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结构的瓦房,不大的院子,干净整洁,白色墙面。进院左前方,两扇玻璃的窗子边框呈橘黄色,窗子与瓦屋檐之间横镶着一块棕色木板,写有三个字:众生陶。众字为繁体“衆”。右前方,有一扇窗子,下面墙角,摆放着盆栽植物,吸引我眼球的并非绿茵茵的植物和鲜艳的花朵,而是各色各样别致的花盆。院门两边地上,摆放着一排排罐子,外形生动,丰韵饱满,像一群没有粉饰的美女。
院里有几扇木门,有工作间,陈列室,茶室,休息间,厨房,洗手间。这便是师兄董征军、师弟解双建的陶艺工作室——众生陶。
我与董征军其实是2021年10月认识的,当时解双建在窑上忙着。今天,师兄弟两个都见到了,我笑着说。想与你们聊聊众生陶,我说明了来意。师兄弟俩十分热情,安排专人招呼买陶艺品的顾客后,我们一起来到另一间屋子。这是一个茶室,茶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众生陶产品。
解双建忙着泡茶。董征军坐在旁边,指着茶桌上的几个茶具拉开话匣子。茶缸、茶具都是众生陶的产品,特别是这个沾满洞眼的茶壶,最受欢迎。师兄弟俩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
门外的是一些粗制的坛坛罐罐,茶桌上的这些才是精品。你看,这个叫冰烟壶,便是我们自己的精品之一。我轻轻拿过来,仔细端详。整个壶身尽是针眼大小的洞眼,像一座喷发后的圆火山,又像从太空看布满块块稻田的一座红土山包。问了才知,揉泥制坯成型时,用针样的东西往壶身上点,点出密密麻麻的洞眼,然后上釉、晾晒、烧制而成。
此时正好水开了。解双建说,精妙的地方在这儿。说着,他用开水烫洗冰烟壶。冒着热气的开水沙沙淋向壶身。奇妙的一幕发生了,以壶为中心,乳白色般的烟雾袅袅,缓缓弥漫开来,久久不散。解双建放正冰烟壶,夹了一把大树茶放入,倒开水,过了一道水,再倒开水,盖上盖子。
这么有仪式感,我很感叹,一种喝茶的温暖、舒适油然而生。我明白了,开水淋向壶身,流入自由组合的密麻洞眼蒸发,产生了烟雾。身临烟雾缭绕的情境,好像心里也有袅袅白烟升腾,我仿佛烟醉,有种恍惚飘逸的感觉。
董师傅,一个戴眼镜的顾客走过来说,这个茶缸我买了。600元。好。微信转账后,顾客满意地走了。我就着这个问,年产值?董征军道,一百万左右吧。我又问,你们工作室主要研发的产品是?
你来看,董征军领着我来到柜台前。柜台陈列的陶制品像一个个出师的能工巧匠要去该去的地方。细看,有茶具、花瓶、摆件、茶缸,而每一种又有各种造型,匠心独运,庄重沉稳,色泽古朴原始;有的温柔婉约,有的敦厚典雅,也有的张杨,多姿多态多色,黄的黄灿灿,蓝的蓝幽幽。茶具特别是茶壶,有梅桩壶、根雕壶、葡萄壶等等,壶身有雕花,有的是阴刻,有的是阳雕,有的是浮雕,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有生命,一壶一世界,一花一草木。不用说,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董征军说,我们众生陶依托潦浒的传统制陶工艺,本地特有的原料,着重钻研古法龙窑制陶工艺和陶土老釉青花装饰工艺,倾力提升塑形和雕刻实用技术;我们的理念是粗陶精做,创新发展;我们的风格面貌是器型端正,做工严谨,柴烧窑变,陶上手绘,青花釉下彩。
这时,解双建拿着一个冰烟壶走过来与董征军低声说话。我看着这对师兄弟,满满的敬佩。他们对陶制品的精细追求,其实就是曲靖潦浒古陶的品牌精神继承,所以潦浒土陶名声远扬,受人喜爱。
我喜欢他们取的名字:众生陶。众,三人为众。众生,苍生,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传承,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温度,是一种大情大爱,情爱无限,有情有义,众缘所生,这应该就是众生陶的灵魂吧。
众生陶创办者便是从陕西咸阳来的陶艺人——师傅王晨华、徒弟董征军、解双建师徒三人。谈到师傅,师兄弟两人一脸凝重,那种崇敬爱戴之情呼之欲出。没有师傅就没有我们,是师傅领我们走入这一片广阔天地的,践行我们的梦想,让我们大有作为,师兄弟董征军、解双建如是说。谈到师傅,师兄弟两人一脸凝重,那种崇敬爱戴之情呼之欲出。没有师傅就没有我们,是师傅领我们走入这一片广阔天地的,践行我们的梦想,让我们大有作为,师兄弟董征军、解双建如是说。
提起这对师兄弟的师傅王晨华,潦浒无人不知。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屠维能先生盛赞王晨华是“因艺而生,缘陶而来”;曲靖知名历史文化学者王启国说王晨华的一生是“艺术人生路,伴歌向天行”。他把毕生的追求献给了陶艺事业,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相信生命虽然会枯竭,但艺术梦想永不枯萎。”
201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王晨华携弟子董征军、解双建安居潦浒创业,说不尽的辛酸苦辣,道不尽的万般艰苦,从未动摇过他们逐梦的信念。初始,他们租下潦浒万元村薛家大院,成立众生陶,白手起家,建柴窑,实践传统生活淘向工艺、艺术陶转变,不断尝试古法龙窑创新。当地有文化的老人李玉林、张小青说,他们是潦浒烧陶工艺的领头羊。
