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大运河散记(散文)

作者:叶新和   发表于:
浏览:43次    字数:5225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四月末的初夏,芳菲已散去,气候不温不火,恰逢一次随团“大运河采风”之旅。其实,大运河早就想来,一直萦绕心间。大运河似一条文脉,把不同区域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串联起来。纵观大运河二千多年的兴衰,有温情,也有悲壮。不久前,我还写了一首《大运河》歌词“历史是帆,人文是歌”。这次旅行,让我还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震撼。

  

  一、淮安---“漕运之都”

  2023年4月24日,阴雨。

  第一站去的淮安。廉纤的毛毛细雨伴着骤变的东风,添了衣服,还觉一些微冷。上午7点30分,我们一行十三人,由无锡出发,从江南的运河,横跨淮扬的运河,不知不觉三个时程就到达淮安。

  已近中午,淮安老城区还是几年前的老样,找了一家老字号餐馆坐定。其实,淮安也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这里饮食文化堪称一绝。由于中午时间紧,点了几道当地地道的软兜长鱼、文思豆腐、淮安蒲菜等菜肴,味道果真不错。淮扬菜的特点做工精细,口感鲜嫩,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终于可以一饱口福。

  几年前,曾来过淮安。那次行色匆匆,看了吴承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等场景,因走马观花,未觉特别。

  淮安位于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淮安因运河漕运而得名。午饭后,我们顺着古运河畔转了一圈,河岸上杨柳青青,碧波荡漾,极目望去古运河象一条玉带穿城而过,不觉让人感叹整座城有一种“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况味。不远处一处登陆的船码头,镌刻着“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铭文,颇具魏碑韵味。运河南岸还耸立着一座红墙灰瓦的三层八角楼宇,楼宇第一层悬挂着“清江浦楼”的匾额。据说八角楼宇是后来易地重建的,现已变成人们休闲的公园。

  下午2点左右,我们一行来到位于淮安区内的“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于明清时期,曾是一座舟楫劳顿的繁华闹市,后来被誉为“漕运之都”。

  淮安,已有2200多年建城历史,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称。世界上最早的船闸,世界上最大的河坝,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国大运河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中国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等等,都在淮安。这也是淮安人引以为傲的地方。2008年9月,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运河之都”称号。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实现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的连通,其北端就在淮安境内。隋唐宋元时期,境内楚州(今淮安区)和泗州(今盱眙县)是运河沿线著名的商业城市,两淮盐场是当时全国四大盐场之一。

  明清两代,漕运总督驻淮安府(今淮安区),河道总督驻清江浦(今清江浦区),淮安成为全国经济中枢,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纵观大运河发展历程,淮安是极少数完整见证中国大运河历经邗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的城市。淮安既是漕粮运输的关键枢纽、治运保漕的河工重地,也是南北交融的核心地带,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淮安作为中国古代漕运最高管理机构所在地,因“运”而兴、因“漕”而盛。

  如今淮安城仍能看到昔日大运河漕运忙碌的影子。淮安如何实现“避黄引淮”、疏浚运河、筑闸建坝、启闭开阖综合治理成就的,尤其明清两朝淮安大运河漕运得到鼎盛时期。淮安,作为中央政府的河道治理漕运指挥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税收中心驻节,有漕运总督和河运总督,可以看到昔日淮安府辉煌的一幕。现在淮安仍是中国大运河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就在其境内。

  历史上的大运河也并非一直繁荣。清朝末年,英军逼迫道光皇帝签订南京条约,攻占镇江封锁漕运。而后,太平天国占据安徽和沿江一带,致使漕运被迫中断,包括淮安在内的沿岸城市被战争损毁,再加上黄河改道,部分河段淤塞,江南粮米便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

   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逐渐湮废,上千年的漕运历史由此终结,逐渐被新的交通工具所取代。她似乎失去了曾经最耀眼的光芒,变得有点没落。

  

  二、台儿庄---“活着的运河”

  2023年4月25日,晴。

  上午8点30分,由淮安出发,大约三个半小时到达台儿庄。沿途到处可见庄稼地里种植大葱的情形,仿佛可以感受到北方的人们卷葱、蘸酱、吃烙馍的生活状况。

  一下车,马路两旁随处可见停放的各式各样的三轮车。原来附近坐落着一所学校,家长们正等待接送孩子。这些简易三轮车都配置了帐篷,下雨天还真的可以避风挡雨。到了城内,北方城市的旷味一览无余,明显感受到这里的气候比江南干燥许多,一排排挤挤挨挨的楼房,高楼并不多见。

