的事,就回答她“当然不会呀!妈妈有的时候也没有做好,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妈妈也在学着当一个好妈妈。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自己,在你出生之前我也不是一个妈妈。”

  糖糖狡黠地说:“妈妈,你那瓶生姜洗发水是被我放回去的,你不要骂我呀。”

  我俩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在我们的笑声中,她告诉我“我以为那两瓶洗发水是一样的”。

  我瞬间明白了她的意思,樱花洗发水的瓶身是朵朵粉色的樱花图案,她最喜欢这种花朵的设计,在她看来这瓶洗发水好漂亮呀,所以趁我不注意就把我选择的生姜洗发水放回去,又拿了一瓶樱花洗发水。但是她却不知道,樱花洗发水是针对干性发质,而我的是油性发质。这个美丽的误会就在我们的坦诚中一笑而过了。

  我思考了很多,只觉得很欣慰。欣慰在于糖糖敢于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我,欣慰在于自己没有粗暴地处理这件事,欣慰在于自己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很开心。

  是呀,生活是苦的,也是甜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在世俗烟火中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二、最是那一碗香辣咸鲜

  阳了之后,特别想念江西菜的香辣咸鲜。

  居家隔离的第二天,头痛头晕得不行,只能卧床躺着,玩手机也头痛,就闭着眼睛开始放空自己,突然脑海中竟然冒出了小时候妈妈做的霉豆腐,竟然也馋得不行。

  清明前后,妈妈就忙活在菜园子里种瓜点豆。那时候我们忙着上学,很少帮妈妈的忙,只记得妈妈在翻好的土里用锄头背部的铁肘子在蓬松的土里轻轻放下,拿起,就是一个个大小一样的洞。然后把豆子放进去,覆上土,浇水,等待,豆子就慢慢发芽,长大。毛豆的生命力强大,不用怎么精心伺候,就能够喝着春雨,迎着阳光长得郁郁葱葱,几个月就长满了饱满的豆荚。

  那时候物质不丰富,一到暑假小伙伴们还会凑在一起去偷农家伯伯们种在田埂上的毛豆,每个小伙伴衣服里夹着一衣兜的毛豆,高高兴兴地躲在后山用废弃的八宝粥瓶装着毛豆,放在用砖头自做的灶头上,围作一团等待着咕噜咕噜的水煮毛豆,大一点的男孩会从家里拿来几颗八角加入增添香味,熟了之后大家伙吃得可香了,吃完以后我们再满山跑。

  9月的时候,毛豆就已经从绿色变成了干枯的黄褐色。妈妈把剩余的毛豆都割回来,放在院子里晒干,晒干后会拿出现在已经不见了的打毛豆的工具,一甩一打。我还小的时候很好奇,抢着要去拿摔打的工具,总是人小够不着,但是又喜欢凑热闹,就蹲在一边拿着农家竹枝做的扫把把毛豆都扫在一起。只记得黑乎乎的豆荚下满满的都是金黄饱满的黄豆,一扫满地的灰尘,我们就在这灰尘中干得热火朝天。扫完之后,妈妈用大簸箕再过滤一遍,才能得到一大包像现在超市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黄豆。妈妈把这些黄豆放在阁楼里,等待冬天的时候拿出来做豆腐。

  每年的冬天,妈妈都会做两次豆腐,一次是做霉豆腐的时候,一次是过年前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妈妈做豆腐,因为贪吃。

  做豆腐的前一天,妈妈就会把黄豆从阁楼里拿下来,倒在铁桶里清洗干净,再把瘪的坏的挑出来,浸泡一夜。

  第二天,挑着黄豆去附近有机器的人家里,用机器把黄豆磨成豆浆。二伯家有那种古老的石磨,只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堂姐们用过那个石磨,我跟在两个堂姐后面看着她们推磨推得满头大汗,还在世的小婆婆就在旁边絮絮叨叨。可能是这个石磨的工作效率太低了,后来就彻底被人们淘汰了。

