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榆钱饭的诱惑(散文)

作者:疏影横窗   发表于:
浏览:26次    字数:419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891篇,  月稿:0
连续下了两天雨,依偎在办公室墙角的一棵老榆树像一个小孩子般欣欣然睁开了眼。在春分的左呼右喊中,舒展着他的老胳膊老腿吐出了嫩黄色的枝丫。一片两片,一团两团,一簇两簇……慢慢地整棵老榆树都披上了嫩黄色的新衣裳。鸟儿们在枝头欢快地呼喊着,向它们的左邻右舍述说着这个喜讯,榆钱长出来了,大家快来尝鲜喽。

  抬头望着那满树的嫩黄,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83岁的老母亲前几天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榆树长出榆钱来了没有?老妈说她算了一下日子,榆钱在近几日就要吐新,嘱咐我要记得采摘点儿回家,她想吃榆钱儿饭了。当时为了搪塞老妈,便说可早了,榆树叶子还没绿,哪来的榆钱呢。老妈很严肃地批评我说,你都40多岁的人了,还不知道榆树的生长过程?丢不丢人啊!在我印象中就是先长叶子呀,难道不对吗?接着听妈妈给我恶补知识,榆树是先长榆钱后长叶子的。榆钱就是榆树的花朵。你给我记住了,不要再出去丢人了哈,就你这认知,再过十年,我也吃不上你采摘的榆钱。我嬉皮笑脸地应付老妈后,也没把这件事儿放在心上。要不是今天我在电脑旁工作累了,被一阵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带走思绪,也不会发现这榆钱儿已经成熟了。

  于是我火急火燎地从办公室里找了一个塑料袋子,一溜烟儿窜到了老榆树下,当站在树下才发现自己的渺小。一个身高将近一米七的我,居然跳起来才能拽到榆树枝条,好不容易拽住的枝条被风一吹,又从我的手中逃跑了。我在树下转了一圈儿,也跳跃了十几次。榆树枝条像使了魔术一样,都从我的手旁轻轻地划过了,他们不急不躁,像体操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一样,有时用力地拍我的脸颊,有时轻抚我的头发,有时从我眼前扭动着身姿妖娆地飘过,有时呼喊着从我的肩头跳过。满头大汗的我已经失去了和他们和谐共处的耐心。他们把我温和平静的一颗心撩动得蠢蠢欲动起来,同时也烦躁了起来。“你们给我等着哈,把老娘惹怒的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啊,待我拿剪刀来把你们剪下来再说。”

  在我转身仰头要离去的一瞬间,从枝条上飘落下来的一片榆钱儿不偏不倚地落在了我的脸上,继而又从我的脸上翻滚着飞向了空中。我仿佛听到了他在和我说悄悄话,你呀!性子太急,做事要沉稳,毛里毛躁的做法不可取,要智取,不能蛮干。高处树稍处的榆钱儿在一阵微风吹过,又飘落向空中几片,我立刻伸出双手,让他们慢慢地落入我的手掌中,生怕他们会直接掉在地上摔出个三长两短来,仔细端详着捧在手中的这几片榆钱,他们好似和我窃窃私语,人和自然要和睦共处,不能破坏生态。

  透过老榆树的枝干,我发现被雨水洗过的老榆树是那么的干净,干净得让人心疼。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正散发出勃勃生机点缀着春色。整棵树的枝条柔柔地向四周延展着,灰白色枝条的每一个关节上生出了一个枝芽,每个枝芽上分别长出了17到22个不等的枣红色的触角,从触角顶部又伸出如古代钱币一样的嫩黄色的榆钱儿。但与古代钱币不同的是,古代的钱币中间是有孔的,而榆钱是实心儿的。整个榆钱叶片四周薄如纸片,中间部分突出于四周,突出的部分包裹着便是榆树的种子。

