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流年·芳华】回归的年味(散文·征文)

作者:临风听雪   发表于:
浏览:18次    字数:263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咚咚锵,咚咚锵……

  好多年未曾响起的咚锵声把2023年的年味拉了回来,鞭炮声响彻在年三十的夜空。烟火与人们高涨的情绪,一起绽放在夜空,有别样的绚烂。

  这是武威边城人民期待了很久的年味。

  

  一

  正月初五,家乡的社火又埃家埃户地拜年了。太阳刚冒出头,我、丫头和大弟一家共五口人,驱车半小时,抵达我们从小生活过的老屋,洒扫、归整。

  父亲住的屋子里换了新被单,擦抹得一尘不染的桌子上摆上香烟、糖果瓜子、各种水果、香烛裱纸、腊肉馒头,三个酒杯下压上香钱。门口的老树枝上挂两挂鞭炮,门前的空地上放比茶杯还要粗两倍的烟花,只等社火进门。

  在小弟家等社火的空档,小侄女手里兜里装满满的瓜子跑进门,给我们炫耀说:“跟在社火后面的两个大头娃娃是我的同学,我去和他们聊天,给了我好多瓜子和糖。”满脸的喜悦与满足,还有自己有扮演大头娃娃的同学的自豪感。

  时光荏苒,我们小时候珍爱过的瓜子和糖果,放在现代的小朋友眼里,本不值一提,被社火这么一渲染,我在小侄女眼里,又看到了那些瓜子和糖果应起的作用。我想,小侄女拥有糖果和瓜子的喜悦,虽不如小时候的我们那样丰富,但一定是还原了孩子的本真的。看着小侄女小心的又把糖果装进兜里,她眼里的美好与珍爱,一如当年的我们。

  

  二

  家乡的社火在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西部鼓魂,且在《西部之舞》《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影片中大显身手,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但在小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非遗文化,只知道每年刚入腊月,就开始派遣闹社火的人员。鼓子匠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即使成家了,也要壮劳力;蜡花女(敲锣锣的)要大姑娘和尚在校上学的小丫头。

  风水轮流转,派遣闹社火的人员,也是轮流转的,今年你家,明年就轮流到我家了。

  初中一年级,我有幸被派遣,在社火队伍中充当了一名敲锣锣的跟班,很是兴奋。往年看社火,除了看热闹,最令小朋友羡慕的,莫过于每家每户在高药匠唱完两个曲子后发的糖果和瓜子。大方一点的发三颗糖,一小把瓜子,放糖果少的人家,只有一颗糖和一小撮瓜子。即使这样,也喜欢的不得了。

  家乡的社火由春官老爷(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傻公子、丑婆子、鼓子匠、蜡花女、高药匠、大头娃娃等组成。在我的印象里,春官老爷的扮演者必是年高德重者,不能是瘦子,但也不能太胖。在我走出家乡前,每年都闹社火,而春官老爷的扮演者,从没换过。那是我的本家叔叔。跟随他左右的,是扮演好的二老爷和三老爷,分别着黑色和蓝色的长袍,一个执印,一个执笏。春官老爷着红袍摇羽扇,踩着细碎的小步,三缕长髯随着挪移的步态,舞出了强大的气场,优雅且不失为官的霸道与柔韧。春官老爷后面紧跟的是着彩袍的傻公子,丑婆子、鼓子匠、蜡花女,大头娃娃、高桥等。

  据家乡长辈说,春官老爷代表的是儒家文化,傻公子代表教书先生,跟在傻公子后面着彩妆扭动腰肢、媚态十足的丑婆子,则寓意风尘女子,大多由男子扮演。最出色也鼓舞人心的,是主角后面的鼓子匠和蜡花女。

