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过年(散文)

作者:哲理   发表于:
浏览:28次    字数:5204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451篇,  月稿:560
一九六九年的春节,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时刻。一九六八年七月三日,中共中央针对广西的“文革”动乱问题,发布了著名的“七三布告”,经历了三年“文革”动乱的广西终于平静了下来,父亲被游街批斗的苦难日子结束了,回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一家人重新聚在了一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六九年的春节,成了我们家最喜庆、最难忘的日子。那一年,我九岁读三年级,大姐读初二,二姐读五年级,二弟读一年级,小弟还没出生。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在广西合浦西场镇,这里历史悠久。据记载,汉初,西元前112年,汉武帝平南越,设立合浦郡,在汉郡合浦的时候,西场镇就已经初步形成,两千多年来,这里民风淳朴,各种民俗、民间曲艺保留完好。每年腊八过后,圩日的街上,就开始有了年味,卖爆竹烟花的铺面一家一家地多了起来,隔三差五也有人在写春联卖,卖年货的店铺如雨后春笋,什么腊肉香肠店,干货野味店,风车玩具店,剪纸版画文具店等等。古老的街道,一天一个样,被中国红一点点装饰了起来,到了年关,整个城镇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看写春联,是我童年的一件快事。大街上写春联的高手,都是当地舞文弄墨的先生,肚子里没有三五滴墨水,手指上没有三五把刷子,是不敢出门摆摊设点的。最有趣的一点是,这里常常会成为文人墨客的擂台。有时候,他们比拼吟诗作对,相互抬杠,你出上联,我接下联,你来上句,我有下句,说到精彩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叫好声不绝;有时候,比试笔墨,用同样的字体,写出同一副对联,或者是,用不同的字体,写同一副对联,再就是,用自己拿手的字体,写自己喜欢的对联。这个时候,你能看出,他们在相互学习,也在相互较劲,你来我往,精彩纷呈。看写春联的日子,我也学到了很多文学和书法上的知识,比如文学上关于诗词歌赋的对仗,对偶,平仄关系问题;书法上的不同字体,笔法,运笔和毛笔的运用等等,这些在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古往今来,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贴春联,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小镇更是如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这一首古诗记载了春节贴对联、放鞭炮的美好习俗。

  我依稀还记得,那个年代的一些春联,如:学大庆人艰苦奋斗,走大寨路自力更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扎根农村闹革命,立足田野炼红心;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战天斗地学大寨,快马加鞭赶昔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这些对联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

  年前做腊肉,是妈妈的一项常规任务。在春节前十来天,妈妈到菜市场买来新鲜的五花肉,回家后,切成条状,洗净晾干,再用盐、酱油、糖、香料和酒腌制一晚,第二天挂起风干,等到了大年初二,蒸腊肉便成了我们家的一道美食。

  燃放烟花炮竹是中国最典型的年俗。在我们家,购买烟花爆竹,是我们小孩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到了春节前的几天,我便带上二弟,上街游逛,了解行情,看看都有哪些新鲜玩儿,希望能找到一些去年没有燃放过的烟花爆竹。对于天箭,冲天炮,长鞭炮,摔炮,烟花,满地红光等,都是每年的必备品。在当地,放烟花,一般从除夕年夜饭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这段时间里,一天到晚,鞭炮声声,响个不停。在烟花爆竹的世界里,这就像一个童话王国,是我童年记忆最深的年俗,最愉快的日子。

  我的童年有过烟花爆竹制作经历。合浦不但是南珠之乡,也是烟花爆竹之乡。小镇里有好几个爆竹厂,烟花爆竹是小镇里的一个传统行业,烟花爆竹远销两广和东南亚地区。镇上人家,通过加工烟花爆竹,增加收入,富足生计。我和两位姐姐,每到假期,都到爆竹厂去领工回家做,有做装炮泥和装引线的,也有做装裱烟花贴纸的,一天下来,每人都可以赚到几毛钱,一个假期的辛勤劳作,不但赚到新学期的学费,还能贴补家用,增加家里的收入。