  台儿庄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有著名的台儿庄大捷,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所以有人戏称台儿庄是一条“活着的运河”,至今保存着“山东第一闸”的碑石铭文。2008年为纪念台儿庄大捷70周年,枣庄市政府下决心重建台儿庄古城,实现台儿庄几代人的梦想,从此台儿庄又有了一张新的名片:江北水乡·运河古城。

   在我去过的许多地方,台儿庄是我见过的能把古城历史,大运河文化,台儿庄大捷与现代煤城完美融合为一体的,最完美的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我们随着古城的游客,买了门票,也租了一条乌篷小船,船体不大,满载仅12人。沿着古城内的水街水巷穿梭,抬眼望去,古城确实多姿多彩。亭台楼角、民居厅堂、牌坊桥梁,玲珑精致。古城荡漾在碧波之上,仿佛是一幅水墨清韵。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都安排的非常精巧别致。在江北的水乡能有这样的体验并不多见。这里既象威尼斯的水城,又象江南的乌镇,一河烟雨,氤氲迷离,伴着摇橹妹子的温婉清雅,唱着台儿庄的歌谣,讲着这里的故事,有一种“人在船中坐,船在画中游”的惬意。

  京杭大运河流经枣庄段,全长约94公里,其中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长42.5公里,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被运河环绕的台儿庄古城,又在原来城区的旧址上重建扩展起来,让古老的大运河又焕发出几分生机。

  台儿庄让人千回百转,去了还想再去。

  

  三、济宁--“浚运之都”

  2023年4月26日,晴。

  上午8点30分,我们一行沿着高速公路由东南向西前行,大约三个多小时到达济宁。

  到了济宁,下了车,天渐热了。我们沿着古运河畔,听导游介绍济宁的由来。有文献记载,“济州河者,新开以通漕运也”。现在的济宁已经没落,看不见昔日繁华的影子。近处一条古运河穿城而过,仿佛被时光拖累,河水缓淌;远处几只水鸭在河中游泳,唧唧喳喳。这里明显可以看到古运河的河堤高出河床许多,古运河现已成了这座城的内河,失去了往日船运的功能。听导游说现在外运河依然忙碌运输着,而大运河上游因长年失修,现已完全淤堵,仅济宁至淮安段有船运的踪影。

  我们沿着古运河继续往前走。一路上走走停停,徘徊在古运河旁。这里早没了古运河摇橹的楫声,倒有几棵古槐的花絮,随风飘摇。在古运河西岸有一座清真东大寺,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前立的牌坊上写着“清真寺”三个大字,牌坊后面,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金黄色琉璃瓦,吻兽居于飞檐,走兽列于垂脊,神圣而庄严;檐下有一斗三升斗栱,各间均施两朵;梁枋施彩绘,雕梁画栋,色彩绚丽;正面明间两柱柱身雕有蟠龙,雕工精细,姿态栩栩如生。入门之后,两块黑色石碑分立左右,居于须弥座之上,上面刻写东大寺建造以及修葺的历史。远在元朝初期,大批回民经大运河移居济宁。他们居住于运河两岸,从事皮毛生产,加工鞣制各种裘皮,畅销全国。他们围寺而居,所以清真寺在他们的信仰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其实,现在古运河节点城市,仅把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旅游、观光、开发、利用。听导游说,由于长期黄河改道、淤堵,黄河已成了地上悬河,所以运河北上止于梁山就已经断流。

  不远处,我们看到一处赭色围墙的两层塔楼,塔楼上悬挂“声远楼”的匾额,出自江南龚勉手笔,让我不禁想起嘉兴的“烟雨楼”,也是龚勉入仕后题写的匾额。龚勉(1536-1607),字子勤,号毅所,江苏无锡南门外跨塘桥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作为朝廷命官,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龚勉与济宁的渊源,始于他在济宁做道台。他勤政为民,其中著名的铁塔寺是他主持完成的。到了清代,济宁运河如同宋代“清明上河图”一样,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难怪乾隆下江南,数次途经济宁驿站停歇。

  在济宁仍能看到如同江南的园林、码头、小镇、水乡的遗迹。在运河北岸我们还参观了太白楼及太白纪念馆。

  已近中午,大家也饿了,就近挨着一家“小江南”就餐。鲁西南的烙馍、煎饼、韭菜盒子都是原汁原味,很有特色。

  下午参观济宁博物馆,二楼“我家就在岸上住”展示济宁与大运河文化主题。据介绍:济宁运河位于今微山湖西畔,原被称为大泽、沛泽的低洼沼泽地,泗水纵贯其中。唐武德七年(624年),时任徐州经略使的尉迟敬德,为运输粮饷,曾开挖过运河,将汶、泗二河之水引到济宁,然后南北分流,北顺济水故道去,南顺泗水下流,经今微山境,南达徐淮,运河不断开挖、迁徙、浚运,历经明清,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济宁也有“运河之都”美称。