  我蹲下身子,从树下捡起几片榆钱儿,用大拇指和食指稍一用力,中间种子就被挤了出来。放进嘴里,嫩嫩的,微甜,还带有黏性,怪不得老妈让我采摘,果然味道清爽。

  姐,给你一个梯子,看你跳得那么辛苦还没采摘到,我给你借了个梯子过来。还是我们小周有眼色,等我做好榆钱儿饭投喂你哈。快算了吧,就你……

  还是有工具好啊。我双腿叉开,坐在梯子的最高层,塑料袋挂在左手小臂弯处,左右手开弓,不出半小时,已是满满的一袋子到手。这一次,枝条变得很乖,每捋完一枝条,另一枝就像已经明白我的来意似的,簇拥在我的手旁等待我去采摘。我们互相配合着,像极了我小时候给姥姥后背挠痒痒的一幕,上面一点、下面一点、左面、右面、轻点、轻点、对、对就这里……给姥挠舒服了,姥会给我讲故事。但每次的故事当我听得正入神时,都被姥姥的瞌睡虫叫走了,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听过一个完整的故事。

  兴高采烈地拨通老妈的电话,想告诉她我今天的战利品。电话那头传出三姐的声音,妈这几天感冒了,正输液呢,你自己做着吃吧。我不会做好不好,那就送了人吧。电话被无情的三姐挂断了。

  老主任在一旁说话了,哎呀!我们小段同志还有不会干的活计,真难得啊。你要把咱们单位的口号“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说实话,那玩意儿可好做了,没有技术含量,你回去自己试着做做,相信你那“祸害”的能力。

  做就做,有什么了不起。晚上回家,从厨房拿出一个不锈钢盆,一屁股坐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开始择榆钱儿。可喜的是,连下两天雨已经把榆钱儿上的灰尘冲洗掉了,只需把榆钱的叶片儿独立分离开。话就这么几句,但做起来相当的费劲。又是一次考验着我耐性的时候到了。由于一个动作重复做,手指开始发麻,腰也开始要罢工。于是站起身来吃点儿零食,打开微信,点开已收藏的小说《风流小村长》听着男主播略带磁性的声线,我又开始了手里的工作。

  小说中男女主角翻云覆雨的表演,让我手头的活计干起来也不至于那么的枯燥。兴冲冲地在两集播完之后,择榆钱工作也告一段落。再下来就是洗,我在择时发现榆钱中有小虫子。我便往水中放了盐巴,用盐巴是为了杀菌杀虫,浸泡20分钟后,虫子、失去水分的榆钱片,还有枣红色的蒂都漂浮在了水面上,连续操作五次后,干净的榆钱像出水浮芙蓉般静静地躺在了我的面前,任由我摆弄。开水焯3分钟后出锅控水。再准备一个大一点的面盆,两把榆钱,一把黄玉米面,一把白面,戴一次性手套,开始不停搅拌,直至榆钱儿包裹上足够二面后,准备一个蒸锅,篦子上铺上笼布,大火烧开,把刚刚搅拌好的榆钱儿上锅蒸。再进行下一次同样的操作,还是两把榆钱,一把黄玉米面,一把白面充分搅拌,搅拌好后再次放进刚刚的蒸锅里蒸。以此类推,直至工完料尽为止。随着最后一次榆钱进锅,需再等待15分钟后出锅。揭开锅盖,看到的便是黄里透着绿的,一片一片的颗粒分明的不烂子。

  留出一半儿送妈妈。

  另一半儿开始再加工。从冰箱里取出绿油油的韭菜,洗净切成段,切少许蒜片儿,爱吃辣椒的放几粒辣椒。油热后,放盐、辣椒、蒜片炒出香味儿,放韭菜后立即把刚蒸好的不烂子倒入,翻炒几个回合,嗅到韭菜的香味,便可以关火。拍一根黄瓜,蒜泥浇汁,再煲一小砂锅紫菜汤。一顿丰盛的晚餐便端上了餐桌。老公啃个鸡爪子,再喝上二两“老白汾”美哉美哉。

  吃过饭后,趁老公有兴致。我舀了两小碗白面,白面里打一个鸡蛋,搅拌成片状,把刚刚开水焯过的榆钱倒进去一起搅拌,把这种要力气的活计交给老公去干,和成面团的同时一定要做到三光,即盆光、面光、手光。之后的技术活只能我亲自上手。取一块面团,左手大拇指伸进面团的下部,掏一个圆形洞,以大拇指处的洞为中心点,把面团塑造成一个上尖下宽,底部中间有洞的造型,放在蒸锅上蒸。由于食材有限,这次只够做三个。30分钟后关火,先不要揭盖,等五分钟后水蒸气消失,再揭锅盖。揭开锅盖儿,看到淡淡的黄绿色类似馒头模样的尖状“小山”,“小山”的表皮有清晰可见的榆钱叶片完整地附着在上面,画面十分的可爱,一看便有一口吃掉它的念头。