  过年做点心,是每家每户年前的标准动作,也是过年期间家中的主要零食。我们家也不例外,家里的传统项目是做酥饺和蛋散。到了大年二十九,一家人晚饭之后,妈妈就会把吃饭的小圆桌察洗得干干净净,倒出面粉,放入几个鲜鸡蛋黄,用温水调和,揉面的工作是个力气活,自然就落到了我这个男子汉的身上。我撸起袖子,双手不停地来回揉面,不一会回工夫,面团就被揉得均匀结实成型,这时,妈妈拿来猪油,让我一边涂猪油边揉面,这样做的功能就是使得饺子皮变成千层酥皮,将来炸好的饺子层层叠叠、香酥脆口。与此同时,大姐二姐将炒好的花生去皮捣碎,加入芝麻白糖搅拌均匀,做成酥饺的馅。爸爸在厨房生火准备热油,刚买来的几斤新鲜花生油全倒进了大炒锅里。大家分工有序,井井有条,我麻利地擀着面皮,快速用杯子盖出圆膜,个个一般大小的饺子皮就出货了。妈妈姐姐三人负责包饺子,装馅、捏合、绲边,一气呵成。大家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一会的工夫,一托盘的饺子包好了。蛋散的做法要简单,将两块长方形面皮,中间划上一刀,再串搅在一起,做成大辫子状就成。炸饺子蛋散,是该轮到爸爸显身手的时候了,他把饺子蛋散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油锅中,饺子在翻滚的油锅里,像一只只小猪仔,你挤我,我挤你,你拱我,我拱你,好一派欢乐的景象。稍事一会,饺子和蛋散就被炸成蓬松金黄,火候一到,立刻捞起,起锅凉冻后,便可食用。这个时候,大家会停下手中的活,吃着酥饺蛋散,评判优劣,对比过往,喜形于色。炸酥饺最怕漏糖,一旦露馅,整锅油就有焦糖,沾到酥饺皮上,产生黑斑,既不美观,又影响口感,所以,包酥饺的时候,一定要千万注意这一点。

  大年三十的清早,大扫除开始。家里每人都有合理的分工,爸爸带领我们两个男孩,负责房间的清扫,妈妈带领两个姐姐,负责厨房和卫生间的清洁。爸爸个子高,拿着竹竿绑好的扫把,负责房顶蜘蛛网和灰尘的打扫,我负责清扫地面,二弟则负责桌椅板凳擦洗,妈妈负责柴米油盐酱醋茶清点,查漏补缺,两个姐姐则负责锅碗瓢盆、坛坛罐罐地洗刷。

  这是一个欢乐的劳动场面,厨房里不时传来妈妈的歌声:“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她好比大松树春夏长青,她不怕风吹雨打,她不怕天寒地冻,她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妈妈是个小学老师,教语文,也教音乐,平时爱唱爱跳,乐观向上。我小时候一直跟着妈妈在乡村小学读书,直到小学毕业才回到镇上的中学,和爸爸生活学习在一起。我们家小孩的很多爱好和性格,都是受妈妈的影响,个个能唱会跳,性格开朗直爽。妈妈愉快的歌声鼓舞了我们,大家越干越起劲。两个姐姐被感染了,情不自禁地又唱了起来:“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绵”。这是一首合浦籍著名作曲家张文纲作曲的少儿歌曲《我们的田野》,歌曲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经典。姐姐们的歌声非常优美动听,很有感染力,我们三个男子汉听得津津有味,个个跃跃欲试,于是,家庭的拉歌比赛开始了。二弟不甘落后,唱起了《小司机》:小汽车呀真漂亮,真呀嘛真漂亮,滴滴滴、滴滴滴喇叭响,我是汽车小司机,我是小司机,我为祖国运输忙,运输忙。这个时候,我再也憋不住了,歌声脱口而出: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锦绣河山更加壮丽,任凭征途风云变幻,鲜红的太阳永放光芒!毛主席率领我们奋勇前进,高举起马列主义伟大旗帜,毛主席率领我们奋勇前进,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我天生是个男高音,声音干净通透,穿越房间的瓦顶,飘荡在校园的上空,有几个小伙伴,听见我的歌声,跑到我家门旁,伸着小脑袋,听得入神。歌声一落,小伙伴个个叫好鼓掌,把我吓了一跳,定了一下神,冲他们做了一个鬼脸,大家哈哈笑了起来。就这么你来我往,一个上午下来,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大扫除工作圆满完成。

  吃过午饭,稍事休息,下午时分,除夕大餐的制作马上开始。四道主菜必须要先开工完成:白切大阉鸡、扣肉、叉烧和红烧草鱼。

  先说劏鸡,我们家我最拿手,小时候贪玩,常常跑到菜市场,看别人劏鸡杀鸭,那些专业户个个都是一把好手,三下五除二,就能弄好一个鸡鸭给你,通过观察,我也学到了这点手艺。劏鸡要先调好一碗盐水,放在旁边,然后到鸡笼抓鸡,左手抓起鸡的两个翅膀,拇指和食指同时抓紧鸡头,右脚踩着两个鸡脚,右手快速拔掉鸡脖子侧面的鸡毛,用菜刀轻轻画一个口,放下菜刀,快速抓起两个鸡脚,将阉鸡倒立起来,鸡血直接喷射入碗,不一会工夫,血就放完,鸡的身体就会软下,将鸡放到一边,等待烫水拔毛。这时,要迅速拿起菜刀,用刀头搅拌小碗中的鸡血,均匀后就不能再搅拌了,否则,鸡血就不顺滑,煮的时候容易散架粗硬。哦,还有一点关键的杀鸡技巧要告诉你,刀口不能在鸡脖子的正喉咙方向,因为,大动脉在脖子侧面。如果在正面,哪怕是割断了喉管,鸡不但不容易死,血也不能放完,撒开手后,鸡还活着,到处乱跑飞扑,弄脏地板。不会劏鸡的人,经常会出现这么尴尬和搞笑的场面。烫水拔毛也是个技术活,有一句广东话说:鸡滋鸭滚。是指:劏鸡的水只烧到吱吱响,杀鸭的水要烧到滚开!烫鸡的时候,抓着鸡脚,先放入鸡头,再泡过全身,在水锅中转动几圈,热水渗透到鸡身体的每一处皮肤,一会工夫就要拿起,试一下脖子和翅膀的毛是否容易拔出,如果不行,再烫一会,最后烫鸡脚,鸡脚烫到手搓容易脱皮、脚指甲容易脱落为准。烫鸡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拔毛时容易脱皮,体无完肤,做出来的白切鸡就不美观。

