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那年端午(散文)

作者:周仓   发表于:
浏览:22次    字数:178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汪曾祺有篇文章叫《端午的鸭蛋》,文章叙述了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重点介绍了吃咸鸭蛋的特色。汪曾祺的家乡在江苏高邮市,那里的咸鸭蛋是全国出名的,这可能就是高邮那边的人,在端午节都吃咸鸭蛋的原因了。

  我的故乡在温州,确切点讲是在永嘉乡下,我们那里很少有鸭蛋,特别是我小的时候,农村里养鸡比养鸭的多,鸭蛋平时不多见,端午节吃的基本上是鸡蛋。其实吃过鸭蛋后,你会发现,鸭蛋没有鸡蛋好吃,只是现在有些人说,鸭蛋比鸡蛋“吃益”,说是鸡蛋属于发物,不适合有些人的体质,特别是有些刚刚做过手术的人,他们吃蛋时必须选择鸭蛋。实际情况怎样,我不清楚,反正我是觉得哪个好吃就选哪个,平时基本不买鸭蛋吃。

  那年端午节指的是四十年前的端午节,那时我10岁,刚刚上小学二年级。端午节那天,我们兄弟姐妹每人会得到一个煮熟的鸡蛋,母亲煮鸡蛋时,会在里边放一些早几天挖来的“撞卵草”,一种草本植物,同这种植物煮起来的鸡蛋外壳微黄,父亲说吃了这样的鸡蛋,有防毒功能,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山间任意一处“冷水塘”喝冷水,而不用担心细菌,喝了会闹肚子。山上的蛇,见了吃过“撞卵草”煮鸡蛋的人,便会自觉溜走,起到类似于雄黄的作用。我们拿鸡蛋时会认真挑,挑鸡蛋一头尖尖的那种,这样的鸡蛋坚实,在玩“撞蛋”游戏时会赢。

  我们把自己选出来的鸡蛋装进母亲编织的“卵袋”里,我母亲手不巧,编起来的卵袋只有一个色,线条、网眼大小也粗细不一,但是能兜得住鸡蛋。我们把卵袋挂在脖子上,一早就来到学校找人玩撞蛋,找到对手后,相互将鸡蛋尖的一头露出来,对准对方的鸡蛋撞过去,“噗”一声响,一方的蛋破了,继续找下一个对手。有时候也会两个鸡蛋同时撞破的,这叫两败俱伤。有些人开始玩撞蛋游戏时没选对鸡蛋的方向,将较平的一端拿出来撞,就会一下输了;也有些人作弊,拿出一个少见的鸭蛋,然后说自己这个只是大一点的鸡蛋,不承认是鸭蛋,结果往往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屡战屡赢,最后被发现耍赖后就没人愿意与他玩了,会把他“摘出去”,意思就是清出玩撞蛋的游戏队伍,不让他参加,相当于取消了他的参赛资格;更有甚者,干脆会拿一个鸡蛋模型出来,个别从事“圆木”手艺的家长,会用木头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个鸡蛋模型,然后涂上颜色给孩子玩,这样的“鸡蛋”几乎没有“市场”,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想冒充鸡蛋身份上“战场”,没门;还有让人更气愤的是,有些强势的同学,撞蛋游戏开始时,没等双方喊一二三出击,就趁另一方不备,玩偷袭,玩先下手为强的阴谋,拿自己尖尖的一端去撞对方的“蛋身”,结果当然是“后下手遭殃”了,鸡蛋的身体部位很容易破裂,这从现在大家打鸡蛋都是拿“蛋身”去敲碗沿这点就能判断出来。

  端午节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吃粽子了,吃粽子的习俗当然与战国时期的屈原有关,要不怎么能延续到今天呢?那年端午节吃的粽子与现在也不同,现在的粽子想吃每天都能吃到,而且还有多种馅供选择,什么肉棕、蛋棕、海鲜棕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做成粽子。我小时候的粽子只有一种馅,豌豆馅,而且只有端午节才能吃上,豌豆馅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豌豆蒸熟,放在石臼里捣烂,拌入糖精,搓成一个个汤圆大小的样子,包粽子时每个粽子里放一个馅,母亲包粽子的手艺同样不好,刚包起来的时候看起来是好的,完整的,煮熟后的粽子多数都“破茧而出”炸开了,里边的糯米在每个棕角冒出,样子虽难看,但不影响吃。

  那个年代白糖是“补品”,平时只有劳累了时,比如姐姐耳朵嗡嗡响时母亲才会泡一杯糖水给她喝下去。粽子里的豌豆馅,用的是糖精,但是那种甜味诱惑依然很大,我们在吃粽子时都盼望能尽快吃到馅。那年端午节,我的哥哥太“跃进”,干了一件蠢事,结果被我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

  那天大哥迫切想吃到馅,似乎一分钟也等不及的样子,将粽子里的糯米一口一口地咬出来吐掉,直接吃里边的馅。平时连饭都难吃饱的年代,好不容易凑出来几个粽子过节用的,大哥居然吐掉。我三弟立马跑回家告诉了我父亲,父亲一听脸就沉了下来,他在柴垛里随手抽出一把柴棒,怒气冲冲的赶到事发现场,将大哥打得“满山遍野”的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四十年时间匆匆而过,转眼我们都已逐渐变老。如今的端午节,想吃什么就去买什么,虽然生活水平高了,物质丰富了,但是,原先的那种的氛围却也消失了,节日,正在离我们远去。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