  代表戎边将士的鼓子匠着护心铁,足蹬长筒靴、英雄巾、黑幞帽,鼓槌上的红绸带随着舞动的手臂,在风中猎猎,那气势,粗犷豪迈中尽显英雄本色,再配以蜡花女跟着鼓点敲击的锣声,带动了全场的声势;代表道教文化的高药匠,始终走在队伍的最中间,腰扎红丝带,一把盖伞玩得滴溜溜转。社火每到一家,鼓子匠打完一通鼓,高药匠就在院子的正中,按每家的状况即兴发挥唱曲子,唱得都是美好寓意,长长的调子好听又幽默,惹得看热门的人们一阵哄笑。

  

  三

  在社火进父亲的家门时,点燃鞭炮和礼炮,门口等着一排接老爷的大老爷们,不惧鞭炮和礼炮的噼啪声,面带笑容踩着小碎步,随着鼓点挥舞手臂,那样子,估计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想过,粗壮的西北汉子也能踩出如此柔美的步调。

  旗手们分立两旁,三个老爷与等在门口迎社火的汉子们相会,一起拱手作揖,再舞动手臂,倒退着走进院子,大家伙一起围着院子转圈,然后在众人发出的同一声“嗷”中,把老爷迎进家里的堂屋。

  春官老爷进门后,首先整理着装,然后撩起大红袍子的前摆,恭恭敬敬跪在堂屋的供桌前,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里,化三张裱纸在供桌前,端起桌上的酒杯祭奠在地下,嘴里念念有词为父亲祈福,大概内容就是,新的一年里家宅平安和顺,福禄双全等。然后,把父亲准备好的红被面披在了同样跪在供桌前的父亲、我家丫头和侄子身上,代表这一年里,父亲无病无灾,平安健康;丫头和侄子学业有成等。走完这些程序,院内的鼓子匠和敲锣的蜡花女们已经敲过了二通鼓,高药匠举着盖伞在院内唱曲,曲子中少不了父亲的名字和祝福。等高药匠喝完曲,为社火服务的跟班们开始为鼓子匠、蜡花女、高桥、大头娃娃及拉横幅的旗手们散发香烟、瓜子糖果,还有我们小时候见都没见过的各种水果。

  发完这些,再打一通鼓,老爷们迈着小碎步,扭动腰肢出来,再到下一家。

  等所有的人家都拜过年后,还要到村里的水井边谢幕。这是规矩,也是传承。

  从小就记得,每年的社火装扮起来后,必须要到家乡的小河里去攻鼓子,家乡人叫“取水”。

  等排练好的社火正式到各村各户去拜年时,都要先到村里的水井旁,上香、化裱纸、敬酒,然后从井里拉上来一桶水,装进干净的瓶子里。下午闹完社火后,把早上装进瓶子里的水祭奠在水井旁,春官老爷带领一班人马,唱祷词,谢天地,谢各路神明,然后在鼓子匠振天的鼓声中,谢幕。

  社火谢幕时候才是最热闹的。小时候家里的院子大,鼓子匠们至少要在每家攻一通鼓,气势宏大。现在人家院子小了,收拾的虽然精致,但闹不开了。所以,收场的社火,才是最原始也最激动人心的。

  鼓子匠们的着装,是最标准的唐朝将士的服装,而攻鼓子才是社火队伍里的精魂。平整的土地上,十多个精装的汉子们,挥舞鼓捶,有节奏且变换莫测的鼓声响起,尘土飞扬中,只见跳动的身影和一声声时缓时急的鼓声,场外的群众不时发出一阵一阵的掌声。几通鼓后,鼓子匠退出,和场外灰头土脸、意犹未尽的群众们,共同谈论哪个鼓手打的最有气势,而哪个鼓手失手了。

  笑声结束后,三个老爷朝着井房恭手作揖,谢过各路神明后,身后的社火队伍才能卸去身上的着装。在他们卸装时,村里每家主妇备好的饭菜端上来,饿了一天的“大队人马”一阵风卷残云,杯盘狼藉中,主妇边收拾碗盘边笑骂,男主人们则与社火队伍中的兄弟长辈猜拳的猜拳,拉家长的拉家长。说说笑笑,乡情近了,年味浓了。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