王晨华原本学的就是美术专业,曾先后从事民间工艺工作、陶艺品工艺原型开发制作工作,工艺美术专业底子扎实,加上潦浒得天独厚的陶土自然资源,使他研发制作如鱼得水,精艺精良,柴烧陶和陶上青花系列工艺有了质的飞跃。
这个时期,他的经典作品层出不穷,“雀之舞”“土陶创意雕塑”“众生还原老桩壶”“佛禅同修度陶魂”“丰乳肥臀”等陶艺作品不断获奖,他的烧陶制陶实践让他有了很多感悟,写下了很多关于陶艺有价值的文章,如《潦浒柴烧古陶之我见》《论陶瓷设计的实用理念》《众生陶赋》《逐梦》等理论文章,此期间,他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
王晨华在事业辉煌之际创办了曲靖潦浒众生陶艺有限公司,他高兴地表达了自己的心语:“制陶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众生修行,终归土’,修的是一种泥土生香的情结,行的是一种烈火焠炼的志趣。”夜幕降临,凉风飕飕,田野虫鸣蛙唱。他独自一人来到潦浒西南角山丘顶,头顶星光,望着夜色中的潦浒,他情不自禁诗意大发:“潦浒陶冶千余年,如今只剩罐碗盘。龙窑柴烧星火旺,尚需刀笔塑新篇。”表达了他对艺术追求的决心,也抒发了陶艺是他生命的深刻内涵和他永远崇尚的工匠精神。
作为一名德艺双馨工艺艺术家,同行给予王晨华高度的评价,徒弟们越发尊敬他,妻子更加深爱他。众生陶出名了,绽放出诱人的芬芳。
也许天妒英才,2021年初,病魔胰腺癌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潦浒大地悲鸣,同行痛失知己,亲朋好友伤心悲别。王晨华离开了他热爱的陶艺事业,践行了他的志向“生命不息,烧陶不止”。王晨华的爱妻陡维痛哭:“追艺梦长长,何需在人间?”“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
王晨华的陶艺梦并未因他离去而终止,爱徒们挑起了他这副担子,传承了他的工匠精神,众生陶的窑火不会熄灭。
几个徒弟说完师傅的故事,陷入沉默。良久,我问董征军,是什么让你们不远千里来潦浒烧陶,并把陶艺事业当成终生不变的追求?
喜欢。董征军没有丝毫犹豫,两个字说得清楚果决。这个1983年出生的八零后工匠的喜欢,我也喜欢。潦浒陶艺匠人们千年不变的坚持与执着,世代传承着对陶的热爱和喜欢。我看得出他脸上洋溢出幸福的模样。无疑,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
正如他所说,董征军把家从西安移了过来,孩子也来到潦浒上学。这样,把有限的时间倾注于自己喜欢的陶艺制作。董征军还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不在了,但师傅的工匠精神还在。如今,众生陶公司占地面积580㎡,有工匠6名。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益求精,报团取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决心把众生陶打造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一张名片。
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信心。强将手下无弱兵,董征军、解双建师兄弟是王晨华带出来的,学到了顶呱呱的技术,从制作到烧成,都能独当一面。有梦想,梦才会成真。
师弟解双建1984年出生,与师兄一道跟着师傅转战南北。与师傅一样做事认真,年纪轻轻就成了能工巧匠。他专注的神情深深吸引了一个当地姓伏的美丽姑娘,父母也是做陶的,开着“伏艺陶坊”。不久两人相爱了,抱得美人归,收获了“一壶”爱情,生育了两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村里的人玩笑说,解双建来潦浒创业,实现了双赢:赢得了事业,赢得了爱情,成了一个大赢家。
我笑问解双建,是这样么?他有些不好意思,低调地说,感谢我师傅,感谢潦浒,潦浒水美土美人美缘分美,最适合干事创业安居。他话音刚落,响起一屋子的笑声。
一阵风刮来,摇着屋里放着的彩色招牌,上面记录着师兄弟俩的辉煌:董征军获得云南省工美杯金奖、第二届云南省青年陶艺家作品大赛金奖、云南陶艺技能大赛季军奖;解双建获得云南省职工技能技能大赛三等奖、文博会工美杯银奖。
我从众生陶工作室走出来,心依然在陶韵中徘徊。
我分明感受到,一捧平平常常的潦浒土,经过像王晨华、董征军、解双建一样的工匠的手,采泥、揉捏、旋转、拉坯、阴干、利坯、模塑成型,然后装窑,点燃柴火烧制。他们静守窑旁,耐心等候,仿佛在产房外守护爱人生产。守候的过程充满期待、忐忑不安,却充满惊喜、希望。等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关于生命的对话,是生命孕育的体悟。表面的安宁与内心的躁动交织,通过这种深入骨髓的体悟,思辨,呼唤,滋润,得以净化。每一件作品经过火苗亲吻,烈火煅烧,高温考验,浴火重生,一件件有着原始元素个性美、独特美、天然美、灵魂美和生命美的陶艺作品惊艳登场,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仅是土火交融在陶艺生命里绽放柴烧之美,更是生命在理性感悟中让人性美得以回归。
2023年4月22日 采访于越州潦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