  直到宋朝时期,经济中心南移,由于方便大宗商品长途运输,漕运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济宁位于运河中段,京杭大运河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鱼台、微山等地区。由于地处运道之中,济宁成为了水路交互、南北冲要的城市,并借此成为鲁西南地区经济、政治的中心。明代中叶,济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尚贾集五都之市”的极度繁荣的商业城市。

  在济宁博物馆后门,我们还意外看到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修建的一座铁塔---崇觉寺铁塔,这座铁塔系八角仿楼阁式建筑风格,塔身9层,曾发掘一口石棺,棺内发现一枚舍利及两尊铜像等。目前崇觉寺铁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完整的宋代铁塔。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上济宁属中运河,承上启下。济宁又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有着“运河之都、孔孟之乡”的美誉。

  

  四、徐州---“五省通衢”

  2023年4月27日,晴。

  上午10点半,我们一行由济宁出发,约三个半小时到达徐州。

  徐州我很熟悉。20年前,我曾在这里工作了五年。

   徐州始于彭祖,又叫彭城,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蕴藏着灿烂的两汉文化,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至今还保存着九里山古战场、刘邦故里、龟山汉墓、汉画石像、汉兵马俑等遗迹。历史上徐州除饱尝战争之苦,还屡屡遭遇黄河水患之痛。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夏商时期徐州就是九州之一。查看文献,所谓“州”,从字形上看,乃是河流环绕着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称:“水中可居曰州”。历史上徐州饱受黄河水患的灾难不计其数,黄河曾多次在这里泛滥改道,根据《黄河史话》记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黄河水患就曾流淌了近600年之久。最严重是明清时期黄河多次泛滥,白茫茫一片,哀鸿遍野,流离失所。解放后,黄河得到有效治理,变害为利。

  到达徐州已近傍晚,正值下班高峰时期,马路旁高楼林立,灯火闪烁,行人如织。徐州已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了,而那条历史上经常泛滥的古黄河,随着时光的飞转而华丽转身,变成一条靓丽的观光带,如一条蛟龙蜿蜒穿城而过。远眺护城河两岸的灯火,一树树火树银花,让人浮想联翩。想不到,古老的黄河遗址永远停泊在闹市之中。

  古黄河南岸矗立着一块“五省通衢”的牌坊,非常夺目耀眼,牌坊两侧的楹联写着:“五省通衢,禹列尧封神圣地,九州圣境,龙吟虎啸帝王都”“地锁江淮,人文一脉兴秦汉,渠通南北,气势千秋贯古今”。牌坊正上方的“五省通衢”的匾额,我在徐州工作时早已存在。除了“五省通衢”的匾额以外,徐州还有一处《黄楼赋》的遗迹,相传是大文豪苏轼的弟子秦观写的。在黄楼以东约300米处,位于古黄河北岸,立有“汴泗交汇碑”字样。南宋之前,此处是汴水、泗水两河交汇处。

  徐州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间地段,一直是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黄河又在徐州与大运河交汇,而引黄入运。历史上,徐州既是民船的交粮地,又是官兵接运处,舟车鳞集,贸易兴旺。徐州也因此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大码头,既是航运枢纽,也是商业枢纽和军事枢纽。正因为如此,所以明朝政府在徐州设立了参将府、按察分司、户部分司和工部分司等重要管理机关,以及漕粮储运的广运仓。徐州参将府“隆庆三年设,奉敕提调徐州、徐州左、大河、宿州、归德、武平、睢阳、陈州、曹州、颖州等卫、滕县等官兵及诸民兵。”(《徐州志》)徐州参将府管辖范围很广,北至山东鄄城、曹州(今菏泽)、滕县一带;南至宿州,西至今安徽砀山、河南商丘、永城等地,约与今淮海经济区范围相当。其中的徐州卫、徐州左卫驻守徐州,大河卫负责大运河的保卫工作。徐州按察分司属山东按察司,负责整饬徐州兵备兼督理屯田河道副使莅事之所。正德六年始置,嘉靖初增屯田、河道、漕运,统徐州、徐州左、邳州、宿州、淮安、大河、高邮、扬州、仪真、沂州等十卫五所。连淮安卫、扬州卫都归徐州按察分司管理。可见徐州的地位非常重要。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