  说起大阉鸡,我还要多说几句,在那个年代,父母的工资都不高,每家每户都有养鸡养鸭的习惯,到了节假日,抓一个来杀,就能解决一家人的饭桌问题,不用犯愁。我妈在乡村小学教书,学校离爸爸的中学有二十多里路,小学坐落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四周是山坡,是养鸡的好地方。我们每年都养有两只大阉鸡、几个小母鸡,春节、国庆杀阉鸡,母鸡留着下蛋,每天都有新鲜的鸡蛋吃。幼小的时候,经常和大阉鸡一起玩,带着他们到处跑,捡稻穗、抓虫子、摘青菜来喂它,长得很快,羽毛非常漂亮,大阉鸡长成的时候,感觉个头和我一般高。哦,这是不是跑题啦?还是说回过年吧。

  做白切鸡大姐是行家里手,烧开一锅水(水面能盖过鸡的身体),放入姜、葱、料酒和盐,提起鸡头,在开水中浸泡提起三次,记住:“三起三落”是做白切鸡的绝活,这样会使得鸡腔体内部和外部被开水烫过,营养和香味迅速被锁在体内,然后文火浸泡,直到鸡八九成熟,拿出涂上一层香油,凉冻后砍碎摆盘。广东人讲的“无鸡不成宴!”,就是指这个“白切大阉鸡”啦。

  做扣肉妈妈最拿手,只见妈妈手脚麻利,将洗净的五花肉放入刚刚做白切鸡的鸡汤中,煮到晶莹剔透时,拿出冲水晾干,然后,用她织毛衣的毛线针,将猪皮均匀扎下密布的小孔,这个技术很关键,不能省略,将来在下油锅炸的时候,热油容易进入猪皮,将其炸酥炸脆。下油炸之前,妈妈还给猪皮涂一层薄薄的蜜糖,这样炸出来的扣肉金黄香甜。炸好五花肉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猪皮就会发起。这时,妈妈将成切片的扣肉放入用南乳、酱油、少许糖和五香粉调制的汤汁拌匀,再一块块皮朝碗底叠好,整齐地摆放在大海碗里,扣肉上面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梅菜,放入锅中,武火蒸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出锅时,翻盖到另一个大海碗里,一个色香味俱全的梅菜扣肉就这样做成了。

  叉烧和扣肉是同时做的,瘦肉用蜜糖、盐、酱油和香料腌制晾干,和扣肉一起下锅炸,炸到褐色,外香里嫩就好,不要过了,过了就变成香酥肉了。最后,凉冻切片装盘,就是经典的广东冷菜:蜜汁叉烧。

  爸爸的红烧草鱼做得最地道。看他草鱼去鳞开肚,用刀刃将鱼肠鱼鳃提走,鱼腩下的黑色薄膜刮得干干净净,还时不时回头对我们说,这个黑色的薄膜一定要刮干净,否则,做出来的鱼肉会很腥,味道不鲜美。接下来,他将杀好的鱼和砧板,用干净的抹布吸干水,鱼背打上花刀,涂上蛋黄,沾上干粉,放入热油中炸,炸到七八成,捞出一会,再放入油锅中炸熟。两次回油锅炸鱼,是一个诀窍!这样鱼肉香酥、持久、不容易变软。鱼出锅后,放到我们家最大最长的碟子里。最后,倒出锅中热油,勾芡做一个美味的番茄酱,淋在鱼身上,红烧草鱼上桌了。

  二姐也是个炒菜高手,鸡杂炒莴笋,韭菜炒虾米,车螺芥菜煲,咸鱼茄子煲,黄花菜粉丝鸡汤,再加一个炒油菜,满满的一桌除夕大餐摆在了我们的眼前,兄弟俩看着直流口水。

  年夜饭之前,一定要把春联贴好。爸爸拿来前两天自己写好的春联,我负责刷浆糊,爸爸负责贴春联,二弟负责帮看高低平衡,我们三人配合默契,你一言我一语,你调整,我拉平,左右对联加横批,一下就贴好了。爸爸写的春联很有意思,上联:一家和睦一家福气;下联:四季平安四季春风;横批:家和万事兴。正在做饭菜的妈妈和姐姐也出来围观,我们边读边领会,知道了爸爸的用意,妈妈念叨着竖起大拇指:“好!好!好!”。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