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把唐平湖面映得金光闪闪,秋风吹动着湖边的垂柳。飞舞的柳条像新娘的头纱般潇洒飘逸,柳荫里的白色长堤随着清风若隐若现,宛如婚纱半掩下雪白的肌肤。
黄昏时分,我沿着湖边的人行步道闲逛。浅蓝色的天空上,点缀着几块形态各异的白云。远去的飞机留下了两道斜斜的尾迹,在夕阳的余光中显得格外立体。我远眺着尾迹,不知不觉又走上了野地里的田埂。
唐平湖往东,有一片被高楼包围中的野地。我第一次到这里的田埂上散步是八个月前,那还是初春的光景。田野里的冰雪开始消融,土层表面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沫来。不过脚下的泥土依旧是硬梆梆的,农夫们去年冬天留下的脚印窝里,积满了融水。野草野花的嫩芽于第一时间从田埂的两侧探出头来,像是春风派来的先头部队,悄悄地潜伏着。过了正月,农夫们猫冬结束,开始下地干活的辰光。这片土地就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悄无声息地开出各种各样的鲜花来。
当我第二次踏上这条田埂,已经是生机勃勃的夏天。此时的土地刚被梅雨洗去了春天的姹紫嫣红,只剩下满眼的绿。目光所到之处,野草是绿的,空心菜是绿的,玉米叶也是绿的。就连远处枫杨树树荫里影影绰绰的村庄,也是翠绿翠绿的。只是在树荫的缝隙中,还有一些遮不住的粉墙黛瓦,彷佛是画家笔下故意的留白。小水洼里,有许多密密麻麻的黑点在游动。我走近细看,发现是哪位粗心的青蛙母亲,把无数的卵,产在了只有几公分的浅水里。这成千上万的小生灵能否继续存活,就完全要看天气了。
今天是我第三次走上这条田埂,时间已经接近秋天的尾声。田埂上除了我,还遇到几位扛着农具收工回家的老人。秋风中交织着桂花和成熟谷物的味道,香甜芬芳。刘禹锡曾在他的《秋词》里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年的秋天延续了夏天的干旱少雨,入秋到现在,大部分都是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在这么美好适意的黄昏,我感觉和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有了“秋日胜春朝”的共鸣。
现在的田埂和我童年时的田埂比起来,熟悉中透着一丝陌生。虽说它们的样子基本相似,一样的蜿蜒曲折、杂草丛生,但是今天一路走来,不知是滥用农药化肥的原因,还是天气变冷的缘故,田埂上缺乏生命的气息。别说是打草惊了蛇,就连草绿色的蚱蜢都没看到一只。只有田间觅食的长腿白鹭和细颈斑鸠,在我不远处扑棱棱地惊起。白鹭的胆子大些,在空中不失优雅地盘旋着等我离开。斑鸠则惊慌失措地坠入了青菜地,把菜叶子钻出了一道波浪来。远处的土坡上,蹲着一条俨然把这里当成自己地盘的黑狗,瞪着硕大的眼珠,冲着我这个不速之客使劲嚷嚷。在我捡起一根小树枝还没有来得及警告它之前,它就向附近的灌木丛逃之夭夭了。
这条田埂靠近马路的一侧,突兀着一根奇形怪状的树桩,可能是这片土地上唯一能幸存下来的树桩。远看像一头愤怒的山羊,拱起背脊低下头颅,向上撅着两只羊角;近看像两只愚蠢的鸵鸟打架,打着打着脖子就缠在了一起。这具树桩如果不是生在田埂的侧面而是路中间的话,应该早被连根拔起,尸骨无存了。但就是这枯骨般的树桩,居然也顽强地生出几片嫩绿的叶子来。
我站在秋天的田埂上,地平线上的落日如同烧红的坩埚。黄昏之神珀瑞丝伸着无形的巨手,正用坩埚中最后一点余料,奋力为整个世界镀满金色。晚霞中穿梭的秋风是大自然的使者,它温柔地抚慰着苍穹下的芸芸众生。请不要小看田野里那些安静的小河、碧绿的池塘、飘满浮萍的沟渠,它们隐秘而伟大的存在着。它们以柔弱而宽广的胸怀,孕育了无数的生命。阳光、空气、水、泥土,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家园。那些我们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生命体,在这里出生、成长,最后还是在这里消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它们穷其一生都在努力完成生命循环上的每一个节点,完成宇宙和大自然交予的神秘使命。
我深深地爱着脚下的土地,深深地爱着这里的乡村和田野。但是看着不远处的高楼大厦,看着人类的地盘对自然界的日益蚕食,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大声疾呼,但苦无良策。耳边响起恩格斯的教导:“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但愿人类与自然永远地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