  挑回来磨好的两大桶豆浆,妈妈就吩咐我们烧火,她把大锅洗干净,把豆浆倒进去,满满一大锅,慢慢煮。我耐不住就跑出去玩,玩了一会儿跑回来问妈妈豆浆熟了没,得到否定的答案就又跑走了,过了一会儿又跑回来再问一次。直到得到快熟了的答案,就高高兴兴蹦蹦跳跳拿出一溜儿的碗,然后跑去问爸爸、哥哥、姐姐要不要豆浆,爸爸要一小碗,哥哥要和我一样大的碗,姐姐有的时候大有的时候小。妈妈把豆浆舀在碗里,我加了糖就一碗一碗端出去给他们,有的时候还要端去给隔壁婶婶家的堂姐和堂弟,反正做一次豆腐我们两家人都热热闹闹跑来跑去。

  喝完了豆浆,我们又喜欢围在旁边看妈妈点豆腐。妈妈从阁楼里拿出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陶瓷碗和捣棍,还有点豆腐的石膏。石膏的份量和水都很讲究,可惜我们这一代都没有学会怎么点豆腐,像妈妈还有婶婶都是点豆腐的高手。切一小块石膏,放在碗里用工具捣碎,加水后加入豆浆中,再用勺子一勺一勺把豆浆从高处倒入,又舀起高高倒入,重复很久才结束点豆腐的过程,最后静置着等待。

  一般不用很久,喝下去的豆浆还没消化,妈妈就会大声说豆腐花形成了,我们全部跑到一边观看妈妈把木盖拿起,露出嫩嫩的豆腐花。我又把大大小小的碗排成一排,看着妈妈把碗装满。豆腐花比豆浆更受欢迎,爸爸有的时候也像我们喝一大碗,妈妈就会笑着说:“豆腐都被你们吃完了。”我和哥哥吃得最多,姐姐从小就不像我们贪吃,总是像大人一样。

  豆腐花到豆腐需要用到的是木头做的四四方方的盒子,还有白色的纱布,我们家的这一套工具好像从我有记忆以来就一直用到我大学毕业。妈妈把工具做成正方体,把豆浆舀进去,外层是木头做的,里层是纱布,豆浆进去后有水滴下,全部舀完后盖上定型的盖子,一般还会压上一块大石头。到了傍晚才能成为豆腐,记得妈妈说过,做霉豆腐的豆腐会老一些,过年做的豆腐会嫩一些。

  豆腐做好以后,会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正方形,装豆腐的木板上都会铺一层稻草,放上豆腐后再铺一层,我想着应该是为了加快发酵。温度高的冬天四五天豆腐就会有一层层白色的绒毛。妈妈说这个豆腐发酵出霉的时间很重要,短了没有香味,发酵不足,时间长了又会发酵过度,味道也不正确,妈妈都是根据经验来判断的。用一个大脸盆洗干净洒上高度白酒杀菌,倒上自己家做的辣椒粉,把豆腐都端出来用筷子夹出来,把豆腐放在辣椒粉里滚一圈,再一块一块码得很好放进坛子里。妈妈一开始做的霉豆腐放的是酒,后来大家伙流行放山茶油,妈妈也是放山茶油。加入油以后,静待七天以上就能得到一罐美味的霉豆腐。

  读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带上一瓶自家做的霉豆腐,每个人家里做的味道都不一样,有的人家里做得特别美味,同学们就会争相吃得欢快,也有吃不惯别家做的味道,但自己却认为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想了几天,终于在今天,心血来潮的我跑到了家里附近的超市,找了一圈终于找到了记忆中的霉豆腐,一看产地居然是江西吉安,果断买了一瓶。到了家迫不及待打开,却发现再也找不回以前的味道了。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可以吃到的美食越来越多,霉豆腐也从我们的餐桌上开始消失了,年轻一代越来越不会谈及。好像记忆中的很多事物也像霉豆腐一样,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年龄和记忆在增加的同时,我们也正在失去……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