  接下来便进入制作小料的程序了。葱丝、绿辣椒碎、红萝卜丁、葱头丁、五花肉丁、木耳碎;油热,上锅炒。把炒好的料用勺子装进蒸好的榆钱馒头底部的洞里。料的香辣味,加上略带一点鸡蛋的清香,还有榆钱的软糯,片刻之间已经到了我和老公的唇齿之间。老公鼓着腮帮子咀嚼着美食,不时地还会张开嘴巴吐几口热气。好啊!还是这没有任何添加剂的东西最美味!百吃不厌。

  之前还发愁自己不会做呢。但架不住我这个吃货不厌其烦地请教高手,以及自己对食物的创造力和超强的“黑暗料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榆钱儿原始归真的味道造就了今晚的美食盛宴。

  吃饱喝足后,我用文字记录着美食的制作过程,老公用唇齿回味着美食的香甜。

  在敲击键盘的同时,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姥姥的影子。姥姥坐在老宅子门前的那棵老榆树下,戴着那副被大哥掰折一条腿的老花镜,头上的银丝在微风的抚摸下,如秋天的蒲公英一样满头飞舞着;胸前的黑色围裙如老人家的女儿一样,懒懒地倦怠在她怀里;双膝并拢中间夹着一只白色的鞋底;右手中指套顶针,大拇指食指捏针,嘴里叼着麻绳,左手针锥子在鞋底上来回行走。我们姊妹六人围在姥姥的前方,安静地听姥姥给我们讲着老宅子门前这棵老榆树的故事。

  上世纪40年代,太姥爷、姥爷相继去世后,姥姥一个寡妇拉扯着五个女儿。五个女孩子挣不上村里的更多工分,因此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有时会出现断粮的事情发生。村里的好心人看不下去,帮姥姥在门前种下了几棵榆树。姥姥每到春天就会修剪榆树,把剪下的榆树枝剥了皮,晾晒干,拿碾子碾碎成面粉状。过时过节给她的五个孩子和上玉米面,用来改善伙食。姥姥说,吃榆皮面有较强的饱腹感,吃多了容易腹痛。明面是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其实是变相让她们少食用,节约粮食。

  春天,姥姥用榆钱做饭是常事。心灵手巧的姥姥为了填饱孩子们的肚子,把榆钱用到了极致,和面吃,当菜吃,烙饼吃,煮着吃,凉拌吃……姥姥家的那只奶羊,那头猪也是吃着屋前的榆树叶子长大的。有一年,大姨冻伤手脚,村里的赤脚医生让用榆树根煮水洗,洗后恢复很快;小姨被开水烫伤也是用同样的办法清洗伤口处,效果立竿见影。在妈妈和她的姐妹们上学时,姥姥砍掉了门前多余的榆树,给她们做了写字的桌子、凳子。从那以后,门前就只剩下了至今还存活的那一棵老榆树,它孤零零地守着妈妈的老宅子。再后来听姥姥说,不要看咱们门前这棵老榆树越来越没有用处了,但它早些年,可是为你们的妈妈健康成长立下汗马功劳的。

  83岁的老母亲每年都会在这个季节吃榆钱儿饭。我想是在想念她的妈妈和姐姐们吧。

  窗外已是夕阳余晖映晚霞。妈妈就如那天边的落日一样,身躯越来越小,霞光已经铺满整了个天空。真是落日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为那些曾经吃榆钱饭长大的孩子们点赞,为那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啃吃榆树皮的前辈们点赞,为那些传承中国文化,把榆树根深加工成根雕,走出国门的艺术家点赞,为那些走进新时代还不忘旧时光的人点赞。

  同时我也要高规格地赞美老榆树。发扬“榆木疙瘩”的精神,永远坚强乐观,永远积极向上,永远初心不改,永远保持原则。在困难中默默付出,在繁荣中